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哲學思想以性善論為起點,以心善即是性善,闡發(fā)出孟子獨有的心學思想。孟子之心以本心良心為統(tǒng)攝,而其需要擴充存養(yǎng),才可讓本心之用得以完好運轉(zhuǎn),使得人心善性善,知命事天,而其擴充存養(yǎng)之法便是孟子心學中的工夫?qū)W說。其工夫可以實行的前提條件便是本心良心在其身中,人便會依著此心去做知行,便會自然而然行擴充存養(yǎng)之工夫。此番工夫便是孟子心學中積極的一面。而若是本心良心不在,其不在并不是說人不具有此心,此心人人具有。只是因為人不擅長存養(yǎng)之工夫或是外界之干擾,將其本心所遮蔽或是放失,又要如何作工夫?“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這便要失去本心之人,去作“求”之工夫,尋求自己的本心良心。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這句話顯現(xiàn)出孟子的“求放心”工夫,即當人的本心良心放失之后,人應(yīng)該作“求”之工夫。這也就給人一種指向。人們所求之物是那本心良心,規(guī)定了其工夫的方向和目標。而此方向目標,一定不摻雜著“利”,即我之所以去“求”那放失之心,不是我為了使其自身人格完善而去求,不是因為此心對我自身有利而去求,而是本心良心引領(lǐng)我自愿去做此番“求”之工夫,不為利所求,不為人之完善所求,僅是人與本心相互招引。在此之中,便體現(xiàn)著“義”。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在孟子這里,義被看作是一條符合人性的道路,一條正確的道路。正如孟子所言“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愛人依據(jù)仁心,行事遵循義理,是大人做事的準則。當心放失于利欲之中,人們?nèi)デ髸r,其行事開始遵循義理,羞惡之心開始擴充,義從心生,招引著人向著大人的目標前進。“義”的內(nèi)涵有人做應(yīng)當做之事這一層意味。我之本心良心放失,本應(yīng)當我去求之,這必然表示著“求放心”是一種義行。而當做義行之事,仁心也必然伴隨著生發(fā)出來。因此,求放心這種找尋放失之心的行為,是最能表達義的工夫,即“義”為“求”之工夫的核心。
“求”之工夫的指向是本心良心。實踐此番工夫的第一步是“知”或“自知”,即知了我心之放失,才可以進而求之。孟子曾對其弟子公孫丑說過,他所擅長的兩件事是“知言”與“養(yǎng)浩然之氣”。何為“知言”?孟子說:“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對于不當?shù)难赞o知道其原因所在,便是知言。言為心聲,知其言,便可知心之所思所想其不當處。自身做到知言,便對自身所思所想有著深刻的理解,便可自知其心是否放失。若是放失,去求便是了。因此,求放心之工夫需要先做到知言,才可能進一步開展實踐。
知了心之放失,人便會去求心,要去求心便需知曉“心”因何而放失,找尋“心”放失于何處。這就需要“求”之工夫的第二步,“反”或“自反”,即反身而尋,反身而求。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當自己的行為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時,便需反省自己。在“求”之工夫中,亦是如此。當去求放失掉的本心良心卻求不到時,就應(yīng)反省自身的言行是否真的符合求放失之心的言行。若是真的,就必然會主動探尋“心為何放失”與“心放失何處”,得其心聲,心聲即為答案。“自反”工夫需徹底,需要為真,才能追問個答案來。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自反要做一個“誠”字,不可自欺,不可作偽。反身是知言的進一步實踐,是以真誠之態(tài)度內(nèi)觀自身種種行為,求得心之為何放失種種。
上述自知、自反皆是以最直接的感覺去行事,去實踐。而這種最直接的感覺就是本心良心逐漸找回或浮現(xiàn)之跡象,即為“得”或“自得”。孟子有言“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表明本心的求得最后是由自身而界定。若是求得本心,便不用再做“求”之功夫,轉(zhuǎn)而去做養(yǎng)心盡心的工夫。若是未求得,便繼續(xù)反身而誠。只因萬物皆備于我,只因求在我者,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孟子這里被發(fā)揮到最大。由此可見,自得作為“求”之工夫的最后一步,是自知自反的進一步深化,此番實踐從自知自反的內(nèi)觀內(nèi)尋進而推至外在行動之上。自得本心,也就是找尋到放失的本心之后,便不會陷溺在外界環(huán)境的各種利欲之中,其行為便會跟隨著本心做符合仁義禮智的行為,這便是“由仁義行”,此番實踐使得人進而從做“求”之工夫轉(zhuǎn)為做存養(yǎng)擴充的工夫。
當代社會,技術(shù)的不斷革新使得信息傳遞呈現(xiàn)出爆炸式的特征,同時伴隨著現(xiàn)代社會中大量失德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究其原因,是人們的道德心放失于外界之中,不自知、不自反,沉溺在信息繭房中。這種陷溺必然會阻礙自身道德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
面對當代道德培養(yǎng)的困境,孟子的“求”之工夫能夠給予我們以深刻啟發(fā)。面對本心的放失與陷溺,人們可以運用“求”之工夫來尋求本心。先是“自知”,通過“知言”工夫,明確知曉自身所深陷于何種道德信息壁壘之中,知曉自己被限制在何種僵死的道德修養(yǎng)工夫之中。再通過“自反”,運用“反身而誠”之法,誠身誠意,破除壁壘,走出繭房,使得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工夫從僵死的轉(zhuǎn)變成流動的,不再落在外界所規(guī)定的形式中,而是落在自身的本心流動上。最后,便是“自得”,自身以直覺之形式去行道德工夫,不再時刻做“求”之工夫,轉(zhuǎn)而去做存養(yǎng)擴充本心的工夫,從而使自己的道德得以不斷培養(yǎng)與發(fā)展。
綜上所述,孟子心學中的“求”之工夫,是將知言、反身、自得融為一體的義之實踐,是自身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并從“應(yīng)然”變?yōu)椤皩嵢弧钡墓し颉T诳萍伎焖侔l(fā)展的今天,我們在享受各種新興技術(shù)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個人道德的培養(yǎng)。若是道德心放失陷溺于信息與技術(shù)浪潮之中,要懂得實踐“求”之工夫,去尋回并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心。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