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惲壽平的《百花圖卷》為例,研究清代沒骨花鳥長卷的藝術特點與影響。首先介紹惲壽平的生平及其創作《百花圖卷》的歷史背景,回顧歷代花卉圖卷的演變。其次,分析《百花圖卷》在表現內容、構圖特點、設色風格與技法特征方面的藝術特色。最后,討論《百花圖卷》對沒骨畫復興的貢獻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揭示《百花圖卷》在中國畫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惲壽平;《百花圖卷》;沒骨花卉;藝術風格
惲壽平作為明末清初的杰出畫家,其獨樹一幟的沒骨花卉技法,深刻影響了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尤其是《百花圖卷》,這一作品不僅體現了他高超的藝術技藝,更是他藝術風格與理念的集中展示。通過細膩的色彩運用與獨特的構圖方式,惲壽平成功復興了曾一度式微的沒骨畫,并將其推向了新的藝術高峰。《百花圖卷》展示了清新脫俗的花卉圖景,帶領觀者進入一個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自然世界。
一、惲壽平與《百花圖卷》
(一)惲壽平生平
惲壽平(1633—1690年),初名格,字壽平,又字正叔,別號南田,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是清代初期的杰出書畫家之一。他是常州畫派的奠基人,并在沒骨花鳥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惲壽平的花鳥畫以流暢且生動的筆觸及巧妙的色彩運用而聞名,他喜用直接點染的方式,注重對形態的真實展現,同時融入文人畫特有的雅致與深遠意境。他推崇寫生,運用清新而明麗的色調,助推花鳥畫走出低谷,被譽為“寫生正宗”,對后世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惲壽平不僅在花鳥畫領域造詣深厚,他的山水畫同樣受到高度評價,作品以自然的氣韻和豐富的情感為特點,與“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并稱“清初六大家”。
除了繪畫外,惲壽平在詩詞和書法上的成就也令人贊嘆,其詩作被稱為“毗陵六逸之冠”。書法方面,他師承褚遂良,并創立了獨特的“惲體”,以清新流暢的風格著稱[1]。
惲壽平的藝術成就橫跨詩、書、畫多個領域,尤其是在花鳥畫上的突出貢獻,使他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二)《百花圖卷》創作背景
惲壽平的《百花圖卷》(圖1)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畫卷長530厘米,寬32厘米,為絹本設色。這幅作品呈現了30多種花卉,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百花競艷,展現了自然界的瑰麗與花卉的細膩神韻,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震撼,堪稱惲壽平的經典之作。畫作使用了惲壽平獨創的沒骨法,這一技法不依賴傳統的線條勾勒或墨色打底,而是直接運用色彩渲染和點染,具有細膩且光彩照人的風格,體現了清新雅致的藝術氣質。
惲壽平的沒骨法與黃筌的“富貴之氣”、徐熙的“野逸之風”、孫隆的寫意風格截然不同,其獨樹一幟,形成了具有清新、脫俗特點的畫風。這一風格深受宮廷貴族的喜愛,并在常州一帶廣泛流行,成為常州畫派的代表性特征[2]。《百花圖卷》上有王翚與黃君實的題跋,內容對惲壽平的藝術風格進行了極高的評價,進一步凸顯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中的卓越地位和深遠影響。
(三)歷代花卉圖卷
宋佚名《百花圖》卷以細線勾描、墨色暈染技法展現了細膩、生動、富有動感的花卉圖景,近約50余種植物花卉及小鳥、昆蟲等生動的自然景象充盈畫面。該作品通過濃淡變化的墨色和精致的花卉造型展現了自然的生機與趣味,體現了宋代水墨花鳥畫的精髓。同一時期,楊婕妤的《百花圖》卷則代表了南宋宮掖女性畫家的風格,畫面細膩,色彩濃麗典雅。該作品描繪了17種花卉,構圖工整,配以小楷書寫花名和詩句,營造了寧靜祥和的氛圍,是典型的南宋院體畫,細膩的筆觸和鮮艷的色彩為該作品增添了藝術韻味。明代畫家周之冕也創作了多幅《百花圖》,其中一卷表現了31種花卉,運用灑脫的筆墨,使作品形式美感突出。周之冕另有一幅寫意設色的《百花圖》,色彩鮮艷,布局疏朗,展現了不同于南宋風格的豪放氣質。清代的鄒一桂延續了歷代《百花圖》的傳統,但在色彩的運用上更加明艷,布局緊湊,突出了宮廷富貴的氛圍,展現了他的獨特藝術風格[3]。
二、惲壽平《百花圖卷》的藝術風格
(一)表現內容
惲壽平的花鳥畫作品以花卉為主,尤其是花卉寫生。他常通過描繪花卉的形態和神韻來表現自然的美,作品中常見“為花寫照”和“與花傳神”的創作手法。
惲壽平的《百花圖卷》以花卉為主題,描繪了紫藤、白玉蘭、水仙花、百合、牡丹、桃花、菊花等多種花卉,展現了四季花卉的豐富變化。《百花圖卷》的長卷形式與其他沒骨花鳥畫有所不同,卷軸較長且較窄,這一形制要求畫面內容較為豐富,但空間有限,因此多采用表現局部特征的方式。
折枝作為表現花卉的常見形式,特別適合這種結構,其畫花卉不寫全株,只選擇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入畫,故而得名。這種形式恰好適合長卷的橫窄空間,能夠將不同季節花卉的細節展示在同一畫卷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因此,折枝花是惲壽平沒骨花卉長卷中最常見的表現方式之一。
(二)構圖特點
清代的沒骨花鳥長卷往往呈現花卉之間的緊密聯系,它們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彼此交織、相互呼應,前后左右相連。惲壽平的《百花圖卷》采用了長卷的布局方式,按照一定的順序將花卉分為幾個段落,每一部分獨立存在,整體呈現出均勻的分布結構。為了實現這一布局,畫家需要充分理解每種花卉的特性,并巧妙地組合不同花卉,同時在空間上合理安排它們的疏密關系,確保作品既富有層次感,又不顯擁擠。
作品開頭部分的花卉較為簡潔,薔薇、水仙、蘭花和櫻花等以“V”的形狀排列,使人的視線平穩流動,仿佛開篇的音符,引人入勝。隨著卷軸的展開,畫面逐漸與左右呼應,如與罌粟、單瓣棣棠、渥丹、木芙蓉、鴨跖草、荷花、鳶尾、月季等花卉構成“C”形布局,芙蓉等枝條向兩側延展。畫幅中段描繪了紫藤與芍藥,它們自上而下舒展,為整體構圖增添了層次感和豐富性。整幅畫面連貫,花卉相互映襯,形成了完美的整體,增強了畫作的視覺沖擊力與美感。同時,畫中各花卉的枝條伸展方式各具特色,既有自上而下的延伸,也有自下而上的生長,二者相輔相成,賦予作品節奏感和韻律感。花卉布局與枝條的生長方向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和諧美妙的對比,使整個作品更加生動,視覺效果上更加吸引人。
(三)設色風格
惲壽平作為文人畫家,繼承了錢選、沈周等人的雅致風范,崇尚清新高遠、脫俗的藝術情趣。他在色彩運用上避免鮮艷濃烈的色調,更傾向于溫和、樸素的水色、植物色與墨色,往往采用簡潔的寫意手法。這種特點在他的《百花圖卷》中特別明顯。畫作中,惲壽平巧妙地將水和顏料融為一體,創造出自然流暢的色彩變化。在創作過程中,他常常在畫面尚未完全干透時,適當加入水分,使顏料與水相互滲透、融合,從而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層次和細膩的肌理感。此外,惲壽平廣泛運用了清染、烘染、罩染和濕染等技法,豐富了畫面的色彩變化和層次感。例如,《百花圖卷》中的芍藥和芙蓉采用了分染和接染手法,從花瓣的根部開始,逐漸使用曙紅與胭脂色過渡,呈現出柔和自然的色彩漸變效果[4]。
(四)技法特征
惲壽平的《百花圖卷》在色彩運用上非常講究,特別是在白粉技法的應用上,展現出畫家獨特的藝術風格。以下是幾種典型技法的分析:
調和法:在《百花圖卷》中,惲壽平常常運用白粉與其他顏料調和,達到豐富的色彩效果。例如在小藍花的繪制中,他將白粉與花青色混合,調成淺藍色,并用這種顏色細致描繪花瓣形態。他還使用藤黃為花蕊點綴,最后用白粉勾畫花托,使整個花朵的色彩通過粉的銜接變得更加統一與和諧。對于紫薇花,他并不強調花瓣的輪廓,而是簡單使用白粉與胭脂色調和成粉紫色,直接點染花朵的外形,突出花瓣的柔和質感。
點繪法:在一些花蕊的處理上,惲壽平采用了點染同用技法。以秋海棠為例,花蕊用多個小點組成球狀。這些小點以藤黃和白粉調和而成,逐漸呈現出由輕到重的變化,生動地表現了花蕊的細膩結構,賦予其形狀與質感。
背面襯色法:《百花圖卷》中牡丹的表現十分不同,惲壽平并未在花瓣的正面使用粉色,而是在背面涂上一層白粉,然后用曙紅色勾畫出花瓣的形狀并進行漸變色處理。這種技巧既能讓花朵的色澤更為鮮艷,又不妨礙正面色彩的分染,展現出豐富的層次感。
絲狀粉法:蜀葵的花瓣采用了背面打底,先涂上白粉,待干透后,用紅色分染花瓣,再通過細致的白粉線條勾畫花瓣上的脈絡,展現蜀葵花瓣的獨特紋理,既表現出色彩的層次感,也突出了花瓣的結構感。
勾畫粉法:荷花的處理亦有所不同,惲壽平不依賴于傳統的白粉疊加色彩,而是用白粉勾勒出花瓣的輪廓,再通過曙紅進行點染。這樣做使荷花呈現出更加骨感和簡約的質感,花瓣的線條十分清晰,突出其形態特征。
粉染結合法:這種方法主要用于白色花卉。例如,百合花的表現通過背面先涂白粉,再用淡綠色分出花瓣的層次,接著用白粉沿著花瓣的邊緣逐漸過渡至花根,強調百合的體積感與花瓣的質感,最后用深色點染花蕊,呈現出根部的自然紋理。
染粉法:菊花常是先用厚白粉勾畫花瓣的輪廓,再用植物色如胭脂、藤黃從花心向外漸染,或先用植物色分染整朵花,再用厚白粉勾勒花型。白粉的鏤空處理及植物色的漸變效果,使得菊花的表現更具層次感與立體感,這也成為惲壽平作品的一大特色。
粉色疊染法:如桃花、芍藥、海棠等花卉的表現,先用胭脂進行分染,再用白粉從花瓣根部至邊緣逐漸過渡,表現花朵的層次感。花瓣的邊緣部分則使用曙紅點染,形成自然的色彩過渡和深淺變化。有時,花瓣的背面也會用紅色從邊緣向內加染,突出花朵的立體感[5]。
三、惲壽平《百花圖卷》的影響
(一)對沒骨畫的復興
徐崇嗣以落墨法為意蘊,又參酌“黃氏之風”,形成了花鳥畫“沒骨圖”的新樣式。明代孫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粗筆的靈動風格。惲壽平生活在明清交替時期,當時北宗畫風受批評,而南宗畫被視為文人畫的正統。隨著八大山人和石濤等的崛起,水墨花鳥迎來發展。然而,清代院體花鳥畫仍沿用黃筌的細膩風格。惲壽平的出現,為沒骨畫注入了新生力量,他的作品引發了廣泛的熱議,特別是《百花圖卷》。這幅畫是他在沒骨技法上創新與深化的重要標志,不僅體現了其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極大地發揚了沒骨畫技法,成為后世花鳥畫學者學習的典范。
(二)對后世的影響
惲壽平不僅復興了沒骨畫,還創立了常州畫派,培養了馬元馭、蔣廷錫、錢維城等一批杰出的藝術家,對院體花鳥畫派的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惲壽平的畫風還對“金陵八家”中的謝蓀等人以及清末任伯年等畫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直到今天,惲壽平的沒骨花卉技法仍是花鳥畫學者無法繞開的經典技藝之一。他的藝術修養與品格,為后代的畫家提供了啟示,教導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要關注自然與現實,做深入思考的創作者,并在長久的藝術道路上堅持不懈、不斷創新。
四、結語
惲壽平的《百花圖卷》不僅是一幅杰出的花鳥畫作品,更是中國藝術史上沒骨畫技法發展的里程碑。通過《百花圖卷》,惲壽平成功地突破了傳統花鳥畫的框架,以全新的藝術視角和技法創新,使沒骨畫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幅畫作充分展現了他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以及對色彩和構圖的獨到理解,傳達了他對自然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此外,惲壽平的藝術理念為后世的花鳥畫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和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陳宏濤.惲壽平《百花圖卷》繪畫賞析[J].吉林人大,2022(12):52.
[2]惲壽平.百花圖卷[J].河南電力,2022(4):81.
[3]石媧.清鄒一桂《百花圖》卷研究[J].榮寶齋,2021(4):142-151.
[4]周陽球.周之冕、惲壽平《百花圖卷》藝術風格比較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23.
[5]陸穎.惲壽平花卉畫白粉技法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0.
作者簡介:
覃肖瑩,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應用藝術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