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大學校園內剩余空間的再利用,以滿足師生多樣化需求并提升校園環境品質。基于剩余空間理論,結合國內外高校實踐,分析江南大學校園剩余空間現狀并提出植入、縫合和分割等改造策略。研究旨在通過靈活設計激活空間潛力,為校園剩余空間的高效利用提供新方向。
關鍵詞:剩余空間;大學校園;空間再利用;校園改造;江南大學
自1999年起,中國的高等院校普遍開始擴招,老校區環境建設面臨窘境,許多高校通過新建校區來應對生源壓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新校區內部功能性空間未得到充分利用,大量閑置或低效使用區域出現。據調查,部分高校校園內20%以上的空間處于閑置狀態,典型現象包括廢棄設施、閑置走廊和被忽視的建筑間隙等。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發揮“多規合一”的改革優勢,加強規劃與土地政策融合,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支持城市更新,營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自然資源部組織制定《支持城市更新的規劃與土地政策指引(2023版)》,推進城市空間品質升級,指引提出要優化空間布局,提升環境品質。根據2023年教育部的統計結果,我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與全國高等教育專任教師總人數分別為4 763.19萬人與207.49萬人。校園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剩余空間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剩余空間與大學校園的關系
(一)相關理論研究
“剩余空間”指在城市規劃中被忽視或未充分利用的區域,如廢棄工業用地、閑置交通設施、建筑間空隙或未規劃綠地等。通過創新設計和再利用,這些空間可以轉變為新的公共活動場所或創意空間,服務于城市多樣化需求。
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提出“消極空間”和“積極空間”概念,認為消極空間因缺乏功能設計被忽略,但通過功能再定義和賦予社會價值,可激活這些空間,改善城市環境和人們的生活體驗。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強調空間認知依賴于地標、路徑、邊界、節點和區域五大元素,為解決剩余空間模糊性問題提供了方法。通過重新定義和賦能,設計可將這些區域轉變為活躍的公共空間或社區聚點,提高使用效率并增強文化氛圍。以上著作為本文研究城市剩余空間再生利用提供了設計依據,激發了其潛在功能與社會價值。
在大學校園內,隨著功能需求的演變,大量剩余空間逐漸顯現,如閑置的中庭、廢棄的設施區域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屋頂空間等。這些空間缺乏明確規劃,導致校園環境單調,使用效率低下。
剩余空間的研究范圍廣泛,涵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與地區,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研究擴展到各類校園空間,從幼兒園到大學均有不同程度的理論與實踐。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許多歷史悠久的大學較早開始校園剩余空間的改造與利用,為發展中國家大學空間設計提供了借鑒。例如,美國哈佛大學廣場空間改造中,新的景觀空間取代廢棄場地,結合公用設施、水和熱管理,應對暴雨排水和局部環流,成為校園生活中心,吸引學生參與各類活動。
在國內高校校園空間發展過程中,隨著時間推移,空間功能需求發生變化,剩余空間問題凸顯,改造實踐逐步展開。例如:南京師范大學紫金校區整體改造項目于2022年完成,通過“有機微更新”策略對校園空間進行改造,賦予其新動能;同濟大學Joy Garden則嘗試改造屋頂剩余空間,在高密度校園內進行建筑綠色化更新的探索。
(二)剩余空間理論與大學校園的關系
1.空間共性
大學校園作為城市的一部分,也存在類似城市中的剩余空間。這些空間通常位于功能布局之外,缺乏明確規劃,但蘊含巨大潛力。通過創新設計和功能再定義,這些空間可轉化為多功能場所,為校園及周邊社區帶來新的社會、文化和教育價值。
城市和校園中的剩余空間雖然形式和功能不同,但本質上都是“邊緣”區域,具有靈活性和非正式性。借鑒城市剩余空間理論,校園空間的設計與再利用可以激活被忽視區域,賦予其新生命力和功能,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并促進校園與城市的互動。
2.表現形式
在大學校園中,剩余空間的表現形式多樣,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廢棄設施:如舊實驗室、廢棄的運動場或停車場等,這些設施因功能淘汰或更新被遺棄。
未充分利用的過渡區域:如建筑之間的空隙、長期未使用的走廊或樓梯間,這些區域在功能上被忽略,但具有轉變為社交或學習空間的潛力。
臨時性綠地或閑置區域:如校園擴張遺留下的空地,這些區域原無明確用途,但可改造為開放公共空間或社區聚會場所。
這些表現形式展示了校園中剩余空間的多樣性和潛力,表明它們可被重新利用,為校園增添多樣功能與文化價值。
3.潛在價值
對大學校園剩余空間進行再利用,具有很高的潛在價值。首先,這些空間能夠促進校園與周邊社區的社會連接與共建,通過公共廣場、戶外休息區和社區活動中心等設計,為師生與社區互動提供可能性。其次,剩余空間可以為大學生的文化表達和身份認同提供平臺,通過點、線、面的空間分類布局,探索新功能需求。點狀空間可用于創意展示、信息交流墻或互動裝置,線狀空間可規劃為創意長廊或互動路徑,面狀空間可改造為創作工作坊、公共討論區或文化廣場,為師生提供團隊合作和跨學科項目開展的機會。最后,這些空間作為文化活動孵化器,支持多元文化交流,推動文化創新與社會變革。
二、校園剩余空間再利用——以江南大學為例
(一)江南大學現狀
江南大學作為中國211工程重點高校之一,具備顯著的學術地位和研究價值。學校總占地4 268畝(1畝約666.67平方米),建筑面積達到139.6萬平方米,涵蓋蠡湖、東氿和霞客灣三個校區。目前,教職員工人數為3 333人,其中,專任教師2 165人。在校本科生21 065人,碩、博士研究生12 857人,留學生277人。盡管校園的整體面積發展迅速,師生平均使用面積達37.2平方米,但空間利用率并不理想,教學樓外空地閑置,部分區域卻過于擁擠,難以滿足功能需求。經過實地調研,從整體上看,不同功能區域的剩余空間比例達20%以上,例如設計學院樓梯間的空間利用率僅為60%,而某些學院建筑空隙的空置率高達80%。校園內各功能體塊的發展和規模有待進一步提升,以提高空間使用效率和滿足師生需求。
經過細致分析,發現江南大學校園空間存在以下問題:現有空間功能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例如球場等空間雖開闊,但缺乏飲料販賣等配套設施;校園內許多空間閑置或廢棄,影響整體形象,如樓梯間常被雜物填充,導致視覺效果不佳;內外空間交流薄弱,部分空間(如設計學院中庭西門)始終封閉;新舊空間關系模糊,老舊剩余空間未能及時改造,而新功能空間又設置在其周圍,如教學樓中二教的公共學習區。此外,以設計學院樓梯間為代表的區域堆滿了雜物,不僅影響通行安全,還導致視覺雜亂。
(二)校園剩余空間分類與特點
調研發現,在校園空間規劃時,一些特定的空間如多功能教室、臨時展覽區、社區活動空間以及室外廣場、步道等存在不合理之處,導致這些空間閑置或廢棄。這些空間因存在感弱而被忽視,相關人員對這類空間缺乏重視。但“剩余”不等于“多余”,通過空間利用可以大大提高空間利用率,為滿足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增長的各類需求、加強新舊空間銜接、提升校園形象、打造校園品牌等做出貢獻。
(三)空間改造手法
1.植入
植入是指在剩余空間中引入特定功能或活動,以激活空間潛力,轉變為有意義和充滿活力的區域,滿足用戶的心理和實際需求。
首先,對剩余空間進行調研,評估其現有條件、潛在需求和使用者期望。其次,將新功能與空間物理特征相融合,確保新功能與現有空間相協調,實現空間使用率最大化。最后,植入的新功能需滿足當前需求,并考慮未來變化,確保適應不同活動需求并維持功能性和吸引力。以阿南特國立大學設計學院改造為例,設計師在校園中庭植入半透明遮陽結構,將咖啡廳搬至中庭,并設置露天平臺、植物和座位,將空間轉變為充滿活力的活動場所。
2.縫合
縫合手法通過連接分割空間,整合功能,形成連貫整體,適用于布局分散、功能區劃不明的情況。其有效打破隔閡,促使功能區融合,營造流暢高效環境。
首先,空間連接。評估空間布局,識別功能區分隔區域。例如清華大學第四教學樓的改造,通過開放式樓梯連接各樓層,形成多層次流動空間,建筑框架與樓梯穿插,使人們在行走中感受空間的開放性。其次,功能復合。整合原本分散的功能區,使之形成綜合使用空間。最后,視覺統一。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視覺上的連貫性,通過統一的材料、顏色和設計風格,確保各個區域之間的自然過渡。
3.分割
分割手法通過將大空間分區,創造獨立的小區域,提升空間適應性和利用率,以更好地滿足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首先,空間劃分。通過移動隔斷、景觀設計或家具布局,將大空間劃分為多個獨立的小區域。以大梅沙萬科中心教育綜合體改造為例,設計師在每層都設計了可分合的大教室,并利用滑門設計,將休閑區轉化為教室,滿足了靈活教學需求。其次,功能定制。根據區域需求,配置相應設施和裝飾。如在校園廣場上分割出運動區、閱讀區和社交區,以滿足師生的不同活動需求。最后,環境調整。通過光線、色彩和材料的調整,營造出每個小區域獨特的氛圍,從而提升師生的空間體驗。
(四)空間改造實踐策略
以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大廳的樓梯間改造為例,其周邊擴展區域常因連通和采光問題而成為剩余空間。合理利用此空間,可提升其功能性和美學價值,使其成為多元化使用場所。改造實踐可以運用植入、縫合、穿插手法,對樓梯空間進行優化。
1.功能設計
利用樓梯周邊的剩余空間,設計并植入穿插站立桌,給予師生一個開放的交流與討論空間,使其不僅是連接樓層的過渡區域,還能成為實際可用的功能性空間。同時,通過連續的扶手與設施設計,縫合原有空間,增強空間的統一性。
2.材料與色彩選擇
選擇耐用的金屬材質,提升設計的使用時限。根據空間心理學的研究,色彩對空間氛圍和心理感受有著顯著影響,選擇明亮熱烈的色彩來點綴空間,使其與校園空間的青春屬性相契合。
3.情境與個性化設計
通過設計改造,樓梯間不僅是樓層之間的連接通道,還成為富有個性表達的獨立“情境場所”。在展示架和裝飾區域進行個性化布置,師生可通過擺放書籍、藝術作品、裝飾物等元素,打造展示與休憩角落。個性化設計可以賦予樓梯間情感色彩,使其具備社交、展示和學習的多重功能。展示架設計相對靈活,師生能夠根據活動需求調整布局。改造后的樓梯間不僅可以作為空間過渡區域,還能成為學生社交、展示、討論的多功能場所。
三、結語
本文聚焦校園剩余空間的利用問題,探討其與校園高質量發展目標的矛盾。以江南大學為例,基于剩余空間理論,分析、設計并總結空間問題,通過空間靈活設計來滿足師生的多樣需求,并強調可持續發展在設計中的作用,旨在為校園帶來長效使用價值。該研究為未來校園空間優化提供了理論支持,并為類似研究提供了借鑒。同時,本文也存在不足,特別是對不同使用者群體(如學生、教職工、訪客等)需求的分析不全面,缺乏設計方案的長期效果評估。未來,可加強細致需求調研和實地考察,結合數據分析,提供更加具體有效的設計指導,推動空間創新利用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佳敏,楊震.從空間設計邁向社會設計:剩余空間微更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探究[J].風景園林,2023(8):44-50.
[2]黃天榮,趙淵,王壽生.城市濱江綜合體剩余空間的再生利用研究[J].中國水運(下半月),2022(4):156-157,160.
[3]和馬町,黃華青.阿爾多·凡·艾克的“間隙性”:從剩余空間到意義場所[J].世界建筑,2021(4):31-39,128.
[4]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5]程欣,楊毅.大學校園消極空間積極化再利用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19(1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