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開車睡覺,還打起了呼嚕?這聽著像笑話,可它真真切切地發生了。近日,一些駕駛員在智能駕駛模式下呼呼大睡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激起廣泛討論。
智駕技術快速發展把交通方式帶入全新階段,也帶來一些前所未遇的新問題。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以駕駛員為責任主體,未明確智駕模式下的事故責任歸屬。發生事故后,駕駛員、車企、智能系統供應商誰應負責?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其他新業態。
比如,人工智能如果被“投喂”不當語料,導致虛假內容和錯誤言論,對開發者、使用者和平臺應當如何定責?具身智能機器人進入醫療、生產場景,一旦作出錯誤決策對人造成傷害,責任如何認定?低空經濟發展迎來熱潮,但低空飛行器的安全標準和技術規范尚未建立,飛手的培訓和資質認證體系也不完善,如何規避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是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面對新業態發展迅猛、跨界融合等特點,不少領域的政策法規和監管措施有的已經落后,有的還是空白,亟待更新完善。這就像早年網絡購物、網絡直播、網絡劇、微電影興起后一樣,只有監管迅速“補位”,行業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毫無疑問,在這方面,政府部門的責任首當其沖。新興業態剛一出現,有關部門就應保持跟蹤關注,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原則,研究提出規范管理的辦法,該“打補丁”的要及時補上,該出新規的要及時出臺。特別是對那些事關公眾利益、公共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倫理道德的新業態,更要高度關注、積極介入,及時拿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對新業態實行有效監管,有的可以借鑒國外的成熟做法,有的則可采取“試點先行”的辦法。對新生事物的監管往往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我們可以“邊發展邊規范”,但絕不能有“等發展起來再規范”的思想。
令人欣慰的是,對新業態的監管受到了各方重視。前不久,民用航空法修訂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明確劃分空域應當兼顧低空經濟發展需要,全國人大財經委也建議加快出臺空域管理條例。2024年7月,北京市海淀區頒發了北京市首張具身智能機器人食品經營許可證。2024年1月施行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則對無人駕駛航空器的設計生產、運行使用等作出了規定。
新業態呼喚新監管,新監管也將助力新業態更好發展。我們期待,更多的新經濟新業態能夠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持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