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紀錄片作為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塑造國家形象科學影像維度的重要表達形式。科學紀錄片以共振共情形成科學價值共同體,以科學傳播應對科學爭議,圍繞科學傳播的話語實踐構建可溝通可理解的內容話語生態并向國際化話語進行延伸,從而逐步建立形塑國家形象的科學話語體系。
關鍵詞:科學紀錄片 國家形象 科學傳播 話語機制
國家形象的建構是國家對外傳播的重要“自塑”手段。其中,科學發展水平作為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指標,是國家形象傳播的重要參照,需要科學傳播來進行話語實踐,以此將公眾與國家形象相關聯,形成國家形象科學層面的認知。科學紀錄片作為科學傳播中一種柔性影像表達形式,有益于形塑國家形象。為此,科學紀錄片如何在科學傳播的推動下順應傳播規律,建構科學話語機制,形塑科學發展的國家形象,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問題。本研究致力于為國家形象的研究打開一扇科學傳播之窗,從而拓展這一領域的研究邊界和學術增量。
一、科學紀錄片與國家形象的理路勾連
科學紀錄片不僅本身自帶媒介屬性,其科學傳播話語還能強化國家形象的建構,故而科學紀錄片與國家形象二者間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
1.科學紀錄片的媒介屬性與傳播功能。科學作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命題,具有跨越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科學紀錄片是一種為了普及科學知識和傳遞科學方法以及樹立科學精神的大眾傳媒產品。它兼具科學性與人文關懷,主要講述真實發生的科學事件與科學人物故事,并傳遞出科技工作者及科學發展的突出成就。作為科技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復合載體的科學紀錄片,是科學傳播的重要陣地。科學紀錄片借助視聽語言和依托媒體機構為科學知識注入了新的話語機理,其目的是消解科學信息鴻溝,解除公眾與科學之間的障礙,建立公眾信任度和科學認知,為此它自帶大眾媒介的傳播屬性。基于現代科學的分支,科學紀錄片包括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形式科學類等類別;其中,自然科學類涉及生命科學與物理科學,形式科學涉及計算機與數學。本研究所論述的科學紀錄片,主要是側重于含有科學知識與方法思想的自然與形式科學領域。
2.科學傳播話語賦能國家形象建構。面對全球科學秩序和輿論的失衡及信息流動的全球性影響,科學傳播趨于常態化,科學共同體、公眾、媒介的關系升級,成為共同制約的傳播主體。科學紀錄片通過對科學領域實體形象的提煉進行科學傳播的話語實踐,即以視聽化、故事化的傳播手段將公眾與國家形象關聯起來,讓觀眾在感染性的敘事中產生共鳴與認同。故而,科學紀錄片作為科學傳播話語表達的重要形態,以一種柔性傳播方式與公眾進行平等對話,成為對外傳播國家形象的有效工具。科學紀錄片的話語實踐主要涉及國家政策、媒體產業環境、科學知識敘述方式、不同受眾群體的話語理解和反饋、影像視覺元素與話語的結合、國際舞臺給予其跨文化傳播的話語語境等方面。整體而言,科學紀錄片形塑國家形象的話語出發點應圍繞科學傳播的話語實踐來展開,構建可溝通可理解的內容話語生態,并向國際化話語進行延展。
二、以內部話語生態的挖掘推動主體性與影像話語的建構
話語是建構事實與思想的有力工具。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科學紀錄片需從內部著手,側重主體性與影像話語的建構。
1.科學傳播話語的主體性建構。科學是人類的共同生命語言,它不是冰冷的存在,而是富有科學光環的感召力與通達力。通常來講,科學家/科學共同體、媒介主體、政府主體與社會公眾主體,共同構成了科學傳播的主體。其中,科學家與社會公眾,成為科學紀錄片主體性建構國家形象的兩大發力點。
科學家是科學紀錄片的重要角色,科學家的形象深刻影響著公眾對科學信息和科學形象的理解與認知,繼而影響到國家形象的話語書寫。科學家話語應從以往權威的專業共同體向通俗化、可信賴的話語轉換,將復雜的科學問題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語,避免過于專業的學術用語。在相應的話語表達中,科學紀錄片應注重科學故事中科學方法和邏輯的系統性,同時也需要傳達科學共識和科學不確定的因素,創造公眾可理解的互動性話語空間。例如,《典故里的科學》把歷史典故與科學驗證相結合,以充滿趣味的科學實驗再現了曹沖稱象、老馬識途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故,極大增強了科學問題的啟發性和趣味性。同時,從科學家個體的形象出發提煉科學符號,展現其背后的科學水平與科學精神,成為形塑國家形象的又一路徑。
此外,非官方形態的科學紀錄片的生產與討論,凸顯出了民間話語的力量。數字時代的科學紀錄片在社交媒體的賦能下更具互動性。各社交平臺上涌現出的科學傳播視頻博主,以科學紀錄片為媒,釋放出具有科學活力和智慧思想的民間創作能量。我們應鼓勵公眾參與科學紀錄片創作與評論,因為用戶主動生產和傳播科學內容,使得話語表達的廣泛性得到了大幅增強。民間話語豐富了科學紀錄片的呈現樣態,主流媒體與民間創作力量同頻共振,能夠攜手傳遞出科學發展的國家形象。講述大象不尋常遷徙的《與象同行》,引起了海內外網友的熱議,背后的科學知識也廣受討論,這一科學紀錄片生動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且共議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形象。
2.影像話語的內容共振。影像話語是指以視聽語言為載體,運用影像敘事方法進行陳述和展示,并組合成為展現形象、寄托情感和傳遞思想的影像表達樣態。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共存的刺激點和興奮點被稱為“共振點”。科學紀錄片的影像話語需圍繞題材與內容,深化影像話語的多點共振,以此提升公眾對于國家形象的主體性情感共通。
從早期家喻戶曉的電視欄目《動物世界》,到近幾年的《超級工程》《月背之上:太空變革的黎明》等作品,科學紀錄片傳播技術與題材類型的視野更為開闊,影像話語的表達方式更顯多元。在自然科學領域,《野性四季》《守望秦嶺》等以擬人化故事作為鏈接,探討自然界的動植物變遷與生存現狀;在超級科學工程領域,《總師傳奇》《超級裝備》等從不同視角提煉超級工程的科學難度和挑戰;在醫療衛生領域,《手術兩百年》等將醫療技術的微光以探秘的方式呈現;在航空航天領域,《你好!火星》《窗外是藍星》等將浩瀚的宇宙星空根植于公眾的美好想象中。這些多類型多領域的作品,造就了科學紀錄片影像話語生態的生長土壤,科技大國和科技強國的國家形象逐步躍然眼前。
在整體影像呈現上,尋找情感與科學對象之間的內容共振成為科學紀錄片引人入勝的關鍵。人與動植物的深入對話、科學奧秘高峰的忘我探索、生態環保等全球性議題,都是科學話題跨越國界的共振起點。另外,《小孔之光》《打開一顆心》尋找到醫療領域的科學之光,醫學科學與生命健康同頻共振,并將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成就浸潤其中。當共振的影像話語成為打開中外文化的內容聯結點時,可減少因刻板印象帶來的國家形象認知偏見,跨文化的溝通也有了開啟的可能性。
三、以共情傳播與國際化話語延伸消解國際傳播壁壘
科學紀錄片傳遞出文明、生態、科技等層面的國家形象,在內部話語表達的同時,也需要將其延伸為國際化話語并進行話語體系建設。
1.尋求可共情的國際化話語。共情傳播為科學紀錄片的國際化話語提供了一個切入口。共情源于心理學概念,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傳播學者的關注。有心理學者把共情認為是指理解和回應他人獨特情感體驗的能力,本研究傾向于把共情理解為包含情感共情、認知共情的復雜心理過程。在媒介化語境下,受眾共情的產生過程,受到大眾媒體的建構以及媒介邏輯的影響。媒介化共情是數字時代共情傳播媒介化特征的產物,它主要通過數字媒介手段生成及互動。
情感是全球共通的話語,基于情感連接的共情傳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文化差異和沖突,使得科學紀錄片傳遞的情感更易被接受。自然類紀錄片將生命擬人化,以人類共通的情感營造感同身受的氛圍;環保生態題材的科學紀錄片,以多維度關注生態系統,來切入對全球生態環境現狀的共情。自然景觀的神奇壯麗和自然災害帶來地球家園的傷痕,能夠喚起公眾潛在的情緒感受和激發本真的情緒力量,構建出情感價值的共同體。從激發積極的情感連接,到“和而不同”后的相互交融,共情傳播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海外受眾的接收障礙,在情感敘事的推進中融入對國家形象的理解,使得受眾接受度更高。
現有的科學紀錄片高度重視共情傳播策略的運用,通過將科學對象生命化和故事化來激發公眾共情和打破文化壁壘以及傳遞情感共情;在互動意義層面構建親密關系,喚起認知共情;在構圖意義上通過整體布局增強對公眾的吸引力和共情力。例如,科學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聚焦中國植物的生命旅程,情感化表達出植物與人類同頻的生命進程,聯結不同國家公眾的情感共通點,運用影像話語引發強烈共情,由此,自然科學領域和諧共處、綠色中國的國家形象得以彰顯。
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中國的科學水平和實力正顯著提升,但國家形象的科學版圖一直在全球語境中處于片面并帶有偏見的被動處境,科學紀錄片的國際影響力也相對欠缺。對此,我們應加強區域國別傳播的選題觸角與新技術的有機融入,構建出能引發公眾共情傳播的科學傳播內容,注重科學家群體形象的提升,提升全媒體傳播效能。
2.科學影像話語體系的逐層建構。技術變革和社會環境的轉變將公眾帶入了潛在的“風險社會”。涉及科學探討的話題,爭議性和敏感性的風險性增加。科學爭議的不確定性大幅增加,影響了科學傳播的良性互動與發展,最終關系到國家形象的形塑與表達。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要素。增強國際話語權,意味著要掌握國家形象塑造的主動權。科學紀錄片作為科學知識與公眾之間對話的橋梁和媒介,如何面對全球信息傳播帶來的話語權爭奪,是亟須思考的問題。
在備受爭議的科學事件面前,科學紀錄片應遵循基本的科學事實,對所有科學聲明和數據進行徹底的事實核查,確保來源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多角度展現不同觀點及論證過程,幫助公眾理解爭議的復雜性與多維度。公眾通過科學紀錄片獲取認知判斷并將其作為自我認知的輔助性知識。科學紀錄片傳遞的事實與真相,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的自我意識,進而影響公眾對國家形象的認知。科學紀錄片背后的媒體工作者,在自媒體泛濫的信息時代,更應與真相對話,將流言轉譯,把握對真相探究的高度敏銳,用真相回應流言和爭議。
在全球化進程中,一個國家需要主動應對科學爭議中的信息戰、輿論戰,主導話語發聲,并逐步建立全球科學倫理的價值認同。基于當下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科學紀錄片應將科技創新力量注入話語體系建設中,還原客觀真實的科學形象,引導科學價值觀的重塑,提升國家形象的價值導向。同時,科學紀錄片也需由大而全的宣教視點轉化為多視點講述,提升話語的豐富性,在自然與形式科學領域多點布局,逐步建立系統性的科學紀錄片傳播矩陣。例如,《北斗》《超級工程》《創新中國》等作品,聚焦尖端前沿科技領域,用鮮活有力的影像話語牢牢把握話語主動權。
此外,擴大國家形象自下而上的常態化話語實踐,亦是話語體系建設的另一個試驗場。從實踐層面來講,形象傳播的深入點在于近距離、零距離接觸。距離感的消解,將場所空間、地理位置界限模糊化。科學紀錄片的媒體創作者可通過實地考察和組織相關活動進行實地感受以及用UGC的方式進行傳播。
科學話語體系的逐層確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科學紀錄片應依托科學傳播,建構國家與全球科學界的溝通對話,用科學紀錄片作品將中國科學形象與科學精神進行形象傳播,傳遞出真切的科學情感、真實的科學形象、真正的科學精神。亞里士多德指出,“所有城邦都是某種共同體,所有共同體都是為了某種共同的善而建立的”。不同國家之間的科學對話,不是二元對立的存在,而是在科學共同體的感召下逐步實現“共在性”。
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中國方案,應包含國家形象的考量指標。為此,我們需要尊重科學和事實依據,突出科學傳播的全球視野,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多方協同多元治理和借助人工智能,推動全球公共科學事業議程設置,搭建政策、媒介、知識傳播者、民間傳播者的知識生產平臺;積極參與平等互動對話和尋求對接點,利用數字文化激發全球視野的“相通”,逐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增強國際影響力。
四、結語
在科技變革和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下,科學紀錄片對形塑科學發展的國家形象和提升國際輿論引導力具有重要的推動價值。具體而言,國家形象的塑造可基于科學紀錄片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傳播屬性,兼顧專家話語與民間話語,強化科學傳播話語的情感化表達,尋求內容共振點和情感共情點,統籌協調內部話語生產與國際化話語的延展。
(作者王鑫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博士研究生;張雅欣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20年度項目“科學傳播與國家媒體形象創新塑造研究”(項目編號:20BXW0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朋進.媒介形象: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的關鍵環節——一種跨學科的綜合視角[J].國際新聞界,2009(11).
[2][法]羅蘭·巴爾特.明室:攝影札記[M].趙克非,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4]周翔,付迎紅.中國影像故事的“敘事—共情—跨文化”互動機制模型——基于對“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06).
[5]段鵬,張倩.后疫情時代我國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的價值維度與路徑重構[J].新聞界,2021(03).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