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匆匆趕路的貓頭鷹遇到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貓頭鷹回答:“我打算搬到別的地方去。”斑鳩不解地問:“為什么呢?”貓頭鷹說:“這里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斑鳩說:“你只要改變自己的叫聲就可以了。如果不改變你的叫聲,即使到了別的地方,還是會惹人討厭的。”
這則故事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尊重個性
蒲雪蓮
寓言一般是寄托著一定寓意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是為了闡述某種哲理而虛構的。東西方的先圣們大多很擅長這一手,如中國的孟子、莊子,西方的伊索、克雷洛夫。他們都秉持“形象大于思想”的思想,所以跟人聊天時都愛先給你講個故事,讓你慢慢品味。
但是,故事一經誕生,就應該允許每個讀者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要不,何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這個開頭繞得有點遠,最好是先提及材料中的寓言,再簡析寓言的特點。)
比如“貓頭鷹與斑鳩”的寓言故事,其作者的編撰動機大概是要借斑鳩之口,勸誡貓頭鷹一類的世人,多一點自知之明,努力追求自我完善,從而贏取大眾的好感。可是,這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嗎?難道我們每個人在面對“難調”的“眾口”時,就只剩下“改變自我,適應大眾”這一條路可走?(在分析上可以欲揚先抑,先后退一步,從貓頭鷹的角度先承認“自我完善”的意義,再亮出觀點,強調“尊重個性”。)
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們贊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同理,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讓貓頭鷹必須擁有百靈鳥一樣甜美的歌喉?難道貓頭鷹“鳥生”的意義就在于改變自己,以“聲”動人?在尊重生命多樣化的時代,是應該要求貓頭鷹改變它的叫聲,還是讓我們的耳朵多一份包容?(在引用馬克思的名言前,可以先從自然、社會的角度簡單陳述“百花齊放”的意義,這樣轉入論述會顯得更加自然。)
再看人類社會中,就像貓頭鷹的鄉鄰們那樣,聽慣了“燕語鶯聲”,而對貓頭鷹別具一格的叫聲心存不滿者大有人在。難道我們不應該對各種各樣的“叫聲”多一點寬容,讓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多一點繽紛的色彩、多一點異樣的聲音、多一些富有個性的生命?(這里最好多一個例證的論據,使論述更有力。)
當世界上所有的鳥兒只剩下一種叫聲——就算它多么悅耳動聽,難道不會讓人感到單調乏味嗎?(最好再稍加引申,添加社會內容。)
所以,貓頭鷹的“到別的地方去”未必不是一個好主意,或許會有一片土地上的人們能夠接納甚至欣賞它的叫聲,那樣也好為大自然留下一種具有個性色彩的聲音。(貓頭鷹的“到別的地方去”是個好主意,但鄉鄰們多一點包容心更重要。這一點也要稍提一下以點明主題。)
整體上來看,這篇作文屬于一篇“求異思維”型作文,立意新穎。有別于多數考生批評貓頭鷹“不思己過”,作者選擇了“尊重個性”這一主題。但文中存在一些瑕疵:一是開頭未能迅速入題,有些繞遠;二是語言表達不夠委婉,越是“反彈琵琶”類的議論文,越是要講究表達方式的巧妙,讓觀點易于被人接受;三是論據不充分,尤其缺少事實論據,導致論證缺乏力度。
是服從“眾口”,還是尊重“個性”?
蒲雪蓮
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常教育我:人要善于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學會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此才能受大家的歡迎。可是讀過“貓頭鷹與斑鳩”這個寓言故事后,我常常想:獨特的叫聲是一種缺點嗎?如果世上的鳥兒只有一種叫聲,那這個世界會有趣嗎?
文學理論中有個重要的說法:“形象大于思想。”文學作品中形象的意蘊,有時會超越作者的主觀意圖。要不,何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貓頭鷹與斑鳩”的寓言故事也是如此,故事一經誕生,就應該允許讀者有自己的解讀。
生活中,我們如果遭遇了與貓頭鷹類似的困境,固然應當首先檢討自己的“聲音”,找尋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們如果是聽眾,是否也應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的欣賞趣味是否可以成為評判“聲音”優劣的標準?難道人們在面對難調的“眾口”的時候,就只剩下“改變自我,適應大眾”這一條路可走?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最美的大自然向來都是萬紫千紅、百鳥和鳴的。馬克思曾經說過:“你們贊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同理,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讓貓頭鷹擁有百靈鳥一樣甜美的歌喉?難道貓頭鷹“鳥生”的意義就在于改變自己,以“聲”動人?在尊重生命多樣化的今天,是要求貓頭鷹改變它的叫聲,還是讓我們的耳朵多一份包容?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再看人類社會中,像貓頭鷹的鄉鄰們那樣,聽慣了“燕語鶯聲”,而對貓頭鷹別具一格的叫聲心存不滿者大有人在。有些人總是陶醉于贊美、頌揚聲中,但對批評、指責之類的“逆耳之言”心存排斥,難道我們不應該對各種各樣的“叫聲”多一點寬容,讓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多一點繽紛的色彩、多一點異樣的聲音、多一些富有個性的生命?
當自然界所有的鳥兒只剩下一種叫聲——就算它多么悅耳動聽,難道不會讓人感到單調乏味嗎?當社會上只剩下贊美之聲,容不得一點批評或一絲雜音,這還是一個包容和諧的社會嗎?回望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和世人噤若寒蟬的秦朝,對比兩個時期精神產品的產出,道理不言自明。
所以,貓頭鷹的“到別的地方去”未必不是一個好主意,或許會有一片土地上的人們能夠接納甚至欣賞它的叫聲。當然,貓頭鷹昔日的鄉鄰們最好也能檢討一下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包容之心,讓貓頭鷹找到它適合的“聲部”,為大自然中的交響曲奉獻出豐富多彩的和聲。
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
點 評
習作升格后,標題對比鮮明,以問句形式出現,很容易引發讀者的思考。表達更加老到,語言更為委婉,起承轉合恰到好處;論據更加充分,聯系現實更為緊密,使文章更具社會意義;開篇快速入題,結尾重申主題,使文章結構更為合理,過渡更顯自然,思維更見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