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術是通過外科手術替換受損的髖關節,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減輕疼痛。現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手術只是治療的一部分,術后居家康復非常重要,科學護理可以提高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加強關節穩定性并促進軟組織愈合。
▎正確調整體位
(1)臥姿調整:在平臥休息時,患者需要特別注意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和內旋,因為這些動作可能導致關節脫位。當需要翻身時,建議向患側翻身,而向健側翻身時,可以在大腿間墊上一個軟枕,并確保患腿不超過身體中線,減少關節脫位發生的風險。
(2)坐姿調整:坐位時,患者應選擇高于小腿高度的椅子,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此外,不要做雙腿交叉、盤腿坐或翹“二郎腿”等動作,因為這些姿勢會增加關節脫位發生的風險。床鋪到地面的高度不能太矮,可墊高床沿,讓患者坐在床邊時屈髖的角度不大于90度,保證人工髖關節的安全和舒適。
▎避免高沖擊活動
(1)在術后初期,患者可能需要借助助行器或拐杖輔助行走。隨著康復的進展,在無痛和步態穩定的前提下,患者可以嘗試逐漸減少對輔助工具的依賴,最終實現獨立行走。
(2)患者在穿脫鞋襪時,避免彎腰,防止髖關節過度屈曲,可以使用穿襪器和鞋拔子,或者請他人幫忙,減少對髖關節的壓力。在穿脫衣物時,可以使用長柄夾等輔助工具,減少髖關節的屈曲運動。
(3)置換后的人工髖關節對活動的承受能力有限,即使在恢復后,患者也應避免進行跑步、跳躍等劇烈運動,防止損壞關節或造成關節脫位。
▎構建安全家居環境
(1)物品放置:為了方便患者取用,應將常用的物品放置在容易取到的地方,避免讓患者踮起腳尖或蹲下取物。同時,盡量減少家中行走范圍內的物品,防止患者絆倒。
(2)防跌倒措施:在浴室、廚房、樓梯等易滑倒的地方安裝防滑墊和扶手,避免跌倒。保持家中光線、照明良好,并確保夜間行走的安全,如安裝夜燈。
(3)使用輔助器具:患者上廁所時可以使用加高的坐便器或馬桶增高墊,防止髖關節屈曲大于90度。
▎堅持康復鍛煉
(1)盡早鍛煉:患者在術后應盡早開始進行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和平衡訓練等康復鍛煉,有助于恢復關節功能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2)科學鍛煉:康復鍛煉應在醫生或康復師的指導下科學、有序地進行,避免過度鍛煉或不正確姿勢導致的關節脫位或損傷。
(3)避免損傷:在術后康復期間,患者應避免做過度彎曲和扭轉髖關節的動作,防止發生關節脫位或損傷。
▎積極調整心態
康復期不僅是對患者身體的挑戰,也是對心理的考驗。患者可能因為疼痛、活動受限等原因產生畏懼、抑郁等情緒,而家屬可能因為康復進度未達預期感到焦慮。因此,患者和家屬都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主動配合康復鍛煉,相互支持,共同面對康復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
患者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需要門診復查,醫生會評估恢復的整體情況,調整康復計劃,予以康復鍛煉的指導。如果在康復期間有異常情況發生,如關節腫脹、疼痛、傷口滲出、傷口周圍皮膚發紅發熱,以及活動后、摔倒后、扭傷后、姿勢不當后出現關節疼痛,就要及時就診。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居家康復需要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