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黨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7月,在全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這是繼黨史學習教育后,我黨又一次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的一次教育。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始終是我黨高度重視的內容,馬克思曾說“必須絕對保持黨的紀律,否則將一事無成”。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黨中央提出在全黨范圍內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正當其時、很有必要、意義重大。
黨紀是管黨治黨的“戒尺”,也是全體黨員干部在各方面約束自身行為的準則和遵循。在全黨范圍內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就是引導黨員干部學紀、知紀、明紀、守紀,用黨規黨紀校正思想和行動,推動全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有效捍衛黨的團結統一、凝聚磅礴力量,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
學習黨的紀律是每一位黨員干部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是第一步,也是基礎。大量事例說明,干部出問題,都是對違反黨紀問題危害性的認識不足。一部分黨員干部對黨規黨紀不學習、不了解、不掌握,甚至不重視、不上心,當紀委“登門造訪”時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因此,對待《條例》要認認真真、原原本本地學習,理解其精神實質,把握其核心要義。弄清楚黨的紀律要求有哪些,行為原則是什么。通過對黨的紀律的學習,將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的基本要求和行為準則“入腦”,把遵規守紀印刻于心。各級黨委要加大對《條例》的教育宣傳力度,通過開展各種有效的黨紀讀書班、專題學習班、座談會、集體研討、比賽活動等,推進黨紀教育常態化,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學習《條例》。
知紀不僅僅是對文字規定的了解,更是對黨的紀律精神、紀律原則、紀律要求的深刻領會。知紀要求黨員干部不僅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更要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深層次原因。把每一條黨的紀律規定搞清楚,把為什么修訂《條例》、修改了《條例》哪些地方、修訂《條例》背后的考量等都弄明白,做到學深學透學到位,校正思想和行動,將《條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強自我約束,提高免疫能力。廣大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強化紀律意識、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真正使學習黨紀的過程成為增強紀律意識、提高黨性修養的過程。只有黨員干部清楚知道黨的紀律,嚴格按照黨規黨紀的具體要求辦事,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嚴守黨的紀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通過知紀,增強黨員干部黨性修養,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做到言行一致,為明紀、守紀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
明底線方能知敬畏。現實當中依舊存在一些黨組織對紀律建設重視不足、措施不力。一些黨員干部“目中無紀”,把紀法教育當成“耳邊風”,對黨紀黨規缺乏敬畏,我行我素。更有甚者知紀違紀、知法犯法,黨紀黨規的剛性和嚴肅性受到嚴重的挑戰。明紀是黨員干部對黨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有明確理解和清晰認識,清楚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時時刻刻在心中嚴明黨的各大紀律,并嚴格按照黨紀黨規要求辦事。明紀要求黨員干部在面臨復雜情況、重大選擇時能夠堅守黨的紀律底線,不為私心所動、不為利益所惑。黨員干部應對照典型違紀違規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時刻警醒自己。把黨紀黨規當成自己的“高壓線”“警戒線”“緊箍咒”“護身符”,做到明底線、知敬畏。各級黨組織也應以嚴的基調,將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加強檢視整改,督促黨員干部。將執紀執法有效貫通起來,切實維護好黨的紀律的剛性、嚴肅性。通過明紀,黨員干部能夠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公正無私,為守紀提供有力的保障。
自黨成立以來就特別強調對紀律的遵守和執行,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兩個務必”“三個務必”,我們黨始終堅守紀律的底線,始終保持著先進性和純潔性,守出了新中國,守出了新時代,守住了江山,也守住了人民。首先,守紀要求黨員干部守住“權力關”。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為人民謀福祉,用得不好則會損害黨的形象和群眾利益。黨員干部應用黨紀時刻警醒自己,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濫用權力,不謀取私利,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其次,守紀要求黨員干部守住“交往關”。黨員干部要謹慎交友,凈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要警惕各種形式的利益輸送和權錢交易,堅持紀律原則、守住紀律底線,做到公私分明、廉潔自律。此外,守紀要求黨員干部守住“親情關”。黨員干部應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引導家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做到公私分明、不徇私情。通過守紀,黨員干部才能始終保持清正廉潔,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廣大黨員干部應嚴格按照黨中央要求,自覺學紀、知紀、明紀、守紀,用黨規黨紀校正思想和行動。進一步強化紀律意識、規矩意識,用黨規黨紀嚴格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終做到忠誠干凈擔當,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