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世界里,對賭協議如同一把雙刃劍,既能夠為企業帶來資金的活水,也會成為懸在企業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對賭陷阱?司法判決下的股權回購與業績補償》一書中,作者古黛以犀利的視角和深刻的分析,為讀者揭開了對賭協議背后的法律風險與司法實踐的復雜性。作者通過對案例的梳理,展示了對賭協議在不同司法判決下的命運,以及這些判決對企業運營和資本運作的深遠影響。從簽署投資協議到履行、后續融資、上市申報,再到觸發補償或回購條款,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成為對賭協議的“陷阱”。這本書不僅為法律和投資專業人士提供了實踐參考,也為普通企業家和創始人方敲響了警鐘,提醒他們在簽署此類協議時須謹慎。
在書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對賭協議的各個階段,包括簽署投資協議階段、履行投資協議階段、后續融資階段、申報上市或掛牌階段、觸發補償或回購條款階段、行使權利溝通階段、回購協議簽署階段、訴訟或仲裁階段等對賭協議會影響對賭雙方的場景。作者尤其聚焦于“股權回購”和“業績補償”這兩個核心條款,通過案例揭示了這些條款在保護協議雙方權益中的關鍵作用。
作者將對賭協議分為多個階段進行討論,每個階段都涉及特定的法律問題,例如在簽署投資協議階段,探討了目標公司是否可以作為對賭義務人,以及在何種情況下目標公司可以被請求回購股權或支付業績補償款。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投資者能否有效追索其權益。書中詳細分析了相關法律條款,并結合真實案例,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合同中明確各方責任。
在履行投資協議階段,作者分析了當投資方未足額增資時,原股東是否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辯權。這一討論不僅涉及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則,還涉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在后續融資階段,書中介紹了在多輪融資中,各方如何處理合同管轄問題,以及前輪投資方與對賭義務人之間的私下協議是否會影響后輪投資方的權益。這些內容為實際操作中的法律風險管理提供了指導。
通過十余個案例的梳理和總結,作者指出目前司法實踐對于對賭協議中的“同業競爭”條款認定標準仍不統一。在部分案件中,法院主要將經營范圍是否相同作為構成“同業競爭”的直接認定標準。其他案件中,法院則對投資方及創始人方是否實際從事競爭性業務進行綜合判斷。此類總結梳理對于投資人、創始人、法律從業者等均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此外,本書特別關注了三資企業、國資背景企業及合伙企業等特殊主體在對賭協議中的法律地位和責任。例如針對國資背景企業,書中討論了股權回購條款是否需要經過審批,這一問題對于涉及國有資產的投資者尤為重要。作者詳細分析了相關法規,并結合案例說明未按規定審批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政策環境對股權投資決策的影響。
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案例分析極具實用性。作者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法律術語,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將復雜的法律問題闡述清楚,使得非法律專業的讀者也能夠輕松理解。同時,書中的案例分析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每個案例的法律邏輯和判決依據,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導和策略建議。書中整理的上百個代表性司法判例,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對賭協議法律風險的窗口,也為法律實務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通過閱讀《對賭陷阱?》,讀者將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到對賭協議背后的復雜性,從而在實際操作中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因此,這本書無疑是當今商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其內容將長久回響于讀者的商業實踐中。■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教務主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