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功能逐漸衰退,加上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影響,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由于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心室充盈和(或)泵血功能受損,心排血量不能滿足人體組織代謝需要,引發一系列癥狀,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心力衰竭常見癥狀
心力衰竭的表現多樣,左心衰竭時,患者常出現呼吸困難,最初可能在體力活動后出現,休息后減輕,隨著病情加重,輕微活動甚至休息時也會感到胸悶氣短,還可能出現夜間平臥位呼吸困難,被迫坐起才能緩解(即端坐呼吸),嚴重時出現大汗,咳粉紅色泡沫樣痰。右心衰竭主要表現為體循環淤血,如胃腸道淤血導致腹脹、食欲減退、便秘,可能伴隨惡心、嘔吐等,肝淤血出現脅肋部腫脹觸痛,下肢出現水腫,嚴重時蔓延至腰骶部甚至全身,出現腹水。
▎西醫治療心力衰竭的方法
西醫針對心力衰竭有成熟的治療體系,主要是藥物治療。
(1)利尿劑是常用的治療藥物,如呋塞米、氫氯噻嗪等,通過增加尿液生成和排出,減少體內水鈉潴留,從而減輕心臟的前負荷,緩解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癥狀。
(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活性,減少血管緊張素的生成,從而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減輕心臟的后負荷,還能抑制心肌和血管的重塑,改善心臟功能。
(3)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通過抑制交感神經,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重構,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4)心力衰竭嚴重時使用正性肌力藥物,如地高辛等洋地黃類藥物,以及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它們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臟的泵血量,適用于心輸出量明顯減少、伴有明顯乏力、呼吸困難等癥狀的患者。
▎中醫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中醫依據心力衰竭的癥狀,將其歸屬于“心悸”“水腫”等疾病范疇。中醫認為,心力衰竭與心、肺、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氣不足則推動血液運行無力,導致瘀血內阻;肺主氣司呼吸,肺失宣降影響氣體交換,導致呼吸困難;腎主水,腎陽虧虛不能蒸騰水液,導致水液泛濫,形成水腫。
在治療原則上,中醫注重整體調理,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等為治療方法。益氣溫陽旨在增強心臟的功能,推動氣血的運行,改善心功能。活血利水旨在活血化瘀,促進血液流動,減輕周圍血管阻力,同時利水消腫,減輕心臟負擔。對于不同的證型,中醫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如心肺氣虛證,治宜益氣養心,活血通脈;心腎陽虛證,治宜溫補心腎,利水消腫。中醫用方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和體征進行個性化調配,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
中西醫結合治療心力衰竭,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治療舒適度。
(1)藥物結合:西藥利尿劑聯合中藥利濕藥,可以有效地排出體內潴留的水分,減輕水腫,不僅減輕泌尿系統的負擔,還能增強脾腎運化水液的功能,降低利尿劑引起電解質紊亂的發生風險。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聯合中藥養心藥,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供血,增強心肌力量,并減少患者干咳等不良反應。
(2)針灸輔助治療:通過對患者的腧穴進行刺激,疏通經絡氣血,改善臟腑功能,從而起到增加心臟泵血和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