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超現實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流派,其核心在于對傳統現實觀念的顛覆與重構,特別是在空間表現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想象力。首先梳理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空間概念演變,指出其從物理空間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轉向對心理、夢境與幻象的無限探索。藝術家們通過扭曲、疊加、解體與重組等手法,創造出既超越現實又富有象征意義的多維空間。其次探討超現實主義繪畫創作中空間重構的獨特手法與個人的實踐應用,通過深入分析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揭示其如何通過非傳統空間觀念的創新運用,實現視覺與心理層面的深度表達。
關鍵詞:超現實主義;空間重構;視覺效果
超現實主義作為20世紀初的重要藝術運動,興起于歐洲并迅速擴展到全球,它試圖突破現實主義的桎梏,通過表現夢境、潛意識和非理性的世界來展現人類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和思想。超現實主義繪畫以其獨特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對空間進行大膽的重構,打破了傳統繪畫的空間觀念,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這種空間重構的表現方式也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重新審視和對人類潛意識的深入探索。早期的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如安德烈·布勒東、路易·阿拉貢等,通過文學作品和宣言推廣超現實主義理念。隨后,一些藝術家開始在繪畫中實踐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如馬塞爾·杜尚、馬克斯·恩斯特、薩爾瓦多·達利、勒內·馬格利特等。到了20世紀中葉,超現實主義繪畫達到了鼎盛時期,逐漸在全世界有了重大的影響力,對現代藝術的發展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超現實主義對空間概念的革新與突破
西方傳統繪畫中,藝術家通過傳統的透視規律、光影的明暗對比、虛實結構等方式來重現現實空間;然而,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空間重構。重構就是將真實存在的自然物象打破、分解,然后將拆散的各個局部進行重新組合,重新組合后的物象,一部分可以保留原來物象的元素,而另一部分則有可能完全脫離了物象的本來面目[1]。因此,超現實主義打破了傳統藝術對空間的定義,違背了傳統透視規律、光影的明暗以及虛實結構,進而營造出超越現實的獨特空間。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通過夢境與幻象的非邏輯性構建、空間錯位、多維空間的融合以及光影色彩中透明與反射等多個手法的應用,使繪畫成為一種載體,傳遞藝術家的潛意識和情感,從而創造出一種處于現實與虛幻邊緣的獨特空間,拓寬了繪畫語境的延展性和視覺表達的范圍。
超現實主義繪畫對空間概念的革新與突破具有四個特點:第一,非理性的認知。超現實主義繪畫通過表現夢境、幻象,打破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第二,夢境與現實的交融。藝術家常常將日常現實與非現實的夢境交織在一起,創造出超現實的視覺效果。第三,對傳統藝術形式的顛覆。超現實主義繪畫通過打破傳統的透視規律和空間表現形式,重新構造畫面中的空間結構。第四,超越現實空間的規律。藝術家試圖使現實與幻象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并將二者的共性與差異性吸收融合,這種超越現實的體驗不僅是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和思考,也是對精神世界內在需求的反映。
在深入探討空間概念的革新與突破之后,本文旨在對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通過這一過程,揭示這些作品在空間重構手法上的具體應用,并探究其在藝術表現中的獨特作用。
二、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空間重構手法
(一)夢境與幻象的非邏輯性構建
超現實主義繪畫以其對潛意識和夢境的表現而著稱,其中,夢境與幻象的非邏輯性構建是其核心特質之一。這種構建通過對現實規則的顛覆、邏輯的改變,呈現出不符合邏輯且具有心理暗示的藝術效果。藝術家通過解構空間、扭曲物象以及制造感知沖突來體現夢境與幻象的非邏輯性,展現了人類潛意識的復雜性和非理性的特質,這不僅使觀眾深刻體會到夢境中的不確定性與矛盾性,也促使他們重新思考現實與虛幻之間的關系。這種藝術形式突破了傳統繪畫邏輯的束縛和真實感的制約,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視覺語言和心理體驗。
薩爾瓦多·達利的《記憶的永恒》這幅作品深刻地體現了夢境與幻象的交融。達利通過空間布局,不僅在視覺上打破了時間的規則,還重新定義了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界限,使鐘表置于曠野的景象中。畫面近景的臺階與枯樹、遠處的海灘和山峰相融合,形成了奇特的空間。同時,達利將鐘表的形態進行了液化處理,使之不再具有實際功能,而是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在色彩運用上,整個畫面以一種冷峻、靜謐的色調為主。偏冷的色調營造出一種虛幻、空靈的氛圍,強化了夢境的感覺。這種色彩選擇并非基于現實場景的再現,而是服務于達利對夢境與幻象的表達,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非邏輯性,構建出夢境般的超現實空間。
胡安·米羅在《哈里昆的狂歡》中,創造出眾多奇形怪狀的物象。從形象塑造上來看,物體的形象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既有長著扭曲肢體的生物,又有各種幾何形狀拼湊而成的物體,這些形象的組合完全脫離了現實邏輯,它們在畫面中隨意地分布與重疊,仿佛是從潛意識的深處直接跳躍到畫布上。通過奇特的超現實形象表現,米羅成功地傳達出一種神秘、荒誕且充滿活力的藝術效果。觀者在欣賞這幅作品時,仿佛置身于一個奇幻的夢境世界,被其中的神秘氛圍所吸引,深刻感受到潛意識和夢境世界的無窮魅力,這也正是胡安·米羅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對夢境與幻象的非邏輯性構建的獨特藝術價值所在。
(二)空間錯位的斷裂與重組結構
藝術家通過各種方式打破現實世界中物體與空間的常規關系,使空間與物體之間呈現出斷裂的狀態。在繪畫藝術中,物體呈現出懸浮于空中的狀態,與下方的地面或支撐物之間不存在實際的聯系。在特定空間內,物體的一部分得以顯現,而其余部分則呈現在另一處完全獨立的空間之中,這種空間的斷裂打破了觀眾對現實空間連續性的預期。藝術家將空間的秩序語言重新組合,營造出虛幻與奇異的視覺錯亂效果。重組結構則是對物體或空間進行分割、扭曲、拉伸變形與轉換,藝術家將這些變形后的元素重新組合,構建出全新的空間結構,使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受到一種錯誤的視覺體驗和非常規的空間形態。
馬格利特在《騎術》中,描繪了一位女性騎手騎著馬穿過樹林的場景,錯落的樹干將騎手分割成多個斷裂片段,與背景的樹林融為一體。這種視覺上的切割使得騎手和樹木之間的關系變得模糊。騎手在樹林中穿行,她的身體與馬的前端呈現在樹干之中,部分身體消失在樹木之外,馬蹄的探出又回歸到現實環境中,物象的割裂形成了一個前景與后景的空間錯位。騎手與樹林的錯位關系也隱喻了時間的非線性流動,這種時空的錯位斷裂與重組結構,使畫面的視覺效果富有多層次感與趣味性。
荷蘭著名版畫家埃舍爾的《上與下》表現的是一個連接性的空間錯位,畫面中心是一個樓梯,它連接了上下兩個世界的空間,置身于畫面中的人物以仰視的視角,看到樓梯延伸到最高點的景象。從俯視視角看,人物則是從高處向下俯瞰整個樓梯和地面,畫面中部分建筑則處于正常的水平線視點,正是多種視角的重疊與空間錯位,使得畫面的空間視覺體驗被重置,制造出令人迷惑卻又意外和諧的視覺效果。相比于傳統的客觀空間,連接性的空間錯位是更接近立體幾何學的一種空間錯位形式[2]。
(三)多維空間的融合
超現實主義繪畫通常將二維的平面繪畫與三維的立體空間觀念相結合,在二維平面上,通過巧妙的構圖和透視處理,營造出物體仿佛要從畫面中躍出或深入其中的效果,打破了傳統繪畫中二維平面的限制,使觀眾感受到一種介于二維與三維之間的奇妙空間體驗。在一些作品中,人物或物體的形象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其余部分則趨于平面化。從視覺邏輯上看,多維空間是矛盾的,但是畫面中的所有元素都遵從了一致的色調、光影和明暗關系,這就使得矛盾被打破而走向了平衡[3]。
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作為立體主義的里程碑作品,也展現出多維空間的表現形式,被許多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推崇與學習。在這幅作品中,有正面與側面輪廓同時展現在畫面中的女性形象,五位女性的造型姿勢各不相同,但畫家沒有對客觀物象進行描摹再現,而是將人物的身體解構成幾何色塊,以二維平面的方式表現,卻營造出三維立體的效果,體現畫面的連貫性與節奏性。畢加索在這幅作品中運用了多維空間構建的手段,將人體從多個視角進行拆解和重新組合,打破了科學透視法的空間法則,模糊了時空的分界,減弱了畫面敘事性,成為之后超現實主義繪畫的重要參考作品。
(四)光影色彩中透明與反射的運用
藝術家通過透明物體的描繪或反射效果的創造,能夠展現隱藏的空間層次,或是創造出一種雙重甚至多重空間的錯覺。這種手法不僅豐富了畫面的視覺層次,還暗示了現實與幻象之間的微妙界限,多用于玻璃、水、氣體等透明介質物體上。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利用光影的反射來表現自己觀察視角的特殊性,使反射出的物體帶有扭曲和變形的效果,同時使作品被賦予更深層次的隱喻意義。
以馬格利特的作品《光之帝國》為例,畫面中呈現出一個時間矛盾的場景,上半部分是晴朗的藍天與白云,而下半部分卻是一片和諧靜謐的夜景,街道的路燈照亮了附近的建筑與水面倒映出的鏡像空間,營造出三個不同的空間并使之融合。馬格利特在作品中解構了時間與空間的真實關系,這三種不同時空下的物象被重組在同一畫面中,使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被混淆。馬格利特通過時間上的感知沖突,進一步解構重組了人們對自然環境中光源的客觀認知,將夜晚中路燈的光線與白天的日光并置,這種沖突的光影表現揭示了同一畫面中虛幻與現實的交匯,進而營造了一種神秘且寧靜的氛圍,引導觀者重新思考人類原本認知的時空關系。
三、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空間重構的實踐
以筆者的作品《藍貓視界》為例,通過非邏輯性空間的構建與多個視角的融合,將現實與非現實的場景重疊并置,創造出夢幻般的多維空間效果。作品中以建筑內部橫截面為主體結構,畫面所呈現的元素源自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物與動物形象,將這些物象變形、扭曲和切割,再結合夢境般的敘事,表現出不符合客觀規律卻又和諧統一的畫面。
筆者將不同尺度、視點的物象融合在十字形架構中,以多個空間的錯位重新構建出現實秩序下不可能存在的多維空間。在多維度視點下,每一個空間中的物象表達呈現出非定格畫面,趨于二維平面化的人物、物體與動物表現出動態走向,讓觀者對下一秒要發生的故事做出預判,使時間與空間呈現出非線性關系。筆者在繪畫過程中運用坦培拉繪畫技法,使顏色的覆蓋力減弱,增強透明度,建立起空間之間的重疊關系,呈現出復雜的視覺層次感。這些不符合常規邏輯的物象與空間中又介入了光影與色彩,通過明暗對比和光線的引導,使光線從畫面的某個角落斜射進來,照亮了部分區域,其他區域則處于陰影之中,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還加深了觀者對空間深度的感知。畫面中的色彩基調以藍色與黃色為主,室內的藍色象征著孤獨、安靜和置身事外的抽離感,室外的暖黃色則象征希望與陽光。這兩種色彩的冷暖對比不僅在視覺上形成了對照,更在情感上營造出一種內在的張力。
通過對空間重構手法的運用分析,這些富有趣味性的物象與多層次空間的交織,不僅成為畫家表達夢境般感受的一種方式,還使得筆者在實踐研究過程中逐漸構建起具有個人特色的繪畫語言和敘事方式。
四、結語
非邏輯性構建、空間錯位、多維空間的表現、光影色彩中的透明與反射作為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空間重構手法,在挑戰傳統繪畫空間客觀規律的同時,也為超現實主義繪畫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運用這些手法,藝術家可以將潛意識的繁復、夢境的不真實與內心世界的波瀾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藝術家在使用這些空間重構的手法時,不僅改變了觀眾對傳統空間規律的認知,更賦予超現實主義繪畫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思想深度[4]。繪畫空間重構的實踐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實踐經驗的總結推動了藝術理論的發展和創作形式的創新。觀者通過理解超現實主義藝術對空間的重新塑造,豐富了其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作品的解讀方式,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超現實主義運動在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在當代,繪畫藝術已經步入多元化發展的新時期,傳統繪畫技巧經歷了轉變,以實現創新性的視覺呈現。藝術家們因此獲得了更為豐富的繪畫語言資源,用以表達個人情感和反映現實世界的真實狀態。超現實主義的多樣化表現手法,不僅作為藝術家創作的輔助工具,更是激發藝術家在繪畫創作中應具備的創新意識和突破常規思維的靈感來源。在現代科技的輔助下,藝術家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延伸,畫面能夠更好地展現時代發展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張訶然.對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空間重構表現形式的探索[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21.
[2]錢雅文.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多維空間表現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9(11):71-72.
[3]馬媛.當代繪畫中多維空間觀念的意象表達研究[J].中國民族美術,2023(4):38-45.
[4]徐紅.淺談超現實主義藝術對時代的影響[J].美術大觀,2014(2):48.
作者簡介:
閆嘉欣,內蒙古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