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來臨,大家的心情總是特別激動。穿新衣、收紅包、吃大餐、放鞭炮,都是我們盼望已久的傳統(tǒng)活動。不過,春節(jié)最令人期待的,還有一種特別的傳統(tǒng)節(jié)目,那就是皮影戲!
皮影戲也被叫作“影子戲”或“燈影戲”,藝人們會在白色的幕布后,熟練地操縱各種戲曲人物。那些人物在燈光照射下投射出活靈活現(xiàn)的影子,伴隨著富有地域特色的曲調(diào)和唱詞,故事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展開,一時間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皮影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相傳當時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去世,武帝非常傷心。有一天,術士少翁看到路邊有孩童在玩布娃娃,娃娃的影子映在地上。于是他心生靈感,用棉布剪出李夫人的輪廓,涂上顏色,手腳處裝上木桿,到了晚上撐起帳子,然后點亮蠟燭,邀請武帝坐在帳中觀看。隔著紗帳,李夫人的影子栩栩如生,武帝見了欣喜若狂。這個載入《漢書》的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文字記載。
那么,皮影是怎么制作的呢?首先,將羊皮、驢皮等動物皮去掉毛和血,經(jīng)過藥物處理后,讓它們變得又薄又透明。接著再涂上桐油,把皮革雕刻成各種人物的形象。那些人物的頭、四肢和軀干都是獨立的,通過線連接,分別以木棍支撐,可以自由活動。皮影還會用五顏六色的顏料來表達角色的善惡美丑,雕刻時注重細致的層次感。女性角色的發(fā)飾和服飾常常用鳳、花、草、云等美麗的圖案,而男性角色則多用龍、虎等威猛的形象。一般來說,忠良人物的面部展示為五分面(露出一半),而反面人物則是七分面(露出七成)。皮影角色和京劇一樣,涵蓋了生、旦、凈、丑四種類型。最終制作出的皮影高可達55厘米,矮的只有約10厘米。
當皮影戲開演時,觀眾們總會被吸引得目不轉睛。藝人在半透明的白布后面,熟練地操縱皮影,邊唱邊演,故事情節(jié)極其豐富,不論是神話故事還是古代傳說,都有讓人心潮澎湃的好劇目。尤其在表演民間神話、武打故事時,經(jīng)常讓皮影角色做出各種真人演員永遠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時而騰云駕霧,時而急速翻滾,這可把小朋友們激動壞了,連大人們也忍不住笑出聲來。
在宋代,皮影戲已經(jīng)非常流行了,每逢節(jié)日,影戲臺數(shù)就特別多。到了13世紀,蒙古軍營中也開始演起皮影戲,后來更是傳到了波斯、土耳其等地,之后,皮影戲在東南亞各國流傳開來。等到了18世紀中葉,皮影這種藝術形式傳到了歐洲。1767年,一位法國傳教士把皮影戲帶回了法國,并在巴黎和馬賽演出,吸引了眾多觀眾,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經(jīng)過改良,皮影戲在歐洲發(fā)展出了新的形式,被稱為“法蘭西燈影”。
在中國,甘肅隴東皮影戲、山西皮影戲和陜西華縣皮影戲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華縣皮影戲最有影響力。華縣皮影戲也叫“五人忙”,這名字可有趣了,顧名思義,表演需要五個人,其中最重要的叫“前聲”,他要同時演唱生、旦、凈、丑四種角色,甚至能一唱就是八個小時,唱的同時還要打大鼓彈月琴,一個人就相當于一個樂隊。這樣的表演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真是讓人佩服!
皮影戲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也為世界藝術舞臺增添了色彩。2011年,中國的皮影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這可是很了不起的榮譽!
在這個歡快的春節(jié)里,讓我們一起享受皮影戲的樂趣。它不僅能讓我們在影子中感受故事的魅力,更能讓我們與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春節(jié)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影子里的故事,在歡笑中傳遞著溫暖和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