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生病”后,心臟的泵血功能就會減弱,血液循環也會受到影響,繼而影響人體其他組織器官的功能。心臟康復鍛煉可以促進心臟側支循環的建立,使心臟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減輕心肌缺血的狀況,同時增強心肌的收縮力,使心臟泵出更多的血液,提高心臟的工作效率。科學合理的心臟康復鍛煉對于恢復心臟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能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
● 有益于心臟功能的運動方式
(1)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心臟喜愛的運動類型之一,常見的如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過程中,心率會提升,使心臟更有力地收縮,將血液高效輸送至全身。長期堅持有氧運動,心肌收縮力量會顯著增強,心臟每次搏動輸出的血量增多,心臟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有氧運動時呼吸深度加大,還能有效鍛煉肺功能,增加肺活量,進而減輕心臟負擔。
(2)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對于心臟健康同樣重要,如舉重、俯臥撐、引體向上等,能顯著增強肌肉力量,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在力量訓練的過程中,肌肉對血液的需求量增加,促使心臟更努力地泵血,刺激心臟功能不斷增強。堅持進行力量訓練,不僅能鍛煉肌肉,還能增強心臟的儲備能力,讓心臟在應對突發需求時游刃有余。
(3)柔韌性鍛煉:柔韌性鍛煉如瑜伽、太極拳等,看似對心臟的鍛煉作用不明顯,實則意義重大。柔韌性鍛煉中的各種伸展、扭轉動作,能有效改善身體柔韌性,促進血液循環,使血管更具彈性,從而減輕心臟的負擔,增強心臟功能。同時柔韌性鍛煉雖然動作緩慢、柔和,但注重呼吸與動作的配合,能增強呼吸系統功能、調節神經系統壓力,減輕心臟的應激負擔。長期堅持柔韌性訓練,可使血管彈性提升,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 心臟康復鍛煉的注意事項
(1)個性化原則:心臟康復鍛煉必須遵循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原則。在鍛煉初期,運動強度要低,時間要短,隨著人體適應能力的增強,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時間和頻率。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增加運動量,避免給心臟帶來過大負擔,引起不良后果。心臟康復鍛煉是長期的過程,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明顯效果而輕易放棄。
(2)熱身與放松:在進行心臟康復鍛煉前,一定要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如活動關節等,時間為5—10分鐘,讓人體逐漸適應即將開始的運動。鍛煉結束后,同樣要進行放松運動,如緩慢散步、拉伸肌肉等,幫助人體恢復平靜狀態,減少肌肉酸痛和運動損傷的發生。
(3)運動時間:避免在清晨或寒冷、炎熱的天氣進行鍛煉。清晨人體的血液黏稠度較高,心血管系統的應激反應較強,容易引發心血管意外。寒冷刺激會使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擔;炎熱天氣鍛煉容易脫水和中暑,對心臟有不利影響。
(4)運動環境:選擇空氣清新、環境安靜、場地平坦的地方進行鍛煉,如公園、小區健身廣場等。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嘈雜擁擠的環境中運動,反而不利于心肺的健康。
(5)自我監測:心臟康復鍛煉是給心臟施加合理的壓力,因此在鍛煉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自我監測。可以通過運動手環等設備監測心率、血壓等指標,也可以根據自身感覺判斷運動強度是否合適。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胸痛、呼吸困難、頭暈、乏力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原地休息或呼叫急救人員。
心臟康復鍛煉是心臟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重要途徑,長期堅持心臟康復鍛煉還可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有助于穩定血壓、血脂和血糖水平,從多個方面對心血管系統進行保護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