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癥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僅會破壞關節結構導致畸形,還會損害其他器官。類風濕關節炎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關注疾病的危險因素進行早期預防和干預,有助于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
▲ 危險因素大揭秘
(1)遺傳因素:研究表明,類風濕關節炎與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相關,具有一定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易感性比家族中沒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高出數倍,需要警惕。中醫認為藏于腎的先天之精秉承父母,腎主骨生髓,腎精滋養骨骼,如果腎精不足,則易感受外界風、寒、濕等邪氣,導致疾病發生。
(2)生理因素:類風濕關節炎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這主要與女性的生理特征和激素水平變化有關。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減弱,導致免疫系統容易出現紊亂,攻擊自身關節組織。從中醫角度看,絕經后女性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寒濕之邪乘虛而入,侵襲關節,引起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
(3)環境因素:長期處于寒冷、潮濕環境是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外因。低溫可能導致外周血管收縮,關節血液供應減少,加重炎癥代謝產物堆積,誘發疼痛;還可能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促進促炎因子釋放。潮濕可能影響黏膜屏障功能,增加感染的風險,間接觸發自身免疫反應。中醫認為寒邪凝滯氣血,濕邪重濁阻滯經絡,寒濕邪氣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痹阻。
▲ 早期癥狀莫忽視
(1)關節疼痛:關節疼痛是類風濕關節炎最早出現的典型癥狀。早期關節疼痛可能較隱匿,只是偶爾的輕微刺痛,容易被患者忽略。隨著病情發展,疼痛逐漸加重,并且呈持續性。受累的關節多為掌指關節、腕關節、足趾關節等小關節,這是類風濕關節炎與其他關節疾病的重要區別。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疼痛還具有對稱性的特點,即如果左手的某個關節出現疼痛,右手對應的關節通常也會出現類似癥狀,雖然這種對稱性的關節疼痛在早期程度可能較輕,但具有很強的提示意義,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檢查。
(2)關節腫脹:關節腫脹是稍后一個階段常見的癥狀,這是由于滑膜受到炎癥刺激,周圍組織出現水腫,同時炎細胞滲出,導致關節腔積液增多,從而引起關節腫脹。早期關節腫脹可能較輕微,不容易被察覺,需要患者仔細觀察。一般腫脹的關節比正常關節略顯飽滿,皮膚會有緊繃感,按壓時會有輕微的凹陷,并且恢復較慢。隨著病情的發展,腫脹逐漸加重,關節的外形發生改變,嚴重影響關節的功能。
(3)晨僵:晨僵是類風濕關節炎極具特征的早期癥狀,指患者在早晨感覺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僵硬、活動受限,就像關節被“鎖住”一樣,類風濕關節炎導致的晨僵通常會持續較長時間?;颊咄ǔP枰ㄟ^緩慢地活動關節,如握拳、伸展手指、轉動手腕等,緩解晨僵的癥狀。晨僵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病情越嚴重,晨僵的時間越長,程度越重。
如果具有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又有一定程度的早期癥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診斷類風濕關節炎需要做的檢查較多,包括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血沉、C 反應蛋白等血液指標檢測,以及關節超聲、X線、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早期診斷后,需積極進行治療,才能有效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