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長和(HK.00001)于3月初宣布,將屬下和記港口集團23個國家43個港口權益全數出售,當中包括巴拿馬兩個港口權益——但不包括中國大陸及香港碼頭——整體出售總企業價值約值228億美金(折合1778億港幣),若交易成功將會為長和帶來190億美金(或1482億港幣)現金收益,與長和整體市值相當,系長和歷史上最大宗交易。交易對手為貝萊德領銜之財團。消息一出,3月5日長和股價飚升21%,當日成交金額54億港幣,為歷史上第二大成交金額,僅次于1998年8月28日港府大戰對沖基金那日59億港幣成交。3月6日長和再升9%,成交減少至45億。
李嘉誠千億賣“港”——乃港口之“港”非香港之“港”——自然容易令人聯想起本世紀初和黃千億賣“橙”佳話。此處先講講歷史……
和記黃埔由兩間公司組成,一間叫香港黃埔船塢公司(1863年成立),另一間叫和記企業(1877年成立)。1977年和記企業全面收購黃埔船塢,兩家公司合并組成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和記黃埔于1978年上市。1979年9月25日,李嘉誠透過長江實業買入和黃22.4%股權,1980年底增至41.7%,1981年1月李嘉誠出任和黃董事局主席。1984年底,和黃市值占據香港聯交所探花位置,代碼是“13”——現代碼為和黃醫藥所有。

和黃1989年開始進軍英國電訊市場,最早收購英國電訊網絡Rabbit,屬于1G。后市場逐步轉型,1994年和黃以80億元重組并推出Orange(橙)品牌,提供2G流動通訊服務。及至1999年電訊及互聯網熱席卷全球,科網股炒風熾熱,Orange獲德國曼那思曼(Mannesmann,MMN)相中,李嘉誠于是趁高將所持Orange44.8%股權出售,交易額高達198億英鎊,為和黃帶來1130億港幣稅前盈利,創下香港開埠以來最大金額單一交易紀錄,成為一時佳話。
和黃“賣橙”僅3個月后,2000年2月,英國電訊商Vodafone(VOD,沃達豐)提出收購MMN,和黃又趁機將所持MMN股份售予VOD,并換來價值1300億VOD股權(占VOD總股本約5.14%),此輪交易和黃再賺多超過500億港幣。一個月后,和黃再次宣布與高盛及德銀簽訂協議,出售9億2500萬股VOD股票,價值390億港幣,保留3.58%VOD股票作長線投資。2000年3月科網股見頂,泡沫爆破!
早于1997年和黃在以色列創立Partner電信,并于1999年推出移動通信網絡。2009年,和黃以13.8億美金(折合107億港幣)向Scailex出售所持Partner電信51%股權,當時Partner股價在5000ILS之上。同時,Scailex股價亦急升,但由于收購代價透過大量發債支付,加上仍欠和黃約3億美金收購貸款,后終于陷入債務危機。
2012年6月,其時Partner電信股價已經跌至1400ILS以下,和黃打算向Suny收購Scailex控股權,因Scailex當時持有Partner約45%股權。后因回購條件未達到作罷,但充分反映李嘉誠高賣低買商人本質。
2015年初,李嘉誠宣布旗下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將進行業務合并及股份互換,未來將合并成為兩家新公司:長和(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及長地(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長實地產于2017年7月又重新改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兜兜轉轉,返回原點。
2017年11月,長實集團(HK.1113)宣布以總代價402億港幣向中國港澳臺僑和平發展亞洲地產有限公司(CHMT)出售香港中環中心75%權益,為當時香港物業市場歷來最大宗成交。該次成交物業涉及中環中心75%業權,包括約122萬呎(折合11.3萬平方米)寫字樓及商鋪樓面,成交呎價約3.3萬港幣。牽頭買家為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占財團55%權益),伙拍一班本地資深投資者(占財團45%權益)入市,項目完成交易后會分拆出售部分樓層。當年9月中環中心曾經出現成交價5.58萬港幣/平方呎記錄。

從李嘉誠手中接過中環中心者,以亞洲地產董事總經理蔡志忠“走得快,好世界”。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全數沽清手持中環中心權益,獲利5億港幣。其他投資者“走得慢,你有難”。2018年12月,另一位投資者榮利集團盧文端以呎價3萬1港幣將19樓全層售予紀惠集團湯文亮,總值7.6億港幣。其后湯文亮2021年7月再斥資6.9億買入26樓全層,成交呎價2萬7。
2021年6月已故“小巴大王”馬亞木將20及26樓出售,套現13億,20樓呎價低見2萬5。到2024年,世茂地產主席許榮茂以7.3億港幣沽售63樓全層,呎價2萬8。一名年逾90歲老廠家2019年以1.1億港幣向蔡志忠購入22樓11室,去年狠劈至4200萬賣出成交,呎價僅1.3萬,震驚全港!
2018年1月,恒生指數創歷史新高——33484點,其后進入長達數年熊市!
講完幾段歷史,只想說明李嘉誠把握賣出時機非常高招。作為一個將近97歲老者,他食鹽多過你食飯,他行樓梯多過你行路。據傳李嘉誠如今親自過問長和向貝萊德出售海外港口業務一事,顯然是該出售計劃非同小可。
2020年5月29日筆者在《中國半導體股短期泡沫嚴重》一文中,詳細分析全球化貿易走勢:“市面上大多數全球化貿易統計研究始自1870年,……觀察始自1870年以來TradeOpennessIndex(貿易開放指數)走勢圖,假設第(1)浪升至1914年最高點約31點;之后第(2)浪跌至1945年最低約10點;第(3)浪由1945年升至2007年最高約61點;第(4)浪由2007年一路震蕩至今……”
事實上,以年為單位計算,最低點就在2020年,52.2點(世界銀行數據),結束第(4)浪,然后升至2022年62.8點見頂,之后回落。目前首選數浪方式是2022年62.8點結束第(5)浪,接著展開大型熊市,而全球化貿易熊市下跌最低目標是2020年52.2點。
君可見自從特朗普上臺之后,四處開火,連盟友亦不放過,勢必對全球化貿易帶來極大負面影響,爆發全球貿易戰、關稅戰已不可避免。港口作為全球化貿易鏈中關鍵位置,若全球化貿易指數熊市,港口必定受到嚴重拖累,此時有條“水魚”自動送上門,何不順水推舟?幾年后,特朗普下臺,再低價買回,豈不美哉?連筆者都能看到此前景,難道香港首富會視而不見?即便港口是重要戰略資源,亦要講策略,一味“死拿”不是好法子。當初千億賣橙,各國電信業務就不是戰略資源嗎?高位賣出,幾年后和黃甚至僅以承擔9億歐元債務形式就取得奧地利電信業務發展權,想來都笑餐飽。一味高位“死拿”,其后果不是破產便是被低價吞并。尤其是巴拿馬兩個港口,特朗普誓言要奪回巴拿馬運河,巴拿馬政府當時稱考慮取消和黃在巴拿馬港口之專營權,屆時和黃手上巴拿馬港口權益甚至可以是“歸零”,能趁有人出價,理應第一時間賣出。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