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要是有人說話長篇大論卻不得要領,說了跟沒說差不多,往往就會被形容成說了“片兒湯話”,也就是廢話。
“廢話”是個常見的詞匯,那么“片兒湯話”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就要從“片兒湯”的意思說起。所謂“片兒湯”,就是先將面粉加清水和成硬面團,然后放在鋪有淀粉的案板上揉勻,搟薄后切成片,待清湯燒開后,下入面片煮熟,最后連湯帶面片一起盛入碗內。從做法來看,“片兒湯”是一種比較簡單的面食,在北京的面食里尤其如此。
由于這個原因,“片兒湯”成了低檔面食的代名詞。清代的野史筆記《春冰室野乘》里記載了一個故事,道光皇帝以節儉吝嗇著稱,對自己的飲食也是如此。有一天,他下令御膳房制作片兒湯。結果第二天早上,內務府提交報告,為了做片兒湯,需要增加一間御膳房,還要設專官管理,“計開辦費若干萬金,常年經費,又數千金”。獅子大開口讓道光皇帝嚇了一跳,大概他當皇子時游走京城街巷對市井飲食有所了解,于是就說,“不必這么復雜,前門外某飯館,制作此物最佳,一碗只需四十文錢,派一個小太監去買就是了。”誰知道,過了半天,下面回奏:“這家飯館已經關閉多年。”道光皇帝無可奈何,嘆息道:“我不能因為個人的口腹之欲,浪費如此多的金錢。”只好作罷。這個故事的本意,當然是為了說明清王朝到了晚期已經積弊叢生,宮廷上下,眾多經辦人層層貪污,蠅營狗茍。但反過來卻也說明,“片兒湯”是一種何其廉價普通的食物。
既然一碗“只需四十文錢”,“片兒湯”自然只能用來果腹,談不上有什么上佳口感。久而久之,這種頗有些上不了臺面,但又十分常見的食物就有了引申含義。因為面片切得薄,雖然在碗里看著顯得多,但實際上沒有多少,口味也并不豐富,根本就是內容寡淡,沒有什么營養。漸漸地,在北京,也就衍生出了這么一個生動的方言詞匯——“片兒湯話”,用來形容那些沒有什么意義可言的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