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學中有一個理論,叫作“瑕疵理論”,意思是,如果一個演員長相或語言有瑕疵而無法克服,則干脆夸大這個瑕疵,讓其變成一種風格、一種藝術。這就好比一個瓷器有了無法彌補的劃痕時,就干脆讓瓷器布滿劃痕,使之成為正常開片形成的冰裂紋,反而變得漂亮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若能對“瑕疵”加以巧妙利用,往往可以收到正面、積極的效果。譬如——
將錯就錯。相傳,魯班受君主之命蓋金鑾寶殿。他帶著一幫徒弟做好了梁柱,可在搭建時發現其中一根柱子被做短了三寸。如果采購木料重做,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魯班郁悶地回到家與妻子商量此事, 妻子心生一計,說干脆把全部柱子都鋸短三寸,再用合適的石塊墊上。從此,在石塊上面立柱子,居然成了一大建筑風格。無獨有偶。畢加索創作了一幅銅版畫,畫的是一個英姿颯爽、右手拿著長矛的斗牛士。可令他沒想到的是,畫像在印刷時出了錯,左右易了位。當他看到一個左手拿長矛的斗牛士時,不禁大吃一驚。但很快,他心生靈感,將此畫的名稱改作“左撇子”,后來竟成了經典之作。
歪打正著。一次,古埃及法老胡夫舉行盛大國宴,有位小廚工不慎將煉好的一盆羊油打翻在地,嚇得他連忙用手把羊油捧起來扔到外邊。扔完后他趕緊洗手,不料手上卻出現滑溜溜、黏糊糊的東西,竟將手洗得特別干凈。漸漸地,用羊油洗手在全國推廣開來,后來經過研究改造,改變無數人生活方式的肥皂便問世了。與此如出一轍的事還有很多。德國有個造紙工人,在生產書寫紙時不小心弄錯了配方,使一大批書寫紙報廢。他不僅被扣了工資, 還被解雇。事后,一位好友提醒他,能否從這次失誤中找到一些有益的東西呢?很快,他想到這批廢紙雖然已不能用于書寫,但其吸水性能很好,可以吸干器具上的水分。于是,他將這批廢紙切成小塊,并取名“吸水紙”投放到市場,結果十分搶手。
善用缺點。清代將領楊時齋面對無人可用的窘境時,毅然決然地將聾者置于左右使喚,讓啞者專司密信傳遞,令跛者坐守炮臺放炮,不僅緩解了“用人荒”,而且使人人各得其所。在此場合是缺點,在彼場合卻可能是優點,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所決定。
短兮長之所倚,長兮短之所伏。現實生活中,許多看似無用甚至“有害”的東西,只要善于巧用,就可以化短為長、變廢為寶。
(摘自《時代青年·哲言》,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