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下,農民畫作為藝術與美學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其作用日益凸顯。這一民間藝術瑰寶,以多樣的形式語言為鄉村建設注入了蓬勃生機,有力推動了鄉村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全面進步。作為承載著濃厚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藝術形式,農民畫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得力抓手。它不僅生動展現了鄉村的勞動場景和民俗風情,更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寶貴載體。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如東農民畫通過融入文創產品設計、品牌設計等現代元素,進一步提升了鄉村產品的社會與經濟雙重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如東農民畫;藝術表現
一、如東農民畫的歷史背景
(一)地理環境造就獨特文化底蘊
江蘇如東,這片瀕江臨海的土地,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這里的海產特產豐富,文蛤、梭子蟹、鯧魚、黃魚、竹蟶、泥螺、紫菜、蝦米等琳瑯滿目,吸引著無數食客。同時,如東作為南黃海的旅游勝地,展現著獨特的海洋文化魅力。在這片文化沃土上,如東農民畫獨樹一幟,以其絢麗多彩的顏色和質樸自然的風格深受人們喜愛,成為如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東民間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在清同治年間由蘇州傳入,是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一脈分支。
早期,這些繪畫技藝被民間工匠巧妙運用,瓦匠在灶臺、墻頭等處描繪魚蝦與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寄寓對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景;木匠則在床沿、櫥面上繪制色彩艷麗的山水花鳥,傳遞吉祥如意的祝福。曾幾何時,如東鄉間壁畫遍布,家家戶戶墻繪滿目,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這些深深扎根于如東大地的民間繪畫,為農民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歷史發展成就鮮明藝術風貌
如東農民畫的蓬勃發展始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著名畫家康平回到家鄉如東,積極投身于群眾美術教育,組織了多期業余美術創作培訓班和中小學生美術學習班,憑借自身影響力掀起了農民畫創作熱潮。進入90年代,如東農民畫在借鑒上海金山農民畫等優秀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對傳統灶頭畫、床雕畫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良,創作面貌煥然一新。1991年1月,如東縣的11件作品成功入選第二屆江蘇省農民畫展,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憑借極富個性的藝術張力和鮮明的地域文化表達,同年6月,如東縣榮獲“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稱號,并在此后連續五屆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如東農民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貌著稱。其畫作色彩夸張,風格質樸,主要表現當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產生活場景,洋溢著濃郁的江海風韻。即使在非大海、漁民主題的日常繪畫中,畫面也常以魚、文蛤、藍印花布等充滿地域特色的元素為裝飾,彰顯出鮮明的地域特征。這一特點也成為如東農民畫與其他地區農民畫最顯著的區別。
二、如東農民畫的藝術風格
(一)淳樸熱烈的視覺語言
農民畫,作為民間美術的瑰寶,雖然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統一的風格,但在不同地域對于畫面的細節處理、技法運用、媒介選擇以及情感訴求上,卻展現出匠心獨運、因勢利導的智慧,洋溢著濃郁的地方風情。這一藝術現象的背后,是畫家們對素材的長期積累和深入挖掘。農民畫猶如一面鏡子,透過它,人們可以洞悉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脈絡,乃至時代變遷。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畫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共同跳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民畫更是以個人視角的微敘事,記錄著社會發展的大篇章。
如東農民畫以其鮮艷奪目的色彩和強烈的對比效果著稱,常常運用大紅、金黃、翠綠等高純度色彩,營造出視覺上的沖擊力。畫面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線條流暢自如,頭部、手部以及服飾經過適度的夸張處理,增添了幾分趣味和生動性。構圖方面,如東農民畫追求飽滿和充實,整個畫面被各種寓意深刻的圖案緊密填滿,幾乎不留空白,給人以豐富的視覺體驗。每個圖案都蘊含著特定的象征意義,如魚象征年年有余,花寓意富貴榮華,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在主題表現上,如東農民畫巧妙地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雖然內容扎根于傳統,但表達方式卻融入了現代感,例如人物的表情和姿態透露出時代的氣息,生動反映了當代農村的生活面貌和文化韻味。
(二)夸張絢爛的表現形式
如東農民畫深植于農村生活的沃土,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展現了千家萬戶的日常起居、風俗禮儀和勞動場景。畫面構圖飽滿,色彩運用上大膽采用紅、黃、藍、紫等大色塊,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在造型設計上,如東農民畫彰顯夸張和大膽的風格,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厚、真實、樂觀向上的情感色彩。
在丁征峰的《漁姑》這幅作品中,紅色和黃色主導了畫面,這兩種色彩在中國文化中寓意喜慶與豐收,共同營造出一種溫暖而和諧的視覺氛圍。紅色的服飾與黃色的背景相映成趣,而藍色和綠色作為互補色,巧妙地融入其中,增添了畫面的層次與平衡感。冷暖色調的鮮明對比,使得整個畫面煥發出生動活潑的氣息。所有色彩均采用高飽和度,摒棄了灰色和暗淡色調,突出了色彩的純度和亮度,賦予畫面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成功傳達出歡樂、富足和文化自信的主題。
內容方面,該作品描繪了一位海邊漁女,她面色紅潤,身形飽滿,姿態自然端莊,手中提著裝滿新鮮海貨的竹籃。背景中,三筐正在晾曬的漁貨擺放在寫有“年年有余”的桌布上,每一個細節都洋溢著對海邊生活豐收場景的美好向往。
構圖方面,主人公漁姑位于畫面中心偏左,成為觀眾的視覺焦點。背景由魚、花卉和其他幾何形狀組成的復雜圖案構成,空間上巧妙地融合了漁姑的正視視角與背景籃筐的俯視視角,展現出獨特的裝飾性與抽象表現主義風格。如東民間畫家們將鄉村生活轉化為色彩濃烈、淳樸率真的農民畫。農民畫與眾多民間美術一樣,源自勞動者對生活美學的追求。創作者通過獨特的藝術視角,以純粹的藝術手法展現現代農民的生活狀況和真摯情感,充分展示了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這些作品以明快的色彩、飽滿的構圖、夸張的造型和樸實的風格,贏得了大眾的青睞。
三、如東農民畫助力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戰略在民間藝術中的解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國家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速鄉村建設的進程?!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了“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方針,倡導將藝術融入鄉村建設,并推動其持續發展。以民間藝術為突破口,拓展鄉村振興的路徑、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一系列主張和實踐,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如東縣,位于黃海之濱,是一個典型的沿海縣份。自近代以來,沿海地區逐步由鹽灶轉變為墾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現代農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如今,如東縣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持續進步,已躍升為全國百強縣之一。當地藝術創作者們常常以當地的生產生活為靈感源泉,巧妙融合當地特產元素與裝飾性風格。如東農民畫的創作主題深受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熏陶,作品大多展現出獨特的江海風情和淳樸的農村生活畫卷。同時,這些畫作也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隨著社會的進步,如東農民畫逐漸融入了現代生活的點滴。比如,現代化港口的繁忙景象、勞作場景的生動再現以及直播賣貨等新農村、新生活的元素,都逐漸成為如東農民畫的“新寵”。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當地城鄉發展的輝煌成就,更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馮海東的《大豐收》緊密契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精神。該作品以慶祝豐收季節為主題,展現了喜悅與繁榮的場景。畫面中,各種水產魚類琳瑯滿目,港口碼頭的勞作者們笑容滿面,忙碌而有序,漁船和拉貨車滿載著收獲歸來。背景中,現代化的建筑設備如起重機、卡車和船只等映入眼簾,展現了工業化和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整體色調明亮歡快,不僅表達了對豐收的贊頌,更寄托了對未來繁榮的美好期許。
(二)如東農民畫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發展
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農民畫與藝術設計的融合為鄉村創造了多元價值。首先,農民畫作為獨特的旅游資源,能夠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進而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其次,將農民畫與產品設計相結合,可以打造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文創產品,如家居用品、飾品等,增強鄉村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此外,農民畫還為鄉村開辟了新的增收途徑,激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創作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提升了鄉村的文化附加值和經濟收益。
顧建京的《祭?!吩诒A粼骶璧幕A上,被巧妙地轉印為禮盒包裝圖案,實現了繪畫作品與特色產品的聯名合作。這一創新舉措不僅賦予了繪畫作品獨特的文創屬性,還為農民畫拓展了更廣闊的展示舞臺。同時,特色農副產品也因此煥發出更鮮明的藝術魅力,實現了藝術與商業的互利共贏。此次藝術與文創的深度融合,不僅顯著提升了經濟效益,也為文創產品的和諧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如東農民畫在藝術表現上,始終堅守傳統文化之根,同時勇于創新,不斷融入現代藝術元素,從而創作出既富有時代感又具備高度審美價值的作品。為了推動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縣文化館特地舉辦了如東現代民間繪畫創作培訓班,教授包括中國畫、油畫、水粉畫在內的多種繪畫技法,使得農民畫在表現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這些培訓不僅顯著提升了農民畫的藝術品質,還增強了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并催生了一系列文創產品。通過將農民畫元素與現代文創產品設計巧妙結合,實現了藝術與生活的完美融合,讓傳統農民畫在多樣化的載體上煥發新生,打破了材質表現的局限,展現了其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同時,這一創新舉措也大大提升了農村產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附加值,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鄉村振興給如東農民畫帶來的新挑戰
鄉村振興為如東農民畫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然而,這一過程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首先便是發展與傳承的沖突。在鄉村迅速變遷的背景下,農民畫的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往往難以和諧共存。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年輕一代對傳統農民畫的熱情逐漸減退,導致傳承人數量銳減,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機。盡管農民畫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價值,但其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卻相對滯后。一些作品缺乏創新,難以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從而削弱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如東農民畫的持續發展迫切需要一支龐大的藝術人才隊伍,然而,如東作為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的城市,青年人才相對匱乏。加之當前缺乏系統的專業藝術教育和培訓機制,因此農民畫創作者的技藝水平不一,難以創作出具有高水準和廣泛影響力的藝術佳作。這一現狀直接影響了如東農民畫的文化品牌建設,作為鄉村文化的瑰寶,其品牌塑造和宣傳推廣仍顯不足。盡管許多地方的農民畫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策略,難以在國內外市場上獲得廣泛的認可和贊譽。此外,資金和政策支持不足也是制約農民畫發展的重要因素,一些有潛力的農民畫項目因資金和政策缺位而難以順利推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非遺項目日益受到重視,農民畫產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期,但隨之而來的同質化現象不容忽視,部分作品缺乏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意,難以激發市場和觀眾的熱情。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農民畫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覷。我們亟待深思并解決如何在現代化的大潮中守護并傳承農民畫的傳統技藝,如何提升其市場化和產業化的步伐,以及如何培育更多優秀的藝術人才。這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通過強化政策扶持、提升藝術教育水平、創新藝術表現手法、加強品牌塑造與市場營銷等多重舉措,共同確保如東農民畫始終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四、結語
如東農民畫,以其鮮艷奪目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栩栩如生地勾勒出鄉村的秀美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彰顯了鄉村的無限魅力和蓬勃生機。這些藝術佳作不僅令人賞心悅目,更在潛移默化中喚起人們對鄉村生活的深深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在鄉村振興的宏偉畫卷中,如東農民畫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承角色。它不僅是鄉村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更是農民群體情感與智慧的璀璨結晶。透過這些畫作,年輕一代得以窺見先輩們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風貌,從而更加自覺地肩負起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傳統的重任。
如東農民畫的傳承與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藝術設計對農民畫的介入,鄉村不僅能夠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還能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未來,隨著更多創新實踐的探索,藝術設計手段將為如東農民畫繼續提供新的創作思路和視覺形式的外化,也將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推動鄉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程榮盼,高天方.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農產品品牌設計研究與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33):111-114.
[2]夏琳,劉亞麗.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非遺文創產品在地化設計策略[J].設計,2023(11):69-71.
[3]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自然資源部 農業農村部 鄉村振興局 國家開發銀行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23):53-57.
作者簡介:
顧玉秋,碩士,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