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代媒體作品中,視覺標識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傳遞信息和塑造品牌形象的關鍵工具。視覺標識通過其獨特的設計,能夠迅速吸引目標受眾的注意力,從而在信息爆炸的媒體環境中脫穎而出。書法藝術作為視覺標識的一部分,在當代媒體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演繹,也展現了一定的審美取向。通過例證探討書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媒體作品視覺標識結合的審美體驗與文化演繹,分析書法設計意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關" 鍵" 詞] 書法;媒體作品;視覺標識;審美價值;文化演繹
引言
數字化時代浪潮下,在媒體作品中體現本土文化特色成為重大時代課題。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既是實用的藝術,也是影像語言特殊的視覺外化形式[1]。其在當代電影、游戲等視覺標識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還能有效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價值。
一、書法在視覺標識中的應用
(一)書法在視覺標識中的“形”之利用
書法字體具有獨特的造型規律和形式美法則,其線條流暢、結構嚴謹,能夠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設計師可以通過對書法字體的變形、組合和重構,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和辨識度的視覺標識。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巧妙地將篆字“京”融入設計之中,既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展現了現代設計的簡潔與動感。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為視覺標識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也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深度融合。
去年,引爆社交媒體的以中國神話《西游記》為背景的動作扮演游戲《黑神話:悟空》游戲場景的字體運用多是源于古書畫、文物以及古建筑中的字體,也參考了多位古代書法家的字體風格,如王羲之、趙孟頫、李邕、蘇軾等。例如如意金箍棒上面的文字紋樣形體參考了小篆字體,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推行的標準字體,線條圓潤流暢、結構嚴謹、對稱美觀,適合雕刻于金屬器物上。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審美志趣已經能夠形成不容小覷的力量,并逐漸走向世界舞臺。
(二)書法在視覺標識中的“意”之傳遞
除了對“形”的利用外,書法在視覺標識中的應用還體現在對“意”的傳遞上。現代書法的革命性在于一類作品中,把以“讀”為目的的書法轉變為以“看”為目的的書法,即脫離閱讀的功能轉向個體的圖像創作,最終以“視覺書法”的藝術形式出現[2]。書法運用于視覺標識中,讓每件作品都融入書家的情感和理想,很好地傳達了設計師對品牌形象和文化價值的理解和追求。例如,張藝謀導演《影》的海報中“影”字,是書法家許靜的字,其書法注重以情抒情,通過對作品的起承、緩急、高低脈絡整體節奏的把握,從文本出發給予藝術再創作。“如同行走的水墨畫”是張藝謀導演對全片影像風格的要求,“影”字整體如水墨丹青潑灑出的山水圖景,右半部分筆法上運用絞裹鋒,“彡”最后一筆呈現意猶未盡之感,寄予《影》想表達的深遠意境。
“影”字中“計白當黑”的書法藝術得以巧妙運用,非黑未必即白,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因為從理論上講,黑和白之間還有千千萬萬無限極層次過渡的灰色。其強調在創作時要充分考慮空白部分的藝術價值,將空白視為與筆墨、線條同等重要的藝術元素。書家許靜通過筆墨之濃淡粗細變化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感,同時在筆畫與字周圍留出適當空白,這些空白部分與筆墨線條相互呼應,使整個字形既有力度又不失靈動。中國古典樸素的色彩理論在《影》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賦予影片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文化價值。
(三)書法在視覺標識中的“勢”之傳承
書法在視覺標識中的應用,還體現在對“勢”的傳承上。書法中的“勢”,是指書法作品在筆勢或字勢上所表現出的力量趨勢、態勢和氣氛。將書法元素融入視覺標識中,可以使其更具人文氣息和傳統文化內涵。例如,電影《滿江紅》片名“滿江紅”三個字中,“滿”字三點水的筆畫,通過起、行、收的輕重緩急來體現筆勢,且“滿”字筆畫較多,寫得較為茂密緊湊,占的空間相對大些;“江”字左右結構通過左右部件的呼應產生一種欹側平衡,左邊部件稍小偏上,右邊部件稍大偏下,產生一種動態姿勢;“紅”字最后一筆的筆勢跌宕式拉長,和前面兩字組合時,通過適當的間距調整達到整體和諧,不是呆板的橫平豎直,而是按字與字之間有連貫的氣勢。部分人認為太浮躁、太江湖,而這里或許是在文化傳承價值下的視覺沖擊力,在信息爆炸環境中抓住眼球的幾秒鐘,因此一般會伴隨夸張的非白筆觸做虛實對比。
相較于其他文字來說,漢字的筆順使漢字書寫時筆畫在運動中表現出一定的方向感,而以筆畫的走勢所表現出的運動感與心理體驗和畫面中的形象相結合,以線條運動的連貫性和線條運動中留下的書寫痕跡,在視覺上展現出時間感,加強了畫面空間層次與意蘊的傳達[3]。
以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的海報為例,片名筆勢形態瀟灑靈動、氣勢磅礴、獨具特色,與海報整體蒼茫雄渾的氣氛非常吻合。“一代”為動態,相較下“宗師”靜態更強,實現動靜結合。用行楷書寫觀感大氣磅礴,又深刻內斂,與一代宗師的氣質深深契合[4]。書法在視覺標識中傳承“勢”,同時也為大眾提供了新的審美特征,讓大眾獲得了視覺上的獨特審美體驗。
二、書法在視覺標識中的審美價值
(一)形式美的藝術風格
從表面上看,藝術是以現實生活和世界為藍本,實質卻是以現實審美為前提與中介。而形式美是脫離實踐活動后獨立的藝術形式[5]。書法藝術通過筆畫的輕重緩急、結構布局的疏密虛實來呈現豐富的形式美。在媒體作品視覺標識中,書法線條的流動與變化打破了傳統標識設計的呆板,增加了標識的動態美與韻律感。
形式美的自由歷程,包括從形式到美的形式以及從美的形式到形式美兩個階段。美的形式是指能帶給人們審美愉悅的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是集體產品的感性形式。這里既包括電影片名、海報,也包括游戲、書籍封面的美。而美的形式不能離開內容而獨立存在,形式美是從美的形式中經過進一步抽取而提取出來的,是一種感性存在,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種器官,引起人們不同的心理反應[5]。
媒體作品視覺標識的形式美,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初體驗。觀眾在欣賞標識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美的形式、色彩、結構等帶來的視覺享受,同時也能體會到標識所蘊含的深層文化與情感內涵,進而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
(二)意境美的情感交融
書法中的意境美是指書法作品通過筆墨的運用、字形的結構布局以及整體的構圖安排,營造出一種超越具體形象、蘊含豐富情感、思想和哲理的藝術境界。它是靈魂所在,體現了書家的審美追求和精神境界,使欣賞者在欣賞書法時能夠產生聯想和共鳴,從而獲得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在媒體作品的視覺標識中,這種意境美能夠與作品的主題和情感氛圍相契合,為觀眾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
以2024年12月上映的電影《小小的我》為例,國際版海報采用大面積留白方式和三分法的構圖技巧,整個畫面用大面積的黑色填滿,與中央的光線形成強烈對比,使觀眾更容易關注人物內心的掙扎。明暗對比不僅給畫面帶來了戲劇性,還代表某種心理或情感上的轉變,象征著人物從黑暗到光明的過渡。而電影名稱則采用手寫體字體,線條不規則、粗細不一,傳遞出不安稚嫩或脆弱的感覺,與電影主題心理矛盾與復雜情感相呼應。英文名稱采用鮮明的紅色,暗示個體與世界的對立關系,傳達出電影的主題——個體在龐大世界中的掙扎與自我尋找。
三、書法在視覺標識中的文化內涵
(一)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積淀
書法的歷史源遠流長,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每一種書體的出現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氣氛緊密相關,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書法不僅是文字的書寫藝術,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書法與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學思想緊密相連。儒家強調中和、仁義,體現在書法中為字形的平衡、和諧與端莊,如楷書的規整嚴謹,傳遞出一種儒家的道德規范和人文精神;道家追求自然、無為,草書的自由奔放、揮灑自如正是道家思想的體現,它突破了傳統書寫的束縛,展現出一種超脫世俗、回歸自然的意境;佛家講究內心的寧靜與超然,書法中的“禪意”書寫,通過筆墨的留白與簡約,傳遞出一種靜謐、空靈的禪宗意境。觀者在欣賞書法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心靈的寧靜。這些哲學思想的融入使書法在現代媒體作品視覺標識中不僅是一種視覺符號,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傳遞。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書法藝術注重作者個性和民族文化的傳達。當代字體設計的發展,也更加注重表達個人感受和本民族的文化內涵,以此來找到文化歸宿和文化定位,在創作中獲得民族認同感與整體歸宿感[6]。電影《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之作,不僅強調科技感、穿越感,更在文化內涵的表達上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書法元素。
首先,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上,影片中大量出現中國元素,如地球發動機的中文標識、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都與書法文化符號相呼應,這些元素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也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其次,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的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等在電影中得到了深刻的融入與表達。宇宙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影響,體現了陰陽平衡的哲學思想。影片將這些哲學思想融入視覺符號和敘事結構中,使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哲學思想的深邃與智慧。
最后,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電影中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堅韌。面對地球將被毀滅的危機,全人類團結一致,共同面對困難,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流浪地球》奠定了中式科幻電影的美學基礎,如電影中的“移山計劃”的命名參考了中國古代傳說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整個電影從情節到概念設計都體現出一種大國電影特有的“史詩感”與“責任擔當意識”[7]。
(三)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書法貫穿中國數千年歷史,從甲骨文的古樸神秘到篆書的規整,再到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多元發展,記錄著華夏文明的演進。它不僅蘊含中國人的審美、哲學和價值觀念,更是民族文化的符號。視覺標識中的書法元素能喚起人們心底的文化記憶,強化文化認同情感,增強文化自信。
以中國銀行的標志為例,其采用的篆書“中”字,不僅展示了銀行的名稱,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這種設計不僅讓標識具有獨特的視覺識別性,也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商業環境中得以延續和發揚。書法藝術的線條、結構和節奏在標識設計中的運用,為現代視覺傳達提供了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審美體驗,使標識設計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也具有了藝術性和文化性。
以“阿里巴巴”品牌標識為例,其設計巧妙地將傳統書法的流暢與現代設計的簡潔相結合,“阿里巴巴”四個字采用行書風格,既展現了書法的動態美,又符合現代視覺傳達的清晰性要求。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也符合國際化審美標準,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四、書法藝術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趨勢
在新媒體環境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書法藝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墨形式,而是通過互聯網、移動應用、虛擬現實等新媒體平臺,以全新的面貌與公眾互動。但同時,現代書法家在創作這些作品時缺乏思想內涵,只是簡單化的媒介創作或簡單的形式嫁接。這正是新媒介在現代書法運用中帶來關于“藝術表達”的困惑與紊亂[8]。
結束語
展望未來,書法藝術與當代媒體標識的共同發展,將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旅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文化的不斷交流,書法藝術有望在新媒體的土壤中煥發新的生機。時至當代,隨著傳播媒介的革新,對書法的發展影響作用更為顯現。因此立足于書法藝術發展的史實及書法傳播的歷史存在,探索和建構具有書法藝術特質的傳播理論和方法,不僅有利于我們加深對書法傳播的理解,也有利于在更大的視域中審視和理解書法藝術的發展[9]。
參考文獻:
[1]宋寧.書法的定義與其背后問題的再討論[J].中國書法,2018(24):138-142.
[2]陳赟冰,易祖強.電影媒介中書法設計應用的認知邏輯[J].書法教育,2021(8):4-10.
[3]盧浩宇.中國傳統字體在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上),2023(11):85-88.
[4]黃琳清.電影作品中的色彩表現研究[J].藝術大觀,2021(17):81-82.
[5]《美學原理》編寫組.美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6]譚懋明.中國書法藝術與字體設計的關聯性研究[J].設計,2016(7):146-147.
[7]盧浩宇.中國傳統字體在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上),2023(11):85-88.
[8]丁秀宏.新媒介環境下現代書法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23.
[9]湯傳盛.論書法傳播與書法藝術的發展[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3.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