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組織了一次校園讀書節,其中最受家長、老師和孩子們喜歡的活動是“我與書的故事”分享會。
一個人的閱讀經歷往往與求學生涯密不可分。在我的童年歲月中,書籍是非常匱乏的。我出生在農村,小學和初中階段很少能接觸到除課本之外的其他書籍,在同學之間互相傳閱的書也不過是《作文大全》。當時我特別喜歡看寫人和敘事的文章,總是把說明文放在最后,直到最后實在沒有可看的了,就會把說明文也拿來讀,發現其實說明文也蠻有趣的。
我從小就對語文非常感興趣,喜歡寫作,因為作文時常被老師當作范文在班上朗讀,所以對文字一直保持著相當的熱情。記得初中放暑假的時候,我們沒書可讀,就買幾個作文本,和同樣喜歡寫作的同學自主命題寫作,等到開學的時候互相換著讀。現在想來也是十分珍貴的經歷。
讀了高中之后學校有了圖書室,對,還不能稱為圖書館,因為藏書量不多,而且不對外自由開放。那個時候升學壓力非常大,我們也沒有很多時間閱讀。有的同學會買《讀者》《意林》《青年文摘》這樣的雜志,因為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也不會占用太多的時間,所以我也比較喜歡讀那類文章。
在這段閱讀旅程中,我感謝自己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非常慶幸的是讀了大學之后,一下子就進入了一個不同的世界。我第一次走進偌大的圖書館,看著書架上滿滿的圖書,竟然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但還是被巨大的幸福感包圍了,就像一只老鼠進入了米缸。我當時特別喜歡讀文學和哲學,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興趣閱讀,也會跟自己所學的課程相關。
我記得有一年寒假,從長春到濟南要坐17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同學們都在自己的行李箱里準備了一些東北特產帶給家人,我沒有帶這些,而是在圖書館借了滿滿一箱書,坐著火車帶回去,寒假里讀完,然后等到開學的時候再搬著重重的行李箱返校。一些人可能覺得這種行為真的好傻,因為一箱子書的確非常重,但我卻樂在其中。
在這段閱讀旅程中,我感謝大學里寬松的時間和閱讀的自由。
大學時代我比較偏愛的一類作品是女性文學,冥冥之中也為我讀研時的論文選題提供了一些靈感。那時,我的論文選題是“都市題材電視劇中人物的社會性別嬗變研究”,主要探討九十年代以來劇中人物的性別角色發生了哪些變化。之所以做這個選題,是因為我小時候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環境中,所以就很想去探究在當代社會中,女性應該如何實現自己;現實社會包括媒介文化中,對于性別角色的期待發生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我閱讀了不少中國和外國的女性主義研究著作,找到了一些答案。
在這段閱讀的旅程中,非常感謝專業帶給我的理性。
畢業之后我去了北京工作,先后在教育媒體做記者和編輯,初入行時就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我發現自己掌握了一些寫作的技巧,但是對于教育本身卻茫然無知。當時參與制作的“校園文化建設周刊”“現代職業教育周刊”和后面主要負責的“互聯網+教育周刊”,都迫使我必須及時充電,并轉化為工作中的能力。所以我利用周末以及其他閑暇的時光大量閱讀與教育學相關的書籍,以此幫助我盡快勝任工作。
那個時候手機還沒有如此智能,短視頻和社交媒體還不像今天這么普及。我上班坐地鐵的時候也經常會帶一本書,在路上利用碎片時間讀書。周末還會去國家圖書館或者一些書店參加讀書沙龍。這種閱讀最大限度地促進了我的職業轉型,把我的視野從原本狹隘的所學專業拓展到工作中來。
因此,在這段閱讀旅程中,我感謝工作帶給我的挑戰。
這種積淀對于我后來從記者身份轉變為教師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2018年我加入了松山湖第一小學,這是一所新創辦的學校,倡導閱讀是它的校風。在這樣的氛圍引領下,我開始閱讀兒童文學、兒童心理學以及語文教學方面的書籍。6年里,我閱讀的書目大概有160多本,這個數量可能并不是特別多,但是我比較慶幸的是自己一直保持著對于閱讀的熱情和興趣。
現在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孩子的到來讓我原本充實的生活變得更加忙碌了。除了工作之外,還有陪伴家人的時光,留給閱讀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但即便如此,我依然非常享受燈下展讀的歲月。
晚上有時候寶寶睡著之后,如果時間不是特別晚,主臥的燈已經關上了,那么我會打開衛生間的小燈,搬一個小小的矮凳坐在門口,然后讓燈光照耀在我手里的這本書上,我覺得那一刻世界仿佛安靜了。我不再扮演老師這一職業角色,也不再扮演媽媽這一家庭角色,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做一只書蟲,感恩終于有一點時間讓我可以靜靜地閱讀。夜里讀書的感覺很美很安靜,除了蚊子多一點之外,還是很美好的。
人們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生活節奏這么快,這么忙碌,你是怎么堅持閱讀的?我想對于任何一個喜愛閱讀的人來說,他們不會把閱讀視為一種堅持,而是當作一種饋贈,一份邀請,是在日常的辛勞之外獲得的一種快樂和甜蜜。
在這段閱讀旅程中,我感謝教師這個職業帶給我的閱讀提升。
閱讀是一個整合信息的過程。閱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紙質書,還有電子書、音頻及視頻節目,甚至我們與人交談也是一種閱讀。閱讀實現了從信息提取到信息重組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逐漸把外部信息變成自我認知體系的一部分。
在閱讀過程當中有一個詞非常重要,那就是“鏈接”。鏈接可以讓閱讀行為發生改變,尤其是當閱讀和思考、寫作、分享、實踐以及反思發生鏈接的時候。
我們讀書的時候究竟在讀些什么?的確,在閱讀一些文本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情感的波動,思考的震蕩,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在閱讀中閱讀自己、發現自己,這就離不開文本與我的互動,這個過程就在建立文本與我的鏈接。
比如《夏洛的網》這本書,主要講了蜘蛛夏洛和小豬威爾伯的故事。有人評價其精神內核涉及友情、奉獻和生命價值的實現。不知為什么,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特別不喜歡小豬威爾伯,因為它是如此膽小、懦弱,遇到困難首先不是想辦法改變現狀,而是哭哭啼啼。我喜歡蜘蛛夏洛,沉穩機智,是力量的代名詞。可是后來,我問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自己是堅強的夏洛嗎?是不是有許多時刻,自己也是脆弱的威爾伯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實,我們都是彼此的夏洛,因為我們也是彼此的威爾伯。我們需要為彼此編織一張有力的生命之網,好讓每一段歲月變得溫柔而堅韌。
所以,當我們建立文本和自己的鏈接的時候,就能夠超脫文本本身所要表達的意思,把它從一本外部的書變成自己的書,而所有和這本書發生鏈接的人在交流閱讀心得的時候,仿佛也能夠獲得一種共同的精神交流的密碼。
除了建立文本與我的鏈接,也可以建立文本之間的鏈接。我曾讀過一本書叫《德國,一群老鼠的童話》,這是非常薄的一本小冊子,它是寫給兒童的,但是我覺得也非常適合成年人。它講的是在一個老鼠王國里,如何避免盲目從眾,同時發起對于權威人士的質疑和挑戰。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驚嘆于作者的想象力及其思考的深度。
由這本書我想到了此前閱讀的和反對獨裁專制相關的書,如《動物莊園》《一九八四》,還有拒絕從眾的《烏合之眾》、蔣勛寫的《孤獨六講》。這類書籍的主題又讓我延伸到了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的一些專題,比如《安妮日記》,還有相關電影《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這些書本不再是一個又一個孤立的文本,而存在著不同時代的人對于同一個主題的相對理性的思考。
當建立文本之間的鏈接時,我們會在自己的思維版圖中逐漸拼接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板塊,這可以加深我們對于一些社會問題或歷史問題的思考。作為老師而言,當學生讀到了其中某個文本,我們則可以幫助他們延伸閱讀,拓展閱讀視野。
在建立文本與學生之間的鏈接時,我們會發現,許多文學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各不相同,但是都遵循著一定的敘事邏輯。比如故事中的主人公從原點出發探索生命的另外一種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會犯錯,會懷疑自己最初出發的起點,并且還會感覺到深深的孤獨。他試圖放棄種種努力,但最終還是會繼續前行。通過他的社會交往,得到一些關鍵人物的指點,在不懈努力之下,最終實現了自我超越。在閱讀《時代廣場的蟋蟀》《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等文本時都發現了這樣敘事的路線,這類故事就比較適合推薦學生去閱讀,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的路線往往與故事中主人公的成長路線有很高的契合度。
閱讀和寫作也是密不可分的,平時我喜歡在紙質筆記本上記下讀后的感受,也在自己的公眾號上記錄閱讀心得。近幾年來,我在刊物發表文章十幾篇,參與編著學校的教育專著2部,主持了東莞市教育課題并順利結題。這些點滴進步,都是閱讀饋贈的禮物。但我最引以為傲的,是閱讀帶給我的豐盈和充實。
關于閱讀,在我的讀書筆記扉頁上有這樣一句話——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在閱讀中慢慢老去。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