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河南到新疆的路上,我一直在翻閱雅斯貝爾斯的書《什么是教育》。一路上,我除了被美景打動,也牢牢記住了自己的使命,對教育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是啊,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望著茫茫的戈壁和連綿的天山,想起小時候,老師讓我板演,我又慌又亂,結果算錯了,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參加工作后,我有幸也當了教師,一直告誡自己,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喚醒,喚醒學生心中的善良、悲憫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我內心洶涌著一股熱潮:我要點燃孩子們心中的火,讓他們成為戈壁灘上最美的胡楊!
初到巴里坤,這座古城向我展示出了極大的善意和熱情:是剛到哈密機場時那一束芬芳無比的鮮花,是廚房大姐熱情的問候和可口的飯菜,是支教同事家人般的關心和幫助,是援疆戰友石榴籽般的守望相助……馬書記怕我們想家,組織我們爬岳公臺,看伊吾胡楊林……他們的善良和關愛觸發了我更大的責任感。
還記得我在巴里坤一中給孩子們上的第一節課。站在講臺上,我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叫我侯老師,可不要叫猴老師,因為人類好不容易才從猴子進化成人。”學生不禁莞爾。我接著說:“通過學習,我們要成為大寫的人!請注意,我名字中的‘保’不是寶貝的寶,是保駕護航的‘保’,‘峰’是山峰的‘峰’。我希望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我能為同學們保駕護航,讓每一個同學攀登上知識的高峰。我喜歡看書寫詩,愿意和每個同學一起成長。大家認識我了,我還不認識同學們,大家能不能做個自我介紹,給自己畫個像,讓老師認識一下你們?”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拿出紙和筆,開始寫,有的同學還把自己的樣子畫下來,配以文字,既寫出了自己的外貌特征、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也讓我看到了他們對未來的展望。下課了,孩子們好奇地圍著我問這問那。在和他們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那種美好就像每天早晨我推開窗戶后呼吸到的微微帶著寒意的新鮮空氣,沐浴到的第一縷陽光。
在語文教學中,我深知,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學習漢語對學生來說就像學習外語,所以我注重樂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把這兩句詩工整地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這是我們古人的學習方法,一是勤奮,二是吃苦。我們要把這個‘苦’改成‘樂’,應該是學海無涯樂作舟,我們要把教室當成學習的樂園,當成一艘通向成功彼岸的大船,老師是船長,同學們是水手,我們一起劃槳開大船。”就這樣,結合民族文化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逐漸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
2024年10月,我上的公開課《示兒》讓全校的老師眼前一亮,教務主任和校長都說講得好。我用語文的聽說讀寫來解決字詞句篇的問題,引導學生一遍一遍地吟誦,體會課文所表達的家國情懷,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1月,我又主動請纓,參加送課下鄉的教學活動,講的是五年級語文第七單元的習作指導課。我結合巴里坤的地域特色和特有的美景,教學生寫眼前景、抒心中情。我相信我會給這些孩子帶去優秀的教育理念,給雪山上的小鷹以生命的營養和愛。
可以這么說,沒有比新疆更美的地方,沒有比黑板更肥沃的土地。每次打開學生的作業本,我仿佛看見了廣闊的田野。沒有梯子,我們自己就是梯子,梯子上,用人格寫著閃閃發光的幾個字——“光榮的人民教師”。這幾個字越來越明亮,像燈塔一般。
(支教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一中 作者單位:河南省舞鋼市曹集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