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A股市場的重要時間節點,“四月決斷”始終是投資者把握全年投資方向的關鍵窗口。這一現象源于A股的季節性特征: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為“政策密集期”和“業績真空期”,市場行情通常由預期主導;而進入4月后,隨著宏微觀各項數據陸續落地,市場行情逐步轉向基本面主導。
恰逢近期市場進入短期調整,投資者不妨借此機會重新聚焦基本面驗證,把握景氣線索,做好準備迎接“四月決斷”。
在A股市場中,4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往往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重要會議的集中期,政策預期是市場行情重要推動力;這段時期同時也是長時間的業績真空期,意味著行情基本面難以證偽,預期對行情影響較大。
進入4月份之后,上市公司的年報及一季報開始迎來密集披露,能夠給投資者提供更多的盈利基本面信息;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數據也將陸續公布,基本面的明朗對市場行情及風格演繹都將會產生較大影響。
方正證券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四月決斷”的說法是有其合理性的。如2016年PPI增速回升、2017年盈利拐點出現、2018年去杠桿信用收縮、2020年全球貨幣政策極度寬松,都是在當年4月前后便已基本明晰并成為影響全年市場行情的重要因素。
從市場風格表現來看,年初居民資金季節性充裕,疊加業績真空期主題炒作活躍,市場往往呈現高波動特征。而進入4月后,公募調倉、兩融資金獲利了結等行為加劇流動性壓力,導致4月市場往往存在季節性降溫的可能,階段性轉向防御,小盤成長風格承壓。
3月中旬,A股市場出現縮量調整,或許也預示著“四月決斷”窗口臨近。機構分析認為,A股自1月下旬起的反彈中,各類資金的參與程度較深,尤其是AI及機器人等主線方向浮盈較厚,階段性止盈的出現并非不可預期。2025年的“四月決斷”中,A股的盈利結構,國內經濟數據,以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成為焦點,指數在這一期間可能迎來一段“整固期”。
對于近期熱度較高的科技主題,“四月決斷”影響下或出現回調,AI行情可能向有業績支撐的方向聚焦。
申萬宏源分析認為,國內AI算力產業鏈進入實質性驗證期,互聯網巨頭與運營商互聯網資本開支高增情況下,國內AI算力產業鏈營收和凈利可能在2025年第一季度便出現改善跡象。盡管市場對短期資本開支波動存在擔憂,但算力需求邊際改善趨勢明確。業績驗證期的國內AI趨勢不是“證偽”,而是“聚焦”,缺乏短期基本面支撐的主題方向可能休整。另外,2024年報和2025一季報總體業績驗證仍偏弱,市場已有充分預期,業績期悲觀預期額外發酵的概率預計不大。
該機構表示,AI產業趨勢催化是一個“大模型和算力相互促進,支撐應用突破”的過程,現在處于等待爆款應用催化的階段,縮量調整的幅度和時間都有限,目前還不到中級別調整的階段。后續應用進一步開發落地,科技還會有再創新高的機會,調整后具備業績彈性的標的將再度引領行情。
信達證券也指出,股市正在由牛市初期進入牛市中期,之前交易擁擠的AI階段性降溫后,股市通過高低切依然維持較強的熱度,這是牛市的典型特征。兩會期間的分歧期已經接近結束,有望逐漸開啟牛市第二波上漲。牛市期間的每一次震蕩,大概率是大小盤風格轉變的拐點,站在當下來看,在新一輪上漲之前,大概率會提前觀察到風格轉向大盤,季節性因素和“四月決斷”影響下的調整可能都是投資機會。
展望二季度市場行情,華創證券認為,4月進入財報密集觀測期,市場關注點重新回到基本面,更關注行業景氣線索,對高估值相對謹慎,從數據驗證來看,指數層面下跌概率更高。結構上看,小盤、成長風格下跌概率更大。
華創證券表示,當前可能觸發回調的下行風險主要包括經濟放緩和流動性趨緊。
經濟增長放緩風險主要來自關稅抑制出口、消費前置背景下后續政策力度放緩、地產二次下行風險。其中關稅是當前最直接也最明確的風險,特朗普關稅抑制出口外需,海外收入高占比的家電、電子、輕紡等或受損;今年消費前置,若后續政策力度放緩,以家電、汽車為代表的大宗消費以及餐飲等服務業基本面上行速度可能放緩,但殺估值風險不大;地產風險短期數據尚未顯現,若二次下行,建筑建材、鋼鐵、家居等地產鏈或受損。
流動性層面風險主要來自央行流動性管理趨緊、美股持續下跌、兩融、公募等資金獲利了結。年初以來資金面持續偏緊,若央行延續流動性管理態度,市場整體不一定下跌,結構上對小盤成長風格影響更大。同時,美股下跌對外資風險偏好的影響或為短期重點,若美股持續下跌引發外資流出,消費、電新等核心資產或將受到沖擊。此外,年初以來杠桿資金和散戶成為主要增量資金,買入集中于AI+機器人科技主題,短期獲利了結或導致相關板塊承壓;主動公募今年以來收益顯著,若短期降倉贖回,對應電子、電新、消費等核心資產龍頭承壓。
另一方面,也有兩大因素可能觸發“空中加油”。
首先是宏觀經濟復蘇驗證。參考歷史上三輪典型的空中加油行情,如2000年2月前后:政府通過降息、增發國債以及擴大機構投資者入市等多重措施刺激經濟;2006年10月前后:股權分置改革全面落地后釋放制度紅利,GDP同比增速從2006Q3的12.2%持續上行至2007Q2的14.9%,企業利潤同比大幅增長。結構上來看,經濟數據復蘇逐漸超預期,有望對估值相對低位的順周期板塊提供交易邏輯,同樣推動整體市場上漲。
其次是貨幣政策超預期寬松。出于防范債市風險、保障銀行息差、防范空轉及穩匯率等因素考慮,今年以來央行流動性管理趨緊,貨幣寬松滯后,若二季度降息窗口打開,有望成為空中加油的重要觸發因素。典型如2015年上半年貨幣寬松力度進一步增大,央行2、4月兩次降準,3、5月兩次降息。貨幣的寬松疊加產業政策超預期部署,促成了15年上半年市場加速上漲的動力。結構上來看,貨幣寬松對估值彈性更大的小盤成長更為利好,科技主題有望再添一把火。
配置方面,華創證券認為,短期適當規避小盤成長,后續展望若向上催化來自經濟復蘇驗證,配置轉向順周期+核心資產;若來自貨幣超預期寬松,則關注回調后的科技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