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知名獨立財經撰稿人):近期,一份關于公募基金薪酬改革的初稿在市場上流傳。像公募基金薪酬改革這樣的重大事項,一般會由監管部門制定與發布。因此,雖然目前證監會或中基協并沒有發布相關文件,但從內容看,或許也并非空穴來風。
個人以為,將基金經理所管理產品業績與比較基金掛鉤,將倒逼基金經理更加注重研發,也有助于基金經理提升投資決策能力。更重要的是,此舉將有助于基金經理的優勝劣汰,并能打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局面。無論是對于持有人,還是基金公司,甚至是基金行業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當然,公募基金行業發展已有20多年,實施包括薪酬在內的改革,其實也是必然的。而一成不變,或墨守成規,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而個人以為,在公募基金行業高舉改革大旗的同時,回報持有人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公募基金行業如何更好地提升盈利能力,如何更好地回報持有人,顯然也是其必須直面的話題。
http://weibo.com/caozhongming
皮海洲(獨立財經撰稿人):自9·24行情發動以來,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減持一直接連不斷,股價越是上漲,股東減持的意愿也就越發強烈。但對于未盈利企業重要股東對首發前所持股份的減持,市場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個人以為,按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的未盈利企業,在公司沒有實現盈利的情況下,其原始股東不應減持所持有的首發前股份,以避免“窮廟宇、富和尚”現象的出現,保護公司的穩定發展,同時也是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而且在公司實現盈利的情況下,也要設置一年的盈利觀察期,允許股東在第2年繼續盈利的情況,才能按規定減持股份,避免未盈利企業通過做賬的方式,讓公司在某一年實現盈利,進而為股東的減持套現創造條件。
http://weibo.com/phz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