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專項抽檢元宵、湯圓結果全部合格
元宵節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元宵、湯圓專項抽檢,結果顯示合格率為100%。本次抽檢在超市、糕點店等經營場所,隨機抽檢了37家食品企業生產的元宵、湯圓產品45批次,產品覆蓋流通范圍廣、市場銷售量大的品牌,檢驗了百姓關心的糖精和色素等食品添加劑指標(糖精鈉、甜蜜素、亮藍、檸檬黃、日落黃、莧菜紅),以及影響元宵、湯圓質量安全的過氧化值等指標。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多項內容專門提及食品領域:在提升實物消費質量方面,深入實施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推進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加強食品等領域質量、標準和品牌建設;在嚴守消費安全底線方面,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加強群眾關切的米面油、肉蛋奶等重點食品監管;在整治市場交易環境方面,聚焦重點領域,強化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持續開展民生領域“鐵拳”行動,重點查處食品領域“兩超一非”、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計量作弊等問題;此外,還提及將大力發展一大批放心餐飲店等內容。
“三新食品”再多甜葉菊多酚等20種物質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甜葉菊多酚等20種“三新食品”的公告》,正式審查通過甜葉菊多酚等20種物質作為“三新食品”(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新食品相關產品)的申請。國家衛健委強調,相關企業需嚴格按照標準使用,確保食品安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健康、創新的食品選擇。
新版標準明確!食品級過氧化氫不可用于漂白雞爪
新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于2月8日正式實施。該標準除明確一些品種不再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嚴格限制脫氫乙酸及其鈉鹽的使用、新增個別甜味劑共同使用時的總量控制要求外,還調整了過氧化氫等部分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受熱水解之后分解成氧和水,在部分食品生產領域規范使用,用來殺菌和處理原料。但在雞爪生產加工過程中加入過氧化氫的主要目的是在產品中發揮漂白劑和防腐劑的功能,用于改善產品的色澤和延長產品的儲存期,明確超出了新版標準里的過氧化氫的使用范圍。專家提醒,國家對食品級過氧化氫的理化指標有著嚴格控制,如鉛、砷等重金屬元素的最大殘留量極低,而工業級過氧化氫對雜質和重金屬的限制更寬松,如果被用于食品,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消費者購買食品時應選擇正規渠道,注意產品標簽,確保飲食安全。
中消協發布2025年春節消費維權輿情報告辛巴帶貨海鮮禮包問題成典型案例
2月1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發布《2025年春節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辛巴帶貨的880元海鮮大禮包中螃蟹解凍后全是黑水”被列為餐飲消費類典型事件。《報告》顯示,春節期間有多名消費者投訴稱,辛巴帶貨的880元海鮮大禮包中螃蟹解凍后全是黑水無法食用。對此,辛巴發布聲明并道歉,其供應商“尖鋒食客”回應稱,將贈送一瓶五糧液作為補償。中消協指出,電商領域信任危機凸顯,虛假發貨、優惠政策隱蔽條款、騙取補貼等問題頻發,導致消費者信任危機加劇,商家營銷行為有待規范。長遠來看,此類亂象嚴重影響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川瀘州規定農村聚餐禁用四季豆引熱議
近日,四川省瀘州市發布《瀘州市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規范》(下稱《規范》),于2月23日起施行。其中,“不得使用野生菌、發青發芽土豆、新鮮生黃花、四季豆等高風險食品原材料”這一新規定引發熱議。有部分人士反對,認為限制過于嚴格,可能影響傳統飲食習慣。瀘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稱,該《規范》有著堅實的法律基礎。相關部門將加強宣傳引導,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同時優化監管措施,確保新規有效落實。
高原板藍根青菜成春菜新寵,武漢商超銷售火爆
隨著天氣轉暖,各地春菜正陸續上市。在湖北省武漢市的商超中,一種“跨界黑科技”蔬菜——高原板藍根青菜,成為春菜界新寵。上市一個月以來,其銷量翻倍,周環比增長超過40%,甚至力壓春菜“頂流”香椿,備受消費者青睞。據了解,高原板藍根青菜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傅廷棟院士團隊研發出的新型蔬菜,通過將板藍根與油菜雜交,創造性地結合了板藍根中廣譜抗菌的特性與雜交油菜的優勢。這一創新不僅使我國雜交油菜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還在今年春季首次實現了大規模量產并上架地方商超及部分電商平臺。
上海查處首例售賣美食平臺標識、牌匾案件
2024年11月,上海普陀警方接轄區居民李先生報警稱,其在某餐廳就餐時發現店內懸掛“必吃榜”牌匾,但線上查詢未找到相關信息,且餐品口感較差,懷疑存在虛假宣傳行為。經警方調查,該牌匾系餐廳老板從某網店購買,涉案網店實際經營人陳某、李某自2023年1月起,設計、制作并銷售假冒“必吃榜”牌匾上萬個,非法牟利100余萬元。目前,陳某、李某及員工林某因涉嫌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同時,警方也對曾購買過該假冒牌匾的商戶,逐一上門開展法律告知及批評教育。對此,美團旗下大眾點評“必吃榜”相關負責人回應稱,自2024年6月以來,平臺已通過線下巡檢、線上技術識別等手段,線下治理了近150家違規或假冒使用“必吃榜”上榜榮譽的餐飲商家,線上治理商家數量達上千家,并配合警方搗毀多個售賣“假獎牌”的涉案團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