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綠地中,草本植物的種植形式較為單一,常以整齊、旺盛的面貌為目標,忽略了生態多樣性與復雜性,導致草本植物景觀效果不足,且維護成本高。新自然主義視角下的種植設計為此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剖析新自然主義視角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種植設計,從植物選擇與群落構建出發,探討草本植物組群的應用潛力,旨在構建生長穩定、兼具觀賞性的草本植物群落模塊,為現有植物組群的優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新自然主義;草本植物;植物群落;種植設計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綠地的設計備受關注。傳統設計注重整齊、繁茂的景觀面貌,忽視生態多樣性和復雜性。在這一背景下,新自然主義理念倡導引入生態系統原理,模擬自然過程,打造融合自然、生態穩定且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綠地。
草本植物可能在外觀上不如傳統的觀賞植物吸引人,但層次豐富的草本群落通過遮陰、固碳釋氧、防風滯塵、蒸騰等功能,能有效改善微氣候[1],自下而上促進城市健康[2]。綠地建設需投入資金與資源,包括土地整理、植物種植及灌溉系統,后期維護耗費人力物力,增加城市負擔,且不當管理易致植物長勢減弱、抗逆性降低及病蟲害問題。如何設計景觀效果良好且多樣性豐富、低維護成本、高效益的草本植物群落,是當前城市綠地設計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3]。
新自然主義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種植設計注重對本地植物品種的應用,但實際上,部分本地植物難以適應城市環境[4],一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非本土多年生草本植物卻可能成為更優選擇,因為原先引入的非本土植物品種逐漸增強了對環境的適應性,在應用過程中逐漸實現了“本土化”[5]。新自然主義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景觀建設還強調生態系統的平衡,但在城市環境中,植物可能更容易受到蟲害和病害的侵襲。在城市環境中,營造能保持長時間觀賞效果的植物景觀更為重要,只有將本土品種與非本土品種相結合,才能有效延長草本植物群落的展示周期。
一、新自然主義視角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種植設計概述
(一)新自然主義
新自然主義視角下的草本植物種植設計基于生態學原理,通過模擬自然,將草本植物組合成有機且穩定發展的群落,利用其多季觀賞性和靈活性,打造基于自然主義審美的植物景觀[6]。此類設計注重群落的生物多樣性與動態空間表現,完整展現了植物生命周期中的生長、成熟(最佳觀賞期)與枯萎等特征變化[7]。新自然主義視角下的草本植物種植設計強調草本植物群落的布局,追求自發生長、動態變化、高可持續性和低維護性,而非關注單一植物排列。
(二)新自然主義視角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種植方法
新自然主義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景觀建設強調群落多樣性的建立與表達,因此,模擬自然界中生態性與觀賞效果俱佳的植物群落成為設計的基本手段[8]。基于生態學的群落景觀,通過花期自然交替將壽命延長至數月或數個季度,展現無設計痕跡的自然形態。為抑制入侵植物,設計中引入競爭性植物以限制其生長空間,同時動態監測植物表現,淘汰不適應品種并及時替換優化[9]。
新自然主義種植通過混播與組合栽植,注重物種混合比例和種子數量管理,避免按平面分區設計。其特色在于結構平衡,合理配置結構性植物、伴生植物與地被植物。
(三)新自然主義視角下草本植物群落的配置原則
一是多品種混合種植。這一點契合了低維護的新自然主義生態種植理念。植物隨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形態,從萌發、盛開到枯萎,其四季更替、生長衰亡的過程正是大自然的獨特魅力所在[10]。
二是分層配色種植。根據場地特征選擇適宜植物,分層種植,重視結構與質感,通過視覺弱勢植物基底結合突出植物與色彩搭配,優化群落景觀建設。
三是減少入侵種類。引入更多具有競爭關系的植物品種,可以有效抑制侵略性強的植物,從而提高群落的多樣性,并減緩景觀退化[11]。
二、研究基地概況
(一)基地概況
基地位于長沙理工大學金盆嶺校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充足,炎熱期較長,對草本植物生長有一定影響,其余條件則模擬城市中植物的正常生長環境。基地位于教學樓前,三面建筑環繞,鄰近校園主干道,風力影響較小。花園配備排水設計,外部環境對草本植物生長的影響較小。
(二)實驗概況
本實驗基于藝術生態混播理念,結合精確栽種與隨機播種,構建動態變化的草本植物群落景觀。如將花葉燕麥草、蒲葦等結構性植物與墨西哥鼠尾草、虞美人等自發性植物搭配,形成具有季節性變化的群落布局。實驗旨在探索草本植物的綠化應用潛力,構建觀賞性與穩定性兼備的植物模塊,為城市綠化提供新思路,以適應城市化需求。
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筆者每月調研實驗花園草本群落,通過實地觀察、拍攝、數據記錄等方法,分析植物高度、面積、覆蓋率等數據,篩選生長穩定且具觀賞價值的草本植物群落。
三、新自然主義理念下草本植物群落景觀的建設實踐
(一)草本植物實驗的四季情況
從不同季節的調研結果來看,秋季花園群落相對穩定,但因植物種類較少,景觀表現單調,色彩與層次不及其他季節。部分植物仍處于開花期,為秋季景觀增添了層次感與觀賞性,草本植物群落逐漸展現穩定性與景觀價值。冬季,草本植物普遍生長不佳,僅花葉燕麥草、蒲葦等少數植物保持一定觀賞性。寒潮后,多數草本植物枯萎,僅金葉女貞、黃金串錢柳等灌木狀態良好。可見,引入灌木可以為群落提供穩定結構,并實現良好的冬季景觀效果,滿足四季皆景需求。
早春時,花園內新栽的草本植物尚未進入最佳觀賞期,群落顯得稀疏松散。至4月,虞美人等植物開花,色彩豐富且花瓣結構獨特,為春季增添亮點。隨著晚春氣溫升高,植物達到最佳觀賞狀態,豐富的種類和良好的生長態勢帶來了視覺層次感。盡管春季植物種類達到峰值,但由于未同步進入觀賞期,整體景觀效果略顯不足。夏季高溫日曬下,大部分植物生長旺盛,馬纓丹等開花植物增添色彩,但松果菊等草本植物因高溫逐漸枯萎。管理不足導致入侵植物增多,如構樹生長優勢顯著,削弱了部分群落景觀效果[12]。
實地調研發現,花園植物群落在春、秋季生長良好,景觀效果突出,一、二年生植物此時萌發、繁殖,與其他植物形成動態景觀。夏、冬季受氣溫影響,大多數植物生長減緩,木本植物特別是常綠樹種在此時發揮主要作用,逐漸成為群落結構的核心。
(二)優秀草本群落模塊
在種植實驗中,筆者基于月度生長數據和景觀分析,研究植物種類與數量,篩選出四個生長穩定且具觀賞價值的草本植物組群:
1.花葉燕麥草—迷迭香—銀姬小蠟—馬纓丹—蒲葦—粉黛亂子草
整體布局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群落生長較為穩定。在秋季,植物高度變化較小,馬纓丹已開花,但未達到最佳觀賞期。冬季時,群落整體高度略有下降,但結構性植物如花葉燕麥草、迷迭香和銀姬小蠟仍保持穩定,為群落提供支撐。蒲葦以其高大植株和常綠色彩,與馬纓丹的低矮姿態和豐富色彩形成鮮明對比,提升了群落的立面層次感。通過精準栽植結構性植物和補種粉黛亂子草、馬纓丹等自發性植物,群落在春、夏、秋三季展現出良好的景觀協調性。
2.迷迭香—超級一串紅—銀姬小蠟—女貞—馬纓丹—狼尾草—花葉燕麥草
形成條狀群落,為花園入口增添層次感和良好視覺效果。主要植物如花葉燕麥草和銀姬小蠟在秋至春季表現穩定,但底層植物對群落貢獻有限,與中層植物聯系較弱。冬季群落整體景觀效果良好,春季通過補種銅錢草等地被植物填補空隙,提升了底層結構,尤其在夏季表現突出。群落季節變化較小,具有顯著的景觀價值和推廣潛力。
3.金葉女貞—蒲葦—墨西哥鼠尾草—馬纓丹
整體結構簡潔,但景觀效果良好。蒲葦與金葉女貞作為結構性植物,蒲葦種植于電線桿旁,與其線性形態相呼應,金葉女貞則完善了底層結構。墨西哥鼠尾草和馬纓丹作為自發性植物,從春至秋相繼開花,延長了群落的觀賞期。春季時,群落展現出良好的生長狀態和穩定性,適合因地制宜選擇常綠植物并結合植物生長周期,打造具有動態效果的景觀群落。
4.花葉燕麥草—金葉女貞—馬纓丹—林蔭鼠尾草—八寶—大濱菊—彩星花
該形式可組成層次分明、色彩豐富的群落。花葉燕麥草作為背景植物,四季穩定,景觀效果突出;金葉女貞點綴其中,與玻璃花房相映成趣。春季引入八寶、大濱菊和彩星花,增加紫色與白色調,彩星花在春季開花美麗,大濱菊雖占比不大,但白色花朵十分醒目。至晚春與夏季,大濱菊和彩星花花期結束,馬纓丹成為主題植物,紅色花朵展現出良好的景觀效果。林蔭鼠尾草與馬纓丹在秋季表現優異,整體群落協調統一,季節變化平穩。
(三)草本群落模塊構建
在新自然主義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種植實驗中,已形成較穩定的群落模式,通過結構性植物與自發性植物的組合實現了良好景觀效果和低維護性。但季節交替時仍存在結構松散問題,可通過后續填充植物優化,延續景觀表現。為實現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可在設計中引入常綠灌木,如金葉女貞,以維持冬季觀賞性,并為春秋群落提供支撐。實驗中,蒲葦作為背景植物,增強了動態景觀效果。五色梅、虞美人等植物花期錯落,從早春到晚春持續開花。春夏之交,各類球根及多年生開花植物共同綻放。盛夏時,植物形態趨亂,可補充毛蕊花、翠雀等填充植物。秋季群落生長至頂峰,但底層觀賞性偏低,銅錢草和銀葉菊等低矮草本植物可彌補不足,優化景觀層次。
四、結語
當前我國城市植物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選擇相對單一,導致景觀形式的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新自然主義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景觀擁有維護成本低、生態效益高等優點,同時兼具較高的觀賞價值,為城市植物景觀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向。本文以新自然主義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種植實驗為基礎,通過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狀況,從植物種類選擇和群落構建兩個方面,探索適宜長沙市生長環境的草本植物群落模塊;基于植物種類、數量以及群落平面和立面結構的分析,探究適合推廣的長沙市草本植物群落類型。
盡管如此,本次調研仍存在一些局限,研究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實驗場地規模較小,不能完全代表城市綠地環境;實驗時間和種植體量有限,許多草本植物種類的引入缺乏年度周期數據,離實際應用尚有一定距離。這些不足將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探索并尋求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張哲.深圳市公園綠地植物群落的溫濕度效應及對人生理心理的影響[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2]朱玲,王睿.健康城市背景下的新自然主義生態種植療愈功能框架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1(2):29-35.
[3]袁嘉,杜春蘭.新自然主義草本植物景觀在城市雨水花園中的應用與設計[J].風景園林,2017(5):22-27.
[4]杭燁.新自然主義生態種植設計理念下的草本植物景觀的發展與應用[J].風景園林,2017(5):16-21.
[5]賈曉宇,趙文華,吳少華.“野草之神”:派特·奧多夫的草本植物景觀低維護智慧[J].綠色科技,2019(23):112-114,147.
[6]王娜,李佳妮,朱丹莉,等.新自然主義種植設計理念在城市工業遺址地景觀更新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23(3):221-224.
[7]朱玲,劉一達,王睿,等.新自然主義種植理念下的草本植物群落空間研究[J].風景園林,2020(2):72-76.
[8]梁倩.新自然主義草本植物景觀在城市雨水花園中的應用與設計[J].鄉村科技,2022(13):119-122.
[9]易逸瑜.基于地帶性植物群落恢復的植物景觀設計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8.
[10]吳軍.基于生物多樣性的城市草本植物群落景觀設計方法探究[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9(10):92-100.
[11]吳軍.新自然主義導向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景觀設計評價與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9.
[12]張哲.深圳市公園綠地植物群落的溫濕度效應及對人生理心理的影響[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