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年2月28日,美國舊金山麗蟬戲院座無虛席,臺下的華人人頭攢動、不時鼓掌,他們熱切注視著臺上的孫中山先生,聆聽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解說“革命之義”。在演說的最后,孫中山堅定預言,“今日有志革命而尚未成功者,只有俄羅斯耳。然此亦不過一遲早問題,其卒必能抵于成”。
多年后,孫中山的預言變為現實。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劃時代事件。此時,中國的革命者們還茫然四顧,欲尋求勝利的方向。
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
為孫中山認識世界和中國打開新的視野
早在19世紀末期,孫中山就成為第一位比較系統地接觸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的中國人。他在廣州起義失敗后離開中國,從1896年9月到1897年6月底,一直生活在倫敦,因此能夠近距離地觀察歐洲的社會現象。在這期間,孫中山經常閱讀西方時事和理論讀物,與當地各方面人士交流互鑒,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視野。通過一系列活動,孫中山逐漸了解到馬克思、恩格斯及其著作《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并對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進展情況有了充分了解,進而對社會主義理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曾指出:“厥后有德國麥克司(即馬克思)者出,苦心孤詣,研究資本問題,垂三十年之久,著為《資本論》一書,發闡真理,不遺余力,而無條理之學說,遂成為有統系之學理。”
十月革命勝利后,孫中山于1918年夏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中國革命黨對貴國革命黨所進行的艱苦斗爭,表示十分欽佩,并愿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列寧收電后備受鼓舞,視之為“東方的光明”。這一階段是孫中山舊三民主義思想向新三民主義思想轉變的重要時期。晚年時,孫中山就指出:“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其中“歐洲之學說”所指,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當時歐洲流行的,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社會主義學說。
“遠方”也一直關注著中國的革命。列寧就曾評價孫中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并指出,“孫中山的綱領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戰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1920年11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在上海拜訪了孫中山。維經斯基告訴孫中山,中國即將建立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希望共產黨建立后能與國民黨合作,孫中山欣然同意。
孫中山同中國共產黨人真誠合作
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進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階級雖然有堅強的革命性,但人數畢竟比較少,如果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就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因此,中國共產黨決定采取積極步驟去聯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推動國共合作的建立。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大會正確估計了孫中山的革命立場和國民黨進行改組的可能性,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當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問“為什么需要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孫中山回答:“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孫中山之所以認識到自己一手締造的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是因為辛亥革命后,一批官僚政客混進黨內,有的老黨員也已變質,許多黨組織形同虛設。為了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一些領導人參加了國民黨改進案起草委員會、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等組織,并幫助各地國民黨進行改組。例如,當時毛澤東就在湖南進行建立和發展國民黨組織的工作。1923年9月28日,他就致信時任國民黨本部總務部副部長的林伯渠等,詳細籌劃國民黨在湘發展事宜,提出“第一步組織長沙支部;第二步組織常德衡州及其他可能的支分部;第三步再組織湖南總支部”。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孫中山主持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出席開幕式的165名代表中,有共產黨員20多名,包括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等。李大釗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大會審議并通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在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在民生主義中確定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國民黨一大,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孫中山特別強調:“現在是拿出鮮明反帝國主義的革命綱領,來喚起民眾為中國的自由獨立而奮斗的時代了!”
為了造就革命武裝的骨干力量,在共產黨人建議下,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并親自兼任軍校總理。1924年11月,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還從各地選派大批黨員、團員和革命青年到黃埔軍校學習,第一期學生中就有徐向前、陳賡、蔣先云、左權、王爾琢、許繼慎等。周恩來曾回憶:“當時黃埔軍校有六百學生,大部分是我黨從各省秘密活動來的左傾青年,其中黨團員五六十人,占學生的十分之一。”在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的共同努力下,國民革命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國范圍內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廣泛傳播。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國共兩黨組織各界民眾舉行哀悼活動,廣泛傳播孫中山的革命精神。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致唁電并發布《中國共產黨為孫中山之死告中國民眾》,指出:“為中國民族自由而戰的孫中山先生死了,自然是中國民族自由運動的一大損失,然而這個運動是決不會隨中山先生之死而停止的。”李大釗在挽聯中稱孫中山“四十余年,殫心瘁力”,盛贊其“要為人間留正氣”。
孫中山為中華民族留下
“最中心最本質最偉大的遺產”
1937年,共產黨與國民黨在經歷了十年內戰后重新攜手,此時正是中日民族矛盾處于壓倒一切地位的歷史時刻。進入1938年,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并逐漸形成戰略上互相配合的兩個戰場,一個是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擔負的正面戰場,一個是共產黨軍隊為主的敵后戰場。
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敵陣亡將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今天是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的日子,我們開了這樣一個莊嚴的紀念大會。同時,抗日戰爭已經打了八個月,許多英勇將士犧牲了,我們開這樣一個沉痛的追悼大會。這些都不是隨便的與偶然的,有我們民族歷史發展的必然的理由”,提出紀念孫中山先生“就一定要注意這樣的三項:第一,為三民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第二,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與擴大而奮斗;第三,發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并認為“這三項是孫先生留給我們的最中心最本質最偉大的遺產,一切國民黨員,一切共產黨員,一切愛國同胞,都應接受這個遺產而發揚光大之”。
潮流浩蕩、幾十寒熱,縱時光荏苒,中國共產黨人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一如曩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我們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為他夢寐以求的振興中華而繼續奮斗,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