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蓮花紋樣在陶瓷裝飾中的應用歷史悠久,在宋元時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蓮花紋樣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歷史樣式,從蓮花紋到蓮花組合紋再到纏枝蓮紋,形態各異、變化頗豐。
關鍵詞蓮花紋樣;纏枝蓮紋;宋元時期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陶瓷發展歷史上,蓮花紋樣繪就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蓮花作為一種植物,深受國人喜歡,而具有悠久歷史的蓮花紋樣被廣泛運用于陶瓷裝飾中。從中國陶瓷的發展歷史中可以發現,蓮花紋樣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于種種原因在不斷改變,但是其中還是存在一些共通的特性,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了經典的圖案紋樣。
1蓮花紋樣的涵義及發展
蓮花是中國傳統的花卉之一,《爾雅》中有“荷,芙渠……其實蓮”的記載,古名芙渠或芙蓉。蓮花紋樣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之一,同時也是佛教的標志之一,在佛教語言中象征著凈土、純潔,也有吉祥之意。魏晉南北朝至唐朝,蓮花紋樣常作為陶瓷的主要裝飾紋樣,有的裝飾在器物外壁,有的裝飾在器物中心,同時也有以立體蓮花為主體的器物,如《仰覆蓮花尊》《蓮花形盞托》等。從宋代開始,蓮花紋樣便以輔助紋飾開始出現,到元代、清代蓮花紋樣變得豐富,有纏枝蓮、把蓮等紋樣,而且常常與動物紋樣結合在一起,同時蓮花紋樣在石刻、陶瓷、銅鏡上都有所發現,表現形式有單線、雙線、寬瓣和雕鑿等,紋樣形態豐富。
2宋代蓮花紋樣的藝術特征
在宋代,瓷器上首次出現了纏枝蓮的圖案,其莖部纏繞,蓮花隨風擺動,花枝展現出舒展的姿態。宋代的人們擁有深厚的審美觀念,他們重視哲學、倫理和道德的和諧融合,認為對花卉和植物的關心往往反映了對人的關心,而對花卉和植物的欣賞則是對人的理想和道德的體現。北宋時期,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描述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深刻地揭示了宋代士大夫群體對蓮天生性格、形態特點以及倫理道德、人文精神和人格理想所持有的審美觀點。
宋代陶瓷的裝飾題材多種多樣,其中花卉紋飾是較為普遍的,蓮實紋、蓮瓣紋以及蓮花紋樣等在陶瓷裝飾上的應用較為常見。蓮花題材的發展逐漸削弱宗教意義,在佛教中國化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蓮花紋樣被作為純粹的裝飾性主題,如宋代的吉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磁州窯和定窯等窯口的器物,主要以蓮花紋樣裝飾為主,透過又深又寬、斜切的刀痕表現出蓮葉的形體與外貌,蓮葉充分張開后出現朵朵蓮花,再搭以淺且繁多的篦紋代表花的葉筋,讓器物上的蓮花紋樣表現得精彩活潑、充滿動勢,不但表現內容過人,而且婀娜多姿,非常有代表性。
宋代藝術風格偏向典雅、含蓄,蓮花紋樣摒棄唐代的繁復、華麗,轉向以線條勾勒為主的簡約風格,簡潔、自然,注重形態的寫實,蓮瓣多修長飽滿、層次分明,常以單層或多層排列,疏密有致。蓮花紋樣出現在不同的載體上,比如瓷器、織物、建筑裝飾等,不同載體上的蓮花紋有不同的表現方式,瓷器上的蓮花紋通過刻花、劃花、印花等技法來表現,而在織物上更注重線條的柔美。此外,蓮花的形態有不同的變化,比如全開的、半開的,蓮瓣的排列方式不同也會造成蓮花形態的不同。
3元代蓮花紋的藝術特征
蓮花紋樣對元代瓷器影響重大,元代前期蓮瓣紋碗與南宋末期相似,蓮瓣紋碗的表面又窄又瘦,瓣脊有隆起,輪廓線條以單線劃花為主,在碗內也刻畫花紋,打破了宋代蓮瓣碗內外一覽無遺的風格。元代中晚期蓮瓣紋缽罕見,這時的蓮瓣紋比較接近菊瓣紋,也可以認為菊瓣紋是從蓮瓣紋變化而來的。
在元代,蓮花紋樣的瓷器裝飾風格主要表現在枝條的纏繞和花朵的排列上,即使在同一作品中花朵的方向也會呈現出相反的樣式,即使花朵的方向相同,但通過枝條的纏繞也能展現出別樣的視覺感受。幾朵蓮花在視覺上背對背排列,上下呼應,雖在相同的主題中展現出有差異,卻也在不變中帶來變化。
在元朝,蓮花紋樣寫實與簡化并存,蓮花花瓣造型趨于圓潤、飽滿,常見雙層或多層疊瓣結構,中心蓮蓬刻畫精細,蓮子清晰可辨。受草原文化影響,部分紋樣線條簡化,如單線勾邊、幾何化處理,形成粗獷、豪放的風格,蓮花常與纏枝紋、卷草紋結合,形成連續回旋的動感構圖,枝蔓蜿蜒流暢,體現出游牧民族對自然生命力的崇尚。元代蓮花紋采用多層次布局、開光構圖,如瓷器上的菱花形、扇形邊框,主次分明,蓮花作為核心紋樣突出,或結合云紋、水波紋等背景營造出立體空間感,如青花瓷中蓮花與波濤組合象征清廉。
4結語
宋代蓮花紋和其他紋樣組合形式精妙、寓意頗豐,元代纏枝蓮紋普遍流行,有作主題紋,有作輔助紋。相較于唐宋時期蓮花紋的典雅、纖細,比如定窯刻花蓮紋的秀美,元代更重力量感與裝飾性,元代蓮花紋既是傳統漢地工藝的延續,又是草原文化、伊斯蘭藝術與佛教意象交融的產物,其雄健、飽滿的形態與多元技法成為元朝時期全球化貿易與文化交流的視覺見證。
參考文獻
[1]李影.宋代蓮花紋樣陶瓷表現形式研究[J].東方收藏,2022(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