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詳細介紹了宜興均陶《漁樵耕讀貼花甕》的制作藝術與文化內涵,通過大拇指堆貼技法,工匠們在作品上塑造了生動的漁夫打漁、樵夫挑柴、農夫耕田與書生讀書四組場景,展現了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理想生活,表達了人們對寧靜、自然生活的向往。陶瓷作品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承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意義,展現了宜興陶瓷工藝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傳承的價值。
關鍵詞宜興窯;均陶;堆貼花;漁樵耕讀
宜興這座有著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優良傳統的城市擁有7 000多年的制陶史,陶瓷工匠們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創作出諸多獨具特色的陶瓷作品。2014年,宜興均陶制作技藝因其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被國務院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2019年12月由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移交至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的一批陶瓷器里,一件以“漁樵耕讀”為主題的貼花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精湛的陶瓷工藝。
1宜興均陶作品《漁樵耕讀貼花甕》的造型特征
宜興均陶作品《漁樵耕讀貼花甕》(見圖1)造型規整,通高50 cm、口徑30 cm、腹徑47 cm,束口、鼓腹、圓唇向外翻卷、平底,粗砂胎,胎體厚重,造型規整,器表施黃釉,其堆貼紋飾主要分肩部和器身兩部分,肩部以花卉紋間隔堆貼四個壽字,器身在四個被稱為“開光”的長方形邊框內分別堆貼打漁、挑柴、耕田、讀書四組人物故事畫面,展示了四種不同的生活場景,體現了陶瓷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2宜興均陶作品《漁樵耕讀貼花甕》文化與哲學的交融
“漁樵耕讀”是中國農耕時代四種主要職業漁夫、樵夫、農夫和書生的合稱,也象征官宦退隱之后的生活,該主題在明清時期的書畫、瓷器、建筑及家具等器物中比較常見。“漁”指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漢光武帝劉秀多次請他出仕遭婉拒,其終生以垂釣為生;“樵”指漢武帝時大臣朱買臣,出身寒門,賣薪為生,且負薪而讀,后入朝為官;“耕”指上古舜帝躬耕歷山,并教導民眾耕種的故事;“讀”是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出仕前勤奮苦讀、引錐刺股的故事。
“漁樵耕讀”以古人的視角表現了中國農耕社會勞動人民對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向往,也可以理解為文人為家、為國、為了理想而入仕,隱退之后把自己置于山水田園,做一個逍遙自在的逸士的生活象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化,“漁樵耕讀”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不再局限于生產生活方式,更是培養勤勞務實、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讀”也不只是為了讀書應舉、出仕為官,更是修身、立德,培養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3宜興均陶作品《漁樵耕讀貼花甕》的精湛技巧
宜興均陶大拇指堆貼花技藝從仰韶文化時期的裝飾手段中演變而來,早在西晉時期就有堆花裝飾的出現,產品以甕、壇、缸等大型日用陶器為主,一般用于存放食物、衣服、飲水或庭院擺設。晚清時期“漁樵耕讀”題材在宜興均陶器物上比較常見,作品既充滿田園情趣,又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宜興均陶堆花技藝突破了傳統陶器的裝飾手法,實現了功能與藝術的結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
這件宜興均陶作品《漁樵耕讀貼花甕》主要運用了大拇指堆、攤、捏、搓、摁、戳等技法。工匠將搓好的泥條捏成三角狀貼在器物表面作為邊框線條,這種手法稱為行韜;肩部平貼四個壽字紋,間隔處攤出中間薄、兩邊厚的花瓣紋,撳(按)一塊醬色泥作花蕊,用工具戳出花葉經絡;器身部分堆貼漁夫徒手捕魚、樵夫肩挑木柴、農夫田間小憩、書生樹下讀書等四組圖。縱觀四幅畫面,人物面部刻畫細致,五官堆貼凹凸有致,工匠用不同的工具戳劃出帽子、魚簍、服裝、礁石、樹木等特有的紋理質感,人物紋中眉毛、眼球、胡須、帽子、魚簍、腰帶、鞋子等采用了褐色、深褐色的不同色泥進行堆貼,可見當時的堆貼藝術手法已經融入西方繪畫寫實的特點,表現出人物和周圍環境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宜興均陶藝術、景德鎮青花瓷技藝以及唐山陶瓷等各自綻放著獨特的魅力,它們在美學表現、制作技藝、文化內涵等方面呈現出鮮明的差異,彰顯著不同地域的陶瓷文化特色。宜興均陶藝術以大拇指堆貼花為特色,工匠運用五色彩泥通過嫻熟的指法在陶坯上堆貼出立體感強、層次豐富的圖案,色彩多樣絢麗,題材多源于民間生活,洋溢著質樸、豪放的民間氣息。景德鎮陶瓷裝飾技法豐富,如手繪青花等,瓷胎細膩、繪畫精細,講究線條與構圖,色彩搭配淡雅,風格精致、高雅且具文人韻味。唐山陶瓷則以手繪和噴彩等為主要裝飾手段,注重平面繪畫效果,造型相對集中于常見器皿,整體呈現出與前兩者不同的藝術風格。相比較而言,宜興均陶藝術在裝飾技藝、色彩呈現及風格特質上都彰顯出獨特的民間藝術個性。
4宜興均陶:文化傳承的橋梁
宜興均陶藝術運用堆貼花裝飾工藝,被稱為“大拇指藝術”,其特征有三:一是以大拇指為工具、錘煉后的色泥為材料,在光滑的陶坯表面進行堆貼裝飾;二是以大件器型,如缸、壇、盆等日用器為主,坯體裝飾面積較大;三是胎質較粗但貼花精細、題材豐富,裝飾手法堪稱民間一絕,自成一派。
從器物的形式構造和裝飾手法來看,宜興均陶藝術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時代藝術特征,突破了傳統陶器的裝飾范疇,實現了功能與藝術的結合。均陶藝人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實踐以及廣大陶瓷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對促進宜興均陶藝術的研究、傳承與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5從過去到未來:宜興均陶的文化使命
宜興自古有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陶瓷工匠們憑借獨具特色的堆貼花裝飾技巧,以大拇指為筆、泥料為墨,形象地創作出“漁樵耕讀”的圖景,通過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藝形象地再現了江南地區農耕社會的生活狀態,體現了人們對恬靜、自然、美好田園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宜興均陶不僅是陶瓷作品,更是傳統文化與精湛工藝相結合的珍貴產物,對于傳承和弘揚宜興的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