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小小說學會副會長,洛陽市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主任。著有小小說集《永遠的朋友》《朋友你在哪里》《只要朋友快樂著》《老街故事》等16部。獲冰心兒童圖書獎、第八屆《小說選刊》年度大獎、河南省文學期刊獎、全國小小說優秀作品獎、小小說金麻雀獎等。
我二十多歲開始業余文學創作,屈指算來,我從事業余文學創作也四十多年了。我越來越固執地認為,文學創作尤其是小小說創作就是寫人。小說創作,不管是長篇、中短篇,還是微型小說(小小說),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寫好人物。如果小說里沒有人物,語言結構、表現手法再好,那也成不了好小說。
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都是與人物相關聯的。我們去一個城市,這個城市與我們腦電波相碰撞的,往往是人物。說到湖南想到的是毛澤東,說起西安想到的是路遙、陳忠實、賈平凹,說起撫順想到的是雷鋒。我們唱歌也是這樣,唱《我的祖國》想起郭蘭英,唱《黃河大合唱》會想起冼星海。因為有了人物,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聯想,有了認同感,有了親切感。閱讀文學作品更是這樣,說起《三國演義》,我們想到是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說起《水滸傳》,我們想到的是宋江、武松、魯智深、林沖。人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揮之不去,驅之不散。小時候看《林海雪原》,它講述的是一個剿匪小分隊的故事。說起《林海雪原》,記住的是楊子榮和座山雕,卻忽略了主要人物少劍波;看京劇《沙家浜》,想到的是阿慶嫂、胡傳魁和刁德一,反而忽略了主角郭建光。《林海雪原》中楊子榮與座山雕的詭異周旋,《沙家浜》里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彼此的斗智斗勇,把人物刻畫得太精彩太出色了。我們記住了楊子榮、阿慶嫂、座山雕、刁德一。戲劇和小說一樣,鮮明的人物是最容易讓人記住的。
我高中畢業上山下鄉,參軍入伍,退役后進入一家國有銀行工作直至退休。我在最初寫小說的時候,往往注重的是故事。觸動我提筆的前提是因為有了一個有意思的事件,而不是一個有個性的人物。寫一篇小說沒有人物,或者人物是次要的和被忽略的,那這篇作品就沒有了根底,這里的人物是張三也好,換成李四也可以,換成王二麻子也無關緊要。因為這里的人物只是一個載體,人物載著這篇故事,從頭走到尾,作品只是求一樂得一趣。這樣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這樣的小小說作品寫多了,往往引導讀者的閱讀經驗和感受,以至于讀者認為小小說就是諷刺挖苦找樂趣。
不少同事朋友知道我寫小說,經常對我說:“有個事可搗蛋?。ㄓ幸馑迹?,你可以寫成小小說?!蹦憧醋x者把有意思的事情歸類于小小說,認為小小說只能表現這種淺顯的趣味。原因就是大量的小小說還停留在趣味上的表層面,這些作品當中只是說了有意思的事情,而沒有說出一個有意思的人,作品就少了意味。一篇小小說里面的人成了附屬物,那么作品就缺少了人性光芒。這樣的小說就如過眼煙云,隨風飄散。這樣的作品寫出100篇、1000篇,也不會在讀者中產生反響。
作品中沒有人物是個很糟糕的事情。現在的文學創作有一種時髦的說法,去故事化去人物化,只靠語言只靠情緒就能完成。文無定義,作者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手法去寫作,但是無論怎樣變化,小說人物、故事、環境三大基本要素是不會變的,如果沒有了人物沒有了故事,那還叫小說嗎?
文學是一棵大樹,小說的要素就是大樹的軀干?;ɡ锖诘谋憩F手法就是樹葉和開的花,有它的時候就好看些,但樹葉和花總會凋零。追求文學創新,尤其是小說創新,不能舍本求末。吃烤鴨總要配些卷餅、面醬、蔥段。去掉這些配料,烤鴨還是烤鴨,如果去掉了烤鴨,那還吃什么勁?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小說作品不在多,有人物則靈。一篇好的小說,里面都是有人物在支撐的。想一下,在我們所熟悉小說里,是不是都有一個人物在你腦海里浮現?比如魯迅的《孔乙己》、汪曾祺的《陳小手》、賈大山的《蓮池老人》、孫方友的《女匪》,等等。人物形象在小說里尤其重要,人物是小說的靈魂和軀干,塑造好人物才是小小說創作的立足之本。
當然,并不是說小小說都是有人物才好,淡化人物就不好。小小說的表現形式是多元化的,有許多優秀的小小說也是不以人物為重點的。比如大家熟悉的《老曹,你好》《警察贊美詩》《麥琪的禮物》等,這些名篇主要是靠故事情節來吸引人的。日本作家新星一的大部分小說都是情節設計,絕大部分的設計其實都是我們說的歐·亨利式的結尾。好的故事情節也可以是一篇優秀的小小說,但這樣的以故事為主的經典名篇畢竟是極少數作者極少數作品才能夠達到。而絕大多數優秀作品中都是有人物的站立,人物成為支撐一篇小說的靈魂。
小小說是立意的藝術,微型小說是結尾的藝術,小小說是留白的藝術,小小說是語言的藝術,種種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就我自己的創作經驗而言,小小說是塑造人物的藝術。在小小說這一方精巧的文學天地中,塑造人物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物是小小說的靈魂所在,一個生動、鮮明、獨特的人物形象,能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使他們沉浸于故事之中。通過精心塑造的人物,讀者能感受到人性的復雜與多樣,仿佛在書中遇見了真實的靈魂,與之同喜同悲。成功塑造的人物推動著情節的發展。他們的性格、動機和目標決定了他們在面對各種情境時的選擇和行動,從而引出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節。人物的欲望和沖突是故事的引擎,驅動著情節不斷向前,讓小小說充滿張力和懸念。
出色的人物塑造能深刻地傳達主題。小小說雖篇幅短小,卻要在有限的文字中蘊含深刻的思想。而人物的經歷、命運以及他們所做出的抉擇,都在無聲地詮釋著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使讀者在領略故事的同時,也能對生活、對人性產生思考。
小小說如何塑造人物?一篇小小說,因篇幅所限,我們所說的塑造人物是有局限性的。??吹揭恍┰u論文章,說某篇小小說人物豐滿。怎么可能。千把字的作品里怎么可能把人物寫豐滿。人物形象豐滿,是要全方位反映的,人物的個性品德、為人處事以及社會家庭、宗族信仰等等,這是要花費很多筆墨也不見得能完成好的事情,靠千把字小小說的篇幅是容納不下的。小小說是容不得那么多的筆墨去全方位塑造這個人的,作者只能去努力寫好這個人物的個性,根據這個人物的個性來設計情節,豐富作品。所以,小小說里的人物不是豐滿的,小小說里的人物只能是個性特征明顯。也就是抓住人物的一個特征追根究底,不顧其他。抓住作品中的人物與他人不一樣的特性把文章做足,把他的個性特征展開說鋪開寫。通過人物個性去挖掘外表包裹著的或堅硬或柔弱的內核,人物就能在特有的環境下站立起來,給讀者帶來認同感。
我創作的小小說《老街剃家》并無激烈的戲劇沖突,也沒有明顯的“包袱”,而是平靜淡然地講述了一個手藝人老陸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老陸溫暖和善,在經營多年的理發鋪的前途和做人的良心之間,他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選擇。人物的力量讓小說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粗糲的塵世中一個柔軟的靈魂,意味深長。這篇作品獲得第八屆《小說選刊》微小說年度大獎。
作家老舍先生在《我怎樣寫小說》中說:“小小說是小說,不是隨感或報道。它短小,可是還有人物,這可就不簡單了。寫這種小說,作者需要極其深入地了解問題與人物,并能夠極其概括地敘述事實,用三言兩語便刻畫出人物。”這是很高的本領,作者學會這個本領,將終生享受不盡。寫一篇小說,假如寫者不善描寫風景,就大可以不寫風景,不長于寫對話,就大可以少寫對話,可是人物是不可缺少的,沒有人便沒有事,也就沒有了小說,創造人物是小說家的第一項任務。
出色的小小說作家,他的作品里一定有很多的人物,提起這個作家,你就會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作品中的人物。小小說作者,一生可能會創作上千篇作品,出版幾十部小說集,如果一輩子洋洋灑灑寫了一堆東西,卻沒能有一篇作品的人物在讀者的記憶里留存,那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評論家劉海濤教授在《寫出人物的時代精神和人性內蘊》一文中說:“劉建超對中國微型小說文體發展的最大的貢獻,是他塑造了一群有著較強的典型意義而又栩栩如生地‘活’在微型小說人物長廊里的‘老街人物’。換句話說,歷數能夠進入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微型小說人物群像,劉建超是奉獻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p>
我在力行小小說的人物塑造。回目自己的創作旅程,有許多各個時期栩栩如生的作品人物還在與我結伴而行,那種感覺真的是愜意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