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顫是常見的心律失常,它的發生通常與多種心血管疾病相關,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心臟瓣膜疾病等。房顫會增加腦卒中和心力衰竭的發生風險,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及時識別房顫的癥狀并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
▲ 房顫的癥狀
1.心悸
心悸是房顫的常見癥狀之一,通常表現為患者感到心臟跳動不規律、快速或跳動感強烈。心悸的發生與心房的電活動異常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心臟的電信號是有序的,心房和心室的收縮是協調的。而房顫時,心房的電信號變得混亂,導致心房以極快的速度(通常每分鐘超過300次)不規律地收縮。這種不規律的收縮使心室的收縮也變得不規律,患者因此感到心臟跳動的異常。心悸的感覺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可能感到心臟“跳動”或“顫動”,另一些患者可能感到心臟“漏跳”或“停頓”。這種感覺通常在情緒激動、運動或飲食后加重,患者通常感到焦慮和恐慌。
2.乏力
乏力與心臟泵血功能下降相關。房顫時,由于心房快速而不規律地收縮,心室的充盈和泵血效率受到影響,導致心臟的有效輸出量減少。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導致身體對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使身體各個器官和組織的功能下降,從而引發乏力的感覺。乏力的程度因心臟泵血功能下降的程度而異,有些患者僅在劇烈活動后感到疲憊,另一些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到無力。乏力不僅影響患者的體力活動,還影響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房顫甚至影響心理健康,許多患者乏力時會感到沮喪和無助。除了心臟的泵血功能,乏力的發生還與患者的基礎疾病、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等有關,對于房顫患者來說,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加重乏力癥狀。
3.胸痛
胸痛與心臟供血不足、心臟電活動異常以及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相關。房顫時,心臟的有效輸出量減少,心肌發生缺血,導致胸痛。胸痛的性質和強度因患者而異,有些患者可能僅感到輕微的不適,另一些患者可能感到劇烈的疼痛。胸痛的發生通常與患者的活動狀態有關,可能在劇烈運動、情緒激動或進食后加重,部分患者在安靜狀態下也可能感到胸痛,這表示心肌缺血嚴重。臨床非常重視胸痛癥狀,因為這可能是心臟病發作或其他嚴重心血管事件的表現。醫生通常會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心電圖明確胸痛的原因。心電圖可以確認是否存在房顫,并評估心臟的電活動是否正常。醫生還可能建議進行心臟超聲檢查,評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排除其他潛在的心臟病變,明確胸痛的原因后才能有效治療。
4.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通常表現為患者在安靜或輕微活動時感到呼吸急促、氣短或窒息感。呼吸困難的發生與心臟的泵血功能下降、肺部血流動力學變化以及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相關。房顫時,心臟泵血功能的下降導致肺部的血液回流增加,引發肺淤血,導致呼吸困難。呼吸困難通常伴隨其他癥狀,如乏力、心悸和胸痛等,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許多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時,會感到恐懼,擔心自己是否會窒息或發生其他嚴重的問題。如果只有呼吸困難癥狀,醫生通常會進行胸部X線拍攝或計算機斷層掃描評估肺部的情況,排除其他潛在的呼吸系統疾病,此時應主動和醫生說明自己有心臟問題,避免漏診。
5.頭暈
在日常生活中頭暈也可能是房顫所致。頭暈通常指輕微的失去平衡感或眩暈的感覺,患者可能感覺周圍的東西在旋轉,或者自己在漂浮,這種感覺常讓人感到不安。房顫患者發生頭暈是心臟跳動不規律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尤其在快速站起或突然改變姿勢時,頭暈癥狀更明顯。病情嚴重時甚至可能發生暈厥,即短暫的意識喪失,令人害怕。暈厥是因為心臟的泵血功能下降,或者血壓突然降低,大腦暫時缺乏足夠的血液供應。
▲ 房顫的治療
1.藥物治療
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目標是控制房顫和增加心臟供血,從而改善心臟的功能,并降低心律失常引起的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常用的藥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藥物,直接作用于心臟的電生理,調整心率;β-受體阻滯劑,通過減緩心率改善心律失常;鈣通道阻滯劑,舒張心臟的血管,減少心臟的氧氣需求,減輕心臟負擔;延長動作電位時程的藥物,改善心臟的電穩定性;抗凝血藥物,保障心臟供血,并預防因心律失常而形成的血栓。
2.電復律
電復律是用于治療心律失常的技術,尤其適用于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顫和室上性心動過速。電復律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施加電流恢復心臟的正常電活動。電復律需要在醫院進行,患者在進行電復律前需接受麻醉,確保患者在電沖擊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電復律后,需要對患者進行監測和評估,確保心臟恢復正常的電活動。醫生會讓患者定期做心電圖檢查,觀察心律的變化,根據檢查結果調整后續的治療方案。電復律通常是安全的,但可能發生一些不良反應,如心臟在電擊后出現的心律失常、皮膚燒傷或形成血栓等。
3.導管消融
導管消融是通過微創手術治療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療異常電信號引起的心律失常,如房顫、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等。導管消融的原理是通過導管將高頻電流或冷凍能量傳遞到心臟的特定部位,破壞或隔離異常的電傳導通路,從而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導管消融需要在專門的心臟電生理實驗室進行,手術前患者需接受詳細的評估,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其他相關檢查,確定適合消融的部位。
導管消融的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關鍵步驟。醫生會在患者的腿部或頸部插入導管,經血管將導管引導到心臟。然后,醫生會使用電生理監測設備定位異常的電信號源。確認目標區域后,醫生會通過導管施加高頻電流或冷凍能量,破壞異常的電傳導通路。整個過程通常需要幾個小時,患者在手術期間需接受麻醉,確保治療過程舒適和無痛。
導管消融手術完成后,患者需要在醫院觀察一段時間,確保沒有并發癥發生。導管消融的成功率較高,許多患者手術后癥狀顯著改善,心律失常的發生頻率降低。雖然導管消融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手術,但仍然存在一些風險,如出血、感染、心臟穿孔或形成血栓等。因此,醫生在決定是否進行導管消融時,會綜合考慮患者的健康狀況、心律失常的類型和嚴重程度等因素。此外,導管消融并不是所有患者的最佳選擇,某些情況可能需要結合藥物治療或其他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4.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在心律失常的管理中起著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顯著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并改善患者的心臟健康。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飲食調整、適度運動、戒煙限酒、減輕壓力等,不僅有助于控制心律失常,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心律失常患者應盡量選擇低鹽、低脂肪、高膳食纖維的飲食,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攝入。研究表明,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堅果)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風險。此外,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入非常重要,這些物質會刺激心臟,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風險。調整飲食的另一個目標是保持適當的體重,超重或肥胖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影響心律的穩定。
增加身體活動和減輕心理壓力對改善心律失常同樣重要。有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可以增強心臟的功能,提高心血管的健康水平,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利于壓力管理的方法,如冥想、瑜伽和深呼吸練習,可以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房顫的管理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癥狀、基礎疾病和生活方式。通過合理的治療和積極的護理,許多患者能夠有效控制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定期隨訪和監測心臟健康是確保治療效果不可忽視的環節,患者應與醫生保持密切溝通,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