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驟停危險性極高,一旦發生,在4分鐘內接受有效的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心肺復蘇是救治心搏驟?;颊叩闹匾侄?,旨在幫助患者恢復自主呼吸與自主循環。隨著全民急救的普及,引導公眾學習心肺復蘇等方法意義重大。
▲ 掌握步驟,你也能成為 “急救英雄”
(1)評估現場環境安全:發現患者倒地后,首先確認環境安全,遠離危險因素,保證患者和施救者的安全。
(2)判斷意識與呼吸:雙手輕拍患者雙肩,并大聲在雙耳側交替呼叫患者。需注意患者有無頸椎受傷,不可劇烈搖晃患者。若無語言應答、無肢體活動,可認為意識喪失。通過觀察患者胸部6—10秒是否有起伏,或把耳朵靠近患者的口鼻,聽、感覺是否有呼吸氣流,以此判斷患者有無自主呼吸。無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嘆息樣呼吸)均認為無自主呼吸,應馬上進行心肺復蘇。
(3)呼叫急救電話:在進行心肺復蘇之前或同時,先撥打“120”急救電話,或請身邊人提供幫助。與“120”急救調度員通話時,注意講清楚現場地址和傷者情況,可在急救調度員的指導下進行下一步施救。
(4)心肺復蘇:立即將患者調整為仰臥位,按C—A—B順序做心肺復蘇。C即胸外按壓,施救者雙手掌根重疊,十指相扣,手指翹起,兩臂伸直。以髖關節為支點,用上身的力量垂直按壓,按壓部位為胸骨正中,要求按壓深度達到5—6厘米,按壓頻率保持100—120次/分鐘,每次按壓后患者胸廓能恢復到原狀。
A即開放氣道,如發現患者口腔內有異物,應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盡快清理。確認患者沒有頸椎損傷可采用壓額提頦法開放氣道,跪在患者右側,用左手將患者前額向下壓,右手放于頦部的骨性部分向上抬,使患者頭部輕微后仰,當耳垂與下頜角的連線與患者仰臥的平面呈垂直關系,提示氣道開放。
B即人工呼吸,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同時捏緊患者鼻翼,緩慢而持續地吹氣2次。每次吹氣量400—600毫升,吹氣時觀察到患者胸部有起伏。每做胸外按壓30次做2次人工呼吸,共進行5個循環,觀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有變化,是否有呼吸和意識的恢復,再繼續進行心肺復蘇。
(5)再次評估自主心跳及呼吸:通過觸摸頸動脈搏動,看、聽、感覺患者的呼吸,判斷自主心跳和呼吸是否恢復。
▲ 誤區警示,別讓錯誤 “貽誤生機”
心肺復蘇操作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人由于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實踐,常有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會導致心肺復蘇失敗,甚至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1)按壓位置不準確是常見的錯誤。有些人認為只要在胸部進行按壓就可以,但按壓位置過高或過低,都無法有效地擠壓心臟,影響血液循環的恢復。錯誤的按壓位置還可能導致肋骨骨折,尖銳的骨折端可能刺破肺部、心臟等重要臟器,引發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給患者帶來致命的傷害。
(2)按壓頻率和深度不當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按壓頻率過慢,無法為心臟提供足夠的泵血動力,導致重要臟器得不到及時的血液供應;按壓頻率過快,心臟來不及充分舒張,同樣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按壓深度不夠,無法有效地擠壓心臟,推動血液循環;按壓深度過深,會增加肋骨骨折等并發癥的風險。
(3)需警惕過度通氣。在進行人工呼吸時,不是吹入的氣體越多越好,過度通氣會使患者肺部壓力過高,氣體進入消化道導致胃脹氣,一旦胃內容物反流,可能導致誤吸,堵塞氣道,加重患者的窒息癥狀。過度通氣還會引起呼吸性堿中毒,影響患者的酸堿平衡,對身體造成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