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和外國人聊我國四川省,他們不見得對川菜、火鍋興趣盎然,但若你提起大熊貓,他們一定會圍坐過來,兩眼放光地問這問那。其實,熊貓并不只分布于四川,還分布在我國甘肅、陜西。相比于熊貓對我們所作的貢獻,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還太少太少。
大熊貓到底是熊還是貓
一提到“大熊貓”,它憨態(tài)可掬、萌萌的形象便映入腦海。僅僅“熊貓”二字就很能讓人產(chǎn)生興趣:它到底是“熊”,還是“貓”?相關(guān)資料顯示,它是熊,早在約2000萬年前,它與其他熊科物種各奔東西,而到了800萬年前,始熊貓橫空出世,一路進化、演化,最終蛻變成如今的“大熊貓”。它作為這個世界上的自然歷史遺產(chǎn),既是無價之寶,也是“活化石”。
它不僅是“國寶”,還是“睡神”和“吃貨”。它在睡和吃中度過了一天的大多數(shù)時間。它一路走來,顛沛流離。為了更好地適應自然環(huán)境,它做出的一些改變可謂翻天覆地,如從以吃肉為主到偏愛竹子。
大熊貓為何偏愛竹子
大自然物產(chǎn)豐富,為何大熊貓偏偏對“竹子”情有獨鐘呢?
大熊貓原是肉食動物,最終卻進化成素食動物,情之所鐘的還是難以下咽,又沒什么營養(yǎng)的竹子。竹子硬邦邦的,吃起來還扎嘴,食之又無味。之所以讓大熊貓愛不釋手,有個說法是其他動物不吃竹子,沒有對手同大熊貓搶奪食物;而且竹子分布范圍廣,數(shù)量龐大,大熊貓藏匿于茂密的綠色竹林里,還可以逃過被大型食肉動物吞食的危險,可謂一舉多得。另外,有資料顯示,由于基因突變,熊貓在進化過程中喪失了鮮味感受器。這就意味著它們嘗不出肉香,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其他動物不喜歡吃的竹子作為食物,另辟蹊徑,避開食物競爭,可謂妥妥的“人生贏家”。
大熊貓“走出國門”
大熊貓“出使”的最早記錄,可追溯至唐代。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為了表示友好和慷慨,唐朝就曾贈予日本兩只活體白熊(大熊貓)。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將大熊貓作為“國禮”,先后贈送給世界各國。譬如,從“中國大熊貓第一市”四川省綿陽市出發(fā)的“燕燕”“飛飛”“平平”,就曾漂洋過海,俘獲眾多海外人士的心。
大熊貓每到一處,都受到當?shù)孛癖姷臒崃覛g迎。這些“和平使者”恰似一張響當當?shù)拿蔀椤爸袊钡拇~,也宛若一座橋梁,為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貢獻力量。許多外國友人從最開始喜歡大熊貓到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漸漸產(chǎn)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