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與人才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面對新的定位,如何精準把握科教融合的育人方向,成為呂梁市離石區江陰高級中學教師楊振林長期深思的問題。今年,是他從教生涯的第13個年頭。楊振林認為,科教融合是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途徑,中國應當探索并走出一條符合本國特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
長久以來,楊振林只是默默無聞的、身處教育一線的高中物理老師。但作為一個“90后”,他不想未來的教學之路都是按部就班,只做好分內工作。他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老師,卻一心一意地想讓學生在一個并不發達的地區得到更好的科學教育。
“年幼的時候我挺聰明,學習能力比較強,所以課余時間我并沒有奮戰在‘題海’里。那時候,家里的管教也不嚴格,課余時間我常去網吧。很多年后我回想起來,如果那時候有一個老師能指導我接觸科技,我的未來會充滿無限可能。”楊振林遺憾地笑著說道。從大同大學物理系畢業后,他就來到了江陰高級中學,每天重復著教室、辦公室、家三點一線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帶領學生參加了2019年呂梁市離石區第二屆青少年機器人競賽,這讓他的教學軌道發生了轉變,思想的齒輪開始轉動,一扇名為“科技教育”的大門向楊振林打開了。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楊振林的熱血似乎被點燃了。他開始去培訓機構學習,人工智能、編程、3D打印……利用一切課余時間,他埋頭苦學,最終他驕傲地說:“當初我跟著學習的那些老師,后面都開始參加我的培訓課程,跟著我學了。”
對于一個沒有基礎的團隊,怎么能在科技競賽中沖出一條路呢?楊振林堅定地說:“首先,我要克服畏難思想,積極參加培訓,提升自己的科教能力;其次,在賽事的選擇上我們盡可能選擇競爭少的賽道;再次,沒有技術我也不怕,我先從一個組織者做起,多帶隊參加比賽,積攢經驗;最后,沒有經費怎么辦?不怕!有機房能開展設計課程就行,我們還可以參加很多免費的比賽。”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來,楊振林先后輔導學生在省市國家級科技類競賽中獲獎500余次,在省市縣各級科協組織的科技輔導員培訓中擔任講師7次,策劃組織培訓縣級以上科技輔導員4次,在線上平臺發布短視頻科普教學視頻共計156個,播放量達300萬次,策劃縣市級科技類競賽6場,指導16所中小學開設科技類社團……他個人先后榮獲“呂梁市十佳科普人物”“山西省十佳科學傳播人物”,他指導學生參加的“全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科創筑夢’青少年FAST觀測方案征集活動”“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實踐交流活動”等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5個月以前,楊振林離開了物理課堂的講臺,自主申請去電教室當老師,他想利用更多的時間去深耕科教,服務更多的老師和同學。轉崗初期,他跑遍了呂梁市的各大電腦維修店,回到學校后把老師們的電腦全部進行了升級維修,全面提升了老師們的工作效率。他創辦了呂梁市創客教育學會,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比賽機會。
在2024年的比賽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觸動了楊振林。一名來自呂梁市臨縣黃白塔小學的學生高子恒,通過15天的突擊學習,在國際青少年編程競賽的省級、國家級和全球的賽事中都取得了金獎。自己是淋過雨的人,總會想著給別人撐傘。楊振林沒想過能殺出這樣一匹“黑馬”,而就是這匹“黑馬”,使他下定決心要全力以赴指導,爭取讓高子恒走向更大的舞臺。
“這是我的興趣所在,我感到很快樂!”楊振林高興地說。他時常奔波在請教專家學者的路上,從不覺得疲累,他希望在學生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不斷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將孩子們的創新創造能力真正培養起來。
楊振林將青春都撒在了科學教育的這片熱土上,他說:“我還年輕,有很多時間和經歷去做科教事業。我愿意把我所學所會都傾心分享給老師和同學們。”在科教這條道路上,楊振林決心堅定地走下去,初心不渝、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