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字與思想裝進時代最輕便的容器。
不知從何時起,“文庫本”的風從日本刮到了中國。這種被讀者稱為“文庫本”或“口袋本”的小開本圖書,如今正在中國出版市場掀起一股輕閱讀浪潮。
近兩年,以文庫本為代表的小開本圖書在社交平臺備受關注,輕讀文庫、野spring、湖南文藝出版社等出版機構和出版品牌推出的小開本圖書也常常出現在讀者的“種草筆記”中。這些筆記不僅展示了小開本圖書的高顏值,還分享了它們在通勤、旅行等場景中的實用性。在國外流行多年的小開本圖書在國內圖書市場表現如何?堅持做小開本圖書的編輯們在實踐中有哪些心得體會?小開本圖書的目標讀者又在哪里?
在碎片化時代打撈閱讀
2024年1月,出版品牌“輕讀文庫”在北京發布。輕讀文庫的商務拓展運營噸噸介紹,輕讀文庫本質上是面向新世代年輕群體打造的文化潮牌,在結合年輕群體的消費趨勢考量品牌屬性時,“輕量化”成為輕讀文庫的首選。這里的“輕量化”包括內容輕量化與產品形態輕量化,做小開本圖書自然成為輕讀文庫的品牌選擇。
在噸噸看來,小開本圖書不僅能滿足讀者在不同場景閱讀的需求,也填補了傳統出版和電子書的空缺。噸噸說:“輕讀文庫推出的小開本圖書,其開本尺寸、圖書重量介于手機與一般圖書之間,這樣既滿足了讀者對實體書觸感的需求,又能避免電子閱讀的視覺負擔,是‘紙質閱讀輕量化’的最優解。”
當年輕讀者對大部頭作品的厚重感與高定價“敬而遠之”時,出版品牌野spring秉持“讓經典回歸日常”的理念也做了小開本圖書。野spring主編Midori認為,小開本圖書具有輕便、親民價格等優勢,用做小開本圖書的思路出版經典作品,“既能保留經典文本的權威性,又能通過設計賦予經典文本現代美感”。
2024年,野spring推出《魯迅創作全集裸脊鎖線口袋本》,這套書以許廣平和“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合力編定的傳世母本(1938年)為底書稿,最大限度地與1938年版保持一致。整套書采用小開本尺寸規格,單本圖書的高度和手機差不多,讀者能輕松放進口袋,攜帶著隨時隨地閱讀。
同樣強調“輕量化”與“日常”的湖南文藝出版社“日和”書系自2021年9月上架第一本小開本圖書《老何所依》開始,便開啟了一場“巴掌大的小書的冒險”。書系負責人夏必玄說:“‘讓閱讀成為日常’是‘日和’書系的slogan,我們希望表達的是,閱讀不是也沒有必要成為標榜個人或區分彼此的工具,它可以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平平無奇的行為,秉持這樣的理念,或許能讓閱讀變得日常、可持續。”
“日和”書系聚焦于日本文學,因此在日本盛行的文庫本裝幀方式便自然地進入了這個書系的裝幀方案之中。在夏必玄看來,“日和”書系并非先決定做小開本圖書后的產品,相反,“我們是先確定了內容與產品線,再適配了小開本的裝幀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開本裝幀成了“日和”書系的特色,賦予了書系更豐富的層次。
從尺寸到內容的探索
日本書籍尺寸通常用“判(判型)”來指紙張的尺寸規格,適用于口袋書和平裝書的尺寸稱為“文庫判”,是148mm×105mm大小的規格。“日和”書系一開始嚴格按照文庫判的規格做書,但后來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由于148mm×105mm大小并非國內圖書的主流尺寸,國內一些印廠的設備與技術難以滿足印制要求,在印量偏少的情況下,出版社印制小開本圖書的成本就較高了。“綜合考慮了市場反饋、印制技術及成本等情況后,我們的小開本圖書經歷了一次尺寸調整,由148mm×105mm的大小改成了如今165mm×115mm的大小。”夏必玄說。
同樣講究尺寸的輕讀文庫,其已經推出的44種圖書均采用日本“新書判”(173mm×106mm)的尺寸。此外,輕讀文庫在用紙上選擇70克順紋道林紙,確保每本書的平均重量不超過250克。這些考量都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了小開本圖書輕量化、價格低等優勢。據噸噸介紹,輕讀文庫在尺寸規格、用紙等方面的選擇來源于品牌前期的調研與實地探訪,“光尺寸規格我們就經過了半年多時間的測試與調整,在尺寸、用紙等細節上充分研判后,才有了讀者讀著輕讀文庫的書感到輕松、愉悅的體驗”。
除了重量輕、尺寸小等形式上的輕量以外,小開本圖書在內容上也在盡量做到“小、輕、美”。在噸噸看來,小開本圖書市場競爭的關鍵在于“輕量體驗”與“深度價值”平衡,輕讀文庫推出的小開本圖書在內容上主要走輕科普的路線,用較小的篇幅談清楚一個具體的問題;或者用親切靈動的語言介紹趣味知識,努力通過場景適配、內容重構與設計賦能增強小開本圖書的競爭優勢。野spring則既對魯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名家的經典作品進行了系統性開發,又對公版資源進行了差異化挖掘。為了讓讀者不再畏懼經典文本,野spring在小開本圖書中加入注釋、導讀、年表、圖片等元素,全方位幫助讀者掃清閱讀障礙,真正賦予小開本圖書“小、輕、美”的特點。
當然,小開本帶來的限制也很明顯。夏必玄介紹,“日和”書系做小開本圖書,由于需要考慮版面美觀、便于讀者閱讀等因素,同樣字數的圖書相較于32開圖書,小開本圖書的頁數會增加1.2~1.5倍。這意味著,一本原本200頁的書在小開本形式下可能會增加到300頁左右,厚度和重量的增加不僅影響了便攜性,還可能導致讀者在翻閱時感到不便。因此,為了避開限制,策劃小開本圖書時會將圖書的字數視為考量標準之一。編輯們通常會選擇篇幅適中、內容精練的作品,或者對長篇作品進行分冊出版,以確保小開本圖書在保持輕便的同時,也能提供流暢的閱讀體驗。
小開本圖書的突圍
曉思熱衷于購買和閱讀小開本圖書,她分析認為,讀者選擇小開本圖書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小開本圖書尺寸規格較小,輕巧便攜,適合碎片化閱讀;第二是小開本圖書定價更低,對價格敏感的讀者更愿意購買小開本圖書;第三則是出版機構在做小開本圖書時,會充分考慮圖書的用紙與裝幀設計,小開本圖書在美感與閱讀體驗上能收獲一批“忠粉”。
曉思的觀點在夏必玄的采訪中得到了印證,但站在出版方的角度來看,夏必玄坦言,做小開本圖書也面臨著價格、渠道等多重挑戰。
在價格方面,由于小開本圖書的定價不能過高,倘若將引進圖書做成小開本,在刨去版權、裝幀設計、印制等成本之后,出版方的利潤空間就很小了。此外,部分讀者買書時依舊持有一種“買書就是買紙”的心理,同樣定價35元的書,這些讀者更愿意買厚一些的書,這才顯得“物有所值”。
同樣是由于小開本圖書定價普遍偏低、利潤空間小,所以小開本圖書在進入實體書店等渠道時似乎并不順利。記者在線上詢問了20家實體書店負責人,其中有16家實體書店負責人表示他們在選品時考慮到利潤因素,并不會優先或主動選擇小開本圖書。有3位負責人提到,他們在不給小開本圖書開設陳列專區的情況下,由于開本不一,將小開本圖書同其他圖書一并擺上書架后會影響書架陳列觀感。
這是否就意味著小開本具有進入渠道的天生的劣勢呢?其實不然。輕讀文庫在努力讓其推出的小開本圖書走進書店、市集、展覽等一切能讓讀者看得見、摸得著的線下空間,一年左右的時間,輕讀文庫已經帶著小開本圖書走進了500家線下書店,用“線上線下同價”的策略與過硬的內容為小開本圖書贏得了理想的人氣。五年后的今天,Midori觀察到,文庫專區也逐漸出現在了線下書店,“小開本”等詞語也成了線上渠道的檢索關鍵詞,“經過這么多年的實踐,讀者也在慢慢認可小開本這種圖書形式,這是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