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個中學生,我對自己的人生毫無概念。大家都說這個年紀唯一的任務就是埋頭苦學。可我常常追尋不到真正的目標,似乎我是被社會的潮流往前推的,考上高中、考上大學這些目標完成后,人生的目標又該怎么尋找?我羨慕那些活得精彩的人,深感現在的生活很蒼白,卻不知該如何活出精彩。我的家人認為我很矯情。希望老師為我指點迷津。
一個迷茫的女孩
你好!
你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人生遠不止完成“中考”“高考”,除了隨大流通過一場又一場考試,邁過一道又一道門檻,人生還可以有更豐富的追求。在我看來,你并不“矯情”,這些想法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很多人過完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而你已經理性而認真地開啟了自我探索之旅。
你的來信里似乎隱含著一種傾向,那就是把現在你正在過的生活,和你未來的可能性對立起來。在你看來,比起追逐熱愛和夢想,當下的生活枯燥無味,幾乎是不值得一過的。
那么我們就來聊一聊,應試學習和尋找人生目標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
乍看起來,人生目標總要高于當下才有意義,如果沒有對詩與遠方的向往,生活不就只剩下眼前的茍且了嗎?
每天刷題、做卷子的趕考生活有什么意義呢?我中學的時候沒有答案,甚至也沒什么反思。直到大學的最后一年,我選了一門經濟史的課程,在某節課上老師講到,研究發現,是否在學校受教育和個人的成績表現沒有顯著的正相關。簡單來說就是,上沒上過學,并不影響你考得好不好。那上學的意義是什么呢?老師補充講道,坐在課堂里聽講、做作業、遵守學校規則……所有這些過程會在認知層面上塑造學生的紀律性、專注力和耐心,這才是學校教育的價值所在。而這些認知方面的能力,會讓人受益一生。
所以,雖然我會非常肯定地和你說,尋找熱愛和人生目標很重要,但同時希望你可以更友好、更耐心地看待當下顯得蒼白的、重復的、枯燥的應試生活,想方設法把它和更高的人生追求結合起來。
比如,做題的過程,是不是也有可能成為你自我探索的路徑之一呢?通過細致的觀察和體會,你可以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弱項,也能夠練習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如何承受和自我調節。當下的你,正在逐漸擅長和規則打交道,忍耐無聊,掌握保持專注的方法……這些現在看起來好像都是一種外部施加的規訓,但當有朝一日,你能夠超越這些規訓帶給你的束縛,把它們變成你可以主動使用的能力,那么它們無疑會成為你實現人生目標的助力。
即使我們投身于自己熱愛的事情、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實現它的過程中,可能也需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歡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而當你對這樣的事情足夠熟練的時候,你就可以留下更多的認知資源和情緒資源,去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那么作為一個中學生,該如何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呢?我想先給你三個相對具體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從小處著手,讓內在體驗成為你的“指北針”。在我看來,生活里發生的一切,都蘊藏著熱愛和夢想的線索。你可以觀察自己對哪些事情感到特別有熱情。悉心留意,你做哪些事情的時候,比做另一些事情好像要更高興一點、更心甘情愿一點。哪怕是像吃飯這樣日常的事,也可以去留意,自己對食物,是更在意它的味道,還是更偏好它的口感?如果吃什么都無所謂,那么吃飯的時間用在什么事情上,會讓你感到更快樂、更值得?諸如此類的細節,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告訴你,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隨著你不斷積累起關于自身的經驗,你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許也可以慢慢有一些頭緒了。
第二個建議是,保持書寫和自我反思的習慣。我總是在回信里建議大家寫日記,因為書寫可以說是最不費力的自我探索方法了。你可以只是簡單地記下自己每天的觀察、想法和感受,在此基礎上,慢慢練習去捕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背后的原因。比如,你在來信里提到“羨慕那些活得精彩的人”,他們做了哪些事,讓你感到他們活得很精彩?他們身上有哪些特質在吸引著你?這樣練習書寫一段時間之后,你可能發現,有一些主題在持續引發你的思考,吸引你的注意力,這其中或許就有你的興趣、方向甚至目標。
第三個建議是,如果學有余力的話,可以讀一些哲學方面的書。對人生意義的問題,哲學家們的思考應該是最有幫助的了。
追尋人生目標的過程既美好,也可能處處都是阻力,以至于你一開始有了夢想、有了人生目標,過了10年、20年你發現不值得,都是有可能的。你甚至可能發現,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比應試要更難,感受到的迷茫和挫敗更多。但我希望,即使在那樣的時刻里,你仍然可以相信你自己。
(八方留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