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花瓷作為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的一種重要流派,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而且展現了中華民族卓越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追求。本文主要論述在青花紋飾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外銷瓷在制作技法、主題選擇、圖案以及紋飾設計等方面的演變與影響。
關鍵詞陶瓷;青花瓷;外銷瓷;紋飾
在古代,陶瓷、絲綢、茶葉是絲綢之路的三大主力商品,其中陶瓷的外銷史貫穿唐、宋、元、明、清五朝之久。隨著貿易的往來,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外銷瓷既要有中國匠人的技藝,還要有外國獨特的元素,帶著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獨特印記。青花瓷作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重要橋梁,承載了兩個文明之間的交流,其紋樣也在隨著時間逐漸產生了不同的變化。
1中國的青花紋飾演變
青花紋飾是一種獨特的裝飾,以氧化鈷作為原料,最初在唐代的長沙窯和四川邛崍窯被人們發現并使用,其在各個朝代的使用情況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審美需求和時代風尚。
在被理學思想把控下的宋代,人們崇尚自然美,崇尚與自然直接地對話,希望能通過“天人合一”的行為來探索宇宙的終極。在這種思想的加持下,宋代的審美都傾向于自然之美,風格典雅、簡約,沒有過多的人工雕琢,青花紋飾作為一種繪畫的裝飾受到了人們的冷落。
隨著蒙古國吞并中原和元朝的建立,先前的審美風尚被打破,改變了中國的陶瓷格局,藍天白云、草見牛羊,青花紋飾作為一種能勾起統治者思鄉之情的裝飾而受到重視,在元代重新煥發出光彩。元代的青花大罐外形飽滿、寬大,體現著粗獷、豪放又奢華的游牧民族的氛圍,元代的青花瓷多繪以八寶、卷草紋等,裝飾復雜卻又統一,體現了統治者對于白色的喜愛以及當時的宗教信仰,不同于宋代自然、簡約的裝飾風格,繁復的裝飾令人聯想到草原上開滿的花朵。
明清時期,青花紋飾作為一種常見的陶瓷裝飾被人們應用,整體的風格較為古樸、敦厚。清代的陶瓷裝飾采用了釉上彩裝飾的技法,如新彩、粉彩等,但青花紋飾依然得到了長遠的發展。清代是古代封建統治的高峰,同時貴族階層對美的追求也向著華麗、繁復發展,那個時期的陶瓷裝飾在技法上提升巨大,整體風格偏向秀雅、繁雜,清代的青花瓷無論是裝飾還是技法都變得更加繁復,這也反映了當時統治者追求繁文縟節禮儀的特點,極力追求奢華的裝飾,體現了對權力的無限崇拜。
2青花紋飾在外銷過程中的演進與交融
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中國的陶瓷最先與伊斯蘭世界產生交集,青花瓷正好對應了伊斯蘭世界中的純潔、高尚,同時在裝飾上也盡量去吸收西亞的裝飾特點。隨著歐洲的航線逐漸開辟到中國,他們先在新加坡等南亞地區建立港口,隨后到廣州等中國沿海口岸訂購陶瓷,從葡萄牙和西班牙到海上霸主荷蘭的崛起,歐洲國家壟斷了當時的陶瓷出口,到17、18世紀陶瓷通過海運的方式輸送至世界各地,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西方的文化和禮儀與中國的外銷瓷產生了奇妙的融合。
歐洲最開始進口的是日用瓷,還有以裝飾陳設為主的禮品瓷和訂燒瓷。中國瓷器進入歐洲,其器型與圖案并不是很符合西方人的審美,因此在中國瓷器的基礎上西方人進行了改進,比如加入新的裝飾、改變原有用途、根據中國圖案布局加入西式紋樣,或者直接定做器型與圖案,即訂燒瓷。隨著外銷瓷影響力的擴大,貴族階層也很快注意到了這種精美的陶瓷,訂燒瓷逐漸成為外銷瓷的主流。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開始出現西洋人物、貴族生活、西方神話故事、宗教元素等圖案,再加上基督教在西方的影響,宗教題材的圖案繪制很多,清代稱這種瓷器為基督瓷。由于訂燒瓷的原因,發展到后期往往是買家提供圖案,瓷器上繪制的都是歐洲題材,具有歐洲風格,這種瓷器完全對應了西方禮儀文化之下的使用情景。清代陶瓷浮夸的裝飾與巴洛克風格有著相似的精神追求,歐洲貴族階層對于矯飾風格的喜愛促使外銷瓷向巴洛克風格轉變,而且不只限于青花瓷,其他的釉上彩裝飾與青花相結合也都產生了此類變化。在全球航線開通的背景下,來自中國的青花瓷走向歐洲,克拉克瓷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以日用瓷為主,以圓形、菱形、蓮瓣形開光方式形成畫面結構,開光之間多用錦紋隔開作為空白的填充,開光內多以花鳥魚蟲、山水人物、亭臺樓閣裝飾為主。在其后的發展中,西方人開始不滿足于簡單的中國風青花裝飾,一些不同的裝飾形式、技巧、材料也開始與青花瓷相融合,例如鏤空技法、花鳥紋樣、纏枝花卉紋,它們都被使用在新的陶瓷器型上,比如咖啡具的奶壺等。在文化底蘊的加持下,中國的外銷瓷本身就帶著本土特有的文化影響力,在與西方不斷地交流下,既有本土的裝飾手段與工藝,又符合西方人的喜好,外銷瓷呈現出了全新的風貌,使東西方的裝飾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和交融。
17世紀,日本的伊萬里瓷逐漸占據了大部分歐洲的陶瓷市場,在其后的時間里,景德鎮出口的瓷器開始模仿伊萬里瓷,青花色料和銅紅色料結合使用,這個時期的青花裝飾具有明顯的日式風格,裝飾內容既有西方人物也有傳統的東方題材,裝飾的方式除了開光,形式更加自由的構圖也開始出現,圖案裝飾的范圍擴大到了器物的邊緣。在17世紀末,一些外銷瓷開始使用新的器型與青花裝飾結合,比如各種金屬常常鑲嵌在陶瓷器皿中脆弱的部位,一些金屬紋飾還帶有簽名以記錄瓷器的信息,再配合素雅、華麗的青花裝飾,這些陶瓷的“保護衣”和宮廷風格的瓷器更加搭配。在材料的使用上,西方的餐桌禮儀習慣使用刀叉、燭臺等金屬器物,配合玻璃器皿、陶瓷器皿一同使用,因此在外銷瓷上人們逐漸把金屬零件與瓷器相結合,例如在杯子上安裝金屬把手、壺蓋上安裝金屬壺鈕、把杯足替換成金屬材質以符合西方餐桌上的整體氛圍與風格。此外,貴族階層使用陳設瓷作為招待客人的禮節,顯示出自身的地位與品位,彰顯貴族的地位與氣質,因此鎏金和描金的手法也開始在青花瓷上出現。
3結語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新文明的誕生避免不了與舊文明相互的交融,陶瓷在東西方的交融歷史中也是伴隨著文明的誕生而起伏的。青花瓷是中國陶瓷史上優秀的產物,它的美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發揚,同時也反映著中西方文化背后的不同闡釋。在這個過程中,青花裝飾不僅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的審美,更體現了陶瓷作為一種反映文化交融的載體是多么的珍貴。
參考文獻
[1]何也,余曉凡,何炳欽.明清外銷瓷裝飾圖案的文化符號與傳播研究[J].中國陶瓷,2024,60(9):100-104.
[2]金科,劉菲菲.清代中國廣彩瓷的外銷貿易與圖像變遷研究[J].中國美術研究,2024(1):2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