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講活黨的理論創新故事,如何讓理論傳播告別“高冷”、深入人心,走出一條理論宣傳的新路徑,是當下主流媒體亟待破解的課題。長城新媒體集團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身邊的奇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思享會》。該系列報道聚焦身邊奇跡、創新理論宣傳、聚力融合傳播,通過解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成功密碼,讓更多人信服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根本所在、命脈所在的深刻邏輯,這種生動鮮明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的探索很有借鑒價值。
關鍵詞:融合傳播 黨的創新理論 內容建設 理論宣傳
河北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回顧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燕趙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涌現出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踐行新發展理念,創造出諸多新的奇跡。曾經的“貧中之貧”阜平縣已“黃土生金”、英雄城市唐山涅槃重生、“未來之城”雄安新區日新月異、塞罕壩茫茫荒原變身百萬畝林海、中鐵山橋集團參建的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張家口冬奧場館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為發揮身邊典型的榜樣力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長城新媒體集團精心策劃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身邊的奇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思享會》,將其打造成影響深遠的新聞品牌,是探索理論傳播新路徑的一次有益嘗試。
一、用身邊奇跡講故事,探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在黨的創新理論傳播中,無論是圖片、文字、音視頻,還是海報、H5、動漫等,所有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融媒體傳播一定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既要有“高大上”的站位與主題,也要有“接地氣”的風格和形式。《“身邊的奇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思享會》創作前期,采編團隊提前實地走訪各地,廣泛收集整理了大量一手資料,最終確定該系列報道聚焦冬奧會籌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等發生在河北的“中國奇跡”,以小切口透視大主題,邀請學者專家、親歷者、普通百姓,在現場講故事、話感悟,探析奇跡背后的原因,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講述黨帶領人民為美好生活不懈奮斗的“史”,闡釋黨治國理政的“道”。
用黨的創新理論解讀中國實踐、闡釋中國道路,這些都對理論宣傳的思想內核和知識含量提出了極高要求。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踏著冰雪,來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的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走訪慰問,并在阜平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阜平經過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拔窮根、興產業、美環境、強精神,脫貧攻堅成果豐碩,2012年到2021年阜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將近兩番。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今天的阜平縣究竟是怎樣的一幅景象?鄉親們是如何讓眼前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中國脫貧奇跡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政治密碼?思享會首期作品《喜看黃土變成金》,邀請到了中央黨校專家和阜平縣的村干部、普通農民、返鄉創業代表一起暢談體會、深度對話,于青山綠水間述說幸福蝶變,在思想碰撞中解碼身邊奇跡。錄制現場,阜平縣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顧錦成手捧村民種植的香菇,聲情并茂地講述村兩委班子如何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奮進故事;阜平縣顧家臺村村民顧成虎抱著當年習近平總書記送給他的棉大衣,用滿懷深情而又非常質樸的語言,分享自己的脫貧經歷和如今的幸福生活;阜平縣平石頭村村民顧士翔以一首重新填詞的阜平山歌,用鄉音為大家唱出了這里喜人的變化。
這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百姓故事和深入淺出的理論分析,使整個作品的講述如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做到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明理悟道,在思辨中感悟信仰之美、理論之美,有效提升了理論宣傳的引領力、吸引力、滲透力、影響力,切實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二、不斷創新方式手段,讓理論宣傳接地氣有溫度
黨的十九大明確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需要在加大理論宣傳力度的同時,研究用什么方式能讓理論宣傳更吸引人,進而讓思想理論更深入人心。我們需要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群眾所理解、所接受。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方式和手段,在廣泛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不斷增強感召力和親和力。此外,對理論的認識,大多數受眾都存在著“高大上”的主觀感受,從而形成令人望而卻步的效應,影響理論傳播的效果。想要打破這樣的“高冷”,則需要通過創新手段讓其更接地氣、更有溫度,在準確把握理論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表達方式,讓事實說話,用精彩的故事打動人,用場景化、沉浸式的視聽體驗感染人,讓理論傳播真正做到家喻戶曉、入腦入心。
《“身邊的奇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思享會》系列報道的創作團隊,突破傳統室內講堂形式,創新設計了紅色“學習大篷車”,輾轉保定阜平、唐山、雄安新區、承德塞罕壩、秦皇島、張家口崇禮等地,挖掘典型故事,拍攝精彩視頻,探尋奇跡根源,并將理論宣講的課堂搬到田野、車間、廣場、旅游景區,帶到群眾身邊。錄制時場地開放、場景透明,當地居民、過往行人以及外來游客紛紛駐足,錄制現場既是學習課堂,也成為燕趙大地的紅色景觀。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稱贊塞罕壩機械林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在“兩山論”提出16周年之際,《美麗高嶺 “綠”動奇跡》一期的主創團隊將“理論大講堂”搬到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七星湖濕地公園,在藍天白云下,身處百萬畝林海間,河北省委黨校首席專家孟慶云與塞罕壩三代務林人,共同回顧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故事,探究塞罕壩荒漠變林海的奇跡根源。而在《超級工程 河北力量》這一期采訪中,采編團隊來到承建港珠澳大橋最大標段鋼箱梁制造的秦皇島中鐵山橋集團,在現代化、高科技的生產車間內,與“大國工匠”們共同重溫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的感人故事。
同時,這組融媒報道還非常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每期均邀請中央黨校、河北省委黨校、河北省社科院等的專家進行現場點評剖析,提高報道的專業度和權威性。例如,《喜看黃土變成金》一期邀請到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曹立教授,結合阜平縣產業發展、群眾生活、青年返鄉等變化,從黨的人民情懷、制度優勢等方面對脫貧攻堅這一奇跡產生的根源做了針對性解讀,總結出“脫貧攻堅偉大奇跡的發生,得益于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離不開一系列扶貧政策的支持和廣大扶貧干部的艱辛付出,更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自強奮斗”這一精神內涵,點評精到、發人深省、引人沉思。臺上嘉賓交流,帶動臺下觀眾思考,從駱駝灣村的游客、唐山師范學院的師生,再到雄安新區一線建設者、塞罕壩三代務林人、冬奧場館建設者和志愿者,等等,就是在這一次次的互動問答中,“思”與“享”的外延得到擴展,讓理論宣講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三、聚力融合傳播,有效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如今,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帶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從而不斷催生出新的傳播形態,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傳播形式以及受眾的接收方式和消費心理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何使新媒體作品被更多受眾接受并喜愛,產生更佳的傳播效果,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緊要問題。其中,互聯網思維是必不可少的法寶,了解和依靠年輕力量也尤為關鍵。針對碎片化閱讀、移動化體驗等傳播趨勢,《“身邊的奇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思享會》每期都分別推出2分鐘預告片、5分鐘精華版和20分鐘以內的完整版,內容集中、節奏緊湊、繁簡結合,持續增強吸引力和關注度。除常規橫屏產品外,還特別制作推出適應手機端瀏覽傳播的豎版視頻,受到網友青睞。這一系列動作,核心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擴大傳播聲量,讓作品抵達更多受眾,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要實現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最大化效應,就要回歸受眾本位,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滿足受眾多元需求。在“7·28”唐山大地震45周年之際,思享會系列報道特別推出《鳳凰之城 振翅高飛》,并制作創意推廣海報,以二維碼嵌入形式在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這場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采制的訪談,回顧了唐山震后45年原地重建、恢復生產、城市崛起的歷程,在深度對話中探究這座英雄之城涅槃重生背后的力量,引發網民的情感共鳴。
此外,長城新媒體集團全面打通網、端、微、屏等多種載體,發揮整體合力,形成傳播聲勢。“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以專題形式在首頁顯著位置對這組報道進行集納轉載。人民網、新華網、東方網、澎湃新聞以及騰訊、網易、新浪、搜狐等中央、地方主流新聞網站和商業門戶網站也進行了轉發。截至2025年3月,這組報道總瀏覽量已突破1億人次。該系列報道還被評為中宣部“優秀理論宣講微視頻”、河北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原創網絡視聽節目優秀作品,并獲中宣部《新聞閱評》肯定表揚。其中一期報道《美麗高嶺 “綠”動奇跡》榮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四、結語
長城新媒體集團《“身邊的奇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思享會》系列報道,以“身邊奇跡”為切口,探索了理論宣傳從“高冷說教”向“共情共鳴”轉化的創新路徑。該案例通過“微觀敘事+宏觀闡釋”的雙向聯動,將黨的創新理論與百姓生活場景深度融合,用可知可感可觸的現實成就解碼“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理論命題。作品以全媒體手段構建“故事化表達、場景化互動、融合化傳播”的立體敘事模式,既增強了理論傳播的感染力與說服力,也為主流媒體突破流量桎梏提供了實踐范本。這一創新實踐表明,唯有立足群眾視角、善用時代語態、激活情感認同,才能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成為人民群眾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的源泉,在新時代凝聚更廣泛的價值共識。
(作者劉瑾妍系長城新媒體集團冀云平臺運營中心副主任;李遙系長城新媒體集團河北經濟日報總編輯)
參考文獻
[1]常凌翀.融媒視野下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傳播路徑——以中央媒體對湖州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9(03).
[2]崔艷.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的融媒體傳播[N].學習時報,2022-06-27.
[3]李瑩.讓黨的理論宣傳出彩出新——“黨校公開課”是如何煉成的[N].學習時報,2020-09-07.
[4]李颯.展現“思想的力量”:以融合創新思維提升電視理論節目的傳播力[J].傳媒觀察,2024(S01).
[5]任仲平.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N].人民日報,2024-02-06.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