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上。《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長城、故宮的宏大壯觀,“四羊方尊”“馬踏飛燕”的精美雅致……都是中華民族工匠精神的具體呈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出來。這是頂梁柱,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
以匠心守初心
許振超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高級技師。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從一名普通碼頭工人成長為“人民工匠”,是“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
1974年,24歲的許振超進入青島港,成為一名碼頭工人。1984年,青島港順應集裝箱裝卸運輸趨勢,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被選為青島港第一批集裝箱橋吊司機。
對港口碼頭來說,裝卸效率是核心競爭力。青島港橋吊投入使用的第一年,集裝箱裝卸數量就達到1萬箱。但受限于碼頭配套設施,集裝箱經常無法按時運送到船上。
“干就干一流,爭就爭第一”,在這樣的目標下,許振超和工友齊心協力提升裝卸效率。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婭”輪的裝卸作業中,許振超率領團隊創造了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振超效率”由此誕生。
2004年3月,青島港成立了輪胎吊“油改電”技術攻關小組,作為帶頭人的許振超再次接受新的挑戰。經過兩年的技術攻關,他提出移動滑觸線的供電技術方案,成功實施輪胎吊“油改電”技術改造,填補了國際技術空白。
獲得無數榮譽的許振超,始終有一顆匠人的初心。他說,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可以濃縮為16個字:堅守執著、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這是許振超的成功之道,更是他想告訴年輕人的肺腑之言。
(選自《科技日報》2024年9月25日,有刪改)
解讀
許振超的匠心精神體現在他對工作的極致追求與持續創新上,他不僅通過不懈的努力刷新了集裝箱裝卸的世界紀錄,還通過技術革新大幅地提升了作業效率。他的故事正是匠心精神的生動體現。
青年技藝閃耀世界
金秋九月,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在法國里昂東部的歐洲會展中心舉行。19歲的李宏宇在信息網絡布線項目奪得一枚金牌,打破了日本選手對該項目17年來的金牌“壟斷”。
據了解,信息網絡布線項目是指利用以太網、局域網技術和辦公室/家庭網絡技術,進行綜合布線的競賽項目。本屆大賽該考察項目題量很大,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李宏宇的教練一開始認為不可能都做完。
“我當時就說我一定要做完,比賽時壓力也很大,但很想證明一下自己,最后把所有模塊都拿下來了。”李宏宇說。
在所有奪金選手中,工業4.0項目選手盧俊威、謝輝鉉以全場最高分榮膺“阿爾伯特·維達”大獎,這是中國選手第二次獲得該大獎。
工業4.0是指通過智能制造、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它的目標是提升生產效率、靈活性和可持續性,讓工廠更具競爭力。
謝輝鉉用“上下同心者勝”這句話來形容和比賽搭檔盧俊威以及團隊的密切配合。“面對壓力,會有心理老師輔導我們;專家組長在賽前跟我們詳細解釋比賽規則和流程;我跟盧俊威搭檔了3年多,配合起來心有靈犀、默契自然。”
盧俊威對這個大獎的感悟或許反映了世界技能大賽希望彰顯的價值:“我覺得這個獎是對工匠精神的認可,通過長年累月堅持不懈的訓練,對一個產品或者項目精益求精地打磨,展現出一種專業精神。”
(選自“新華網”2024年9月22日,有刪改)
解讀
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不僅是一場技能的競賽,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精神的傳遞。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青年是工匠精神的繼承者與發揚者。工匠精神只有在青年心中筑牢根基,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綻放絢麗之花。
一個木匠,一座博物館
這個暑期,“博物館熱”持續升溫。位于北京通州臺湖鎮東下營村的文旺閣木作博物館迎來了大批游客。這間民間博物館收藏著上萬件木作老物件。在古色古香的大門前,身著漢裝、腳蹬布鞋的館長王文旺正用手機指揮員工,做好文博展品的新媒體展示。
在中國,木工的歷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古代木匠工作范圍很廣,除了建筑,生產生活中的家具、車船、木工藝品乃至軍事上的弓箭、碉堡等,都離不開木匠。《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木匠位列其一。“匠是民之本。你不要小看了匠。”王文旺說。“巧奪天工”“匠心獨運”“斫輪老手”等成語,都彰顯著精益求精的中國工匠精神。
王文旺常向人講起唐代柳宗元《梓人傳》中所寫的木匠故事。梓人,便是木匠。這位木匠隨身帶著度量長短、規劃方圓和校正曲直的工具,但沒有磨礪和砍削的器具。柳宗元覺得,他手頭的工具看起來不夠全面,就去問他會做什么?木匠答:“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言外之意便是,作為一名成功的木匠,他是帥才,而非小兵。柳宗元親眼見證了這位木匠在墻上繪制官署房子的圖樣,建成的房子沒有一點誤差。“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厘而構大廈。”他從木匠的分工、工作方法、繩墨規矩中領悟了將相的管理方法。
“我學問不如人,但干活我有經驗。”王文旺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兒。他不滿足于只有手藝,想在學問方面有所長進。于是,他托人引薦,到故宮求學,拜“故宮最后一位木匠”李永革為師。
李永革原任北京故宮修繕技藝部副主任,是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故宮的建筑他幾乎都參與修繕過。王文旺經常向師父請教問題,了解營造方面的細枝末節,每每有了新想法都先請師父指正,就像高校學生向導師提交科研論文一樣。
“即便是在機械工藝發達的時代,社會發展仍然需要木匠。一個新時代的好木匠,一定要用好新機械,又保留著古匠心。”王文旺說。在手工活上解決機械做不了的精工細活,在設計創造上體現木匠的巧思和創造力,這就是匠心所在。
(選自“新華每日電訊”2024年8月16日,有刪改)
解讀
王文旺是一位在木作領域具有深厚造詣的匠人,他以精益求精的態度,致力于木作文物的收藏和修復,不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