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砂壺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質樸淡雅、溫潤典雅的氣質給予人們視覺上和心理上的享受。紫砂壺的材料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材料的特殊性造就了紫砂壺出眾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得益于這一點,紫砂藝人才能夠在紫砂藝術中盡情地創造與表現,從而更加深刻地突出紫砂之美。紫砂藝術創作集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于一體,展現出強大的藝術創作力,而歷史上文人雅士的參與讓紫砂壺的特點更加鮮明,從藝術角度分析紫砂壺作品能夠感受到其中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紫砂藝術;小江南;造型特征;藝術之美
紫砂壺以工藝美術為基礎,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伴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在具有出眾實用性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在中國陶瓷藝術中獨樹一幟。紫砂壺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二者的關系并不是附庸關系,紫砂壺將其他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創作之中,體現出藝術魅力。一件優秀的紫砂壺作品不僅具有出眾的外形特征,還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將紫砂藝術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現就以紫砂壺作品《小江南》為例(見圖1),詳細論述該作品的創作心得。
1紫砂壺作品《小江南》的造型特征
紫砂壺的造型是一件作品的重要特征,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其工藝流程和獨特的風格能夠反映出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文化特點和價值。紫砂壺作品《小江南》在傳統壺器的基礎上融入紫砂藝人對于壺器的理解與感悟,使其成為具有創新意義的紫砂作品。在紫砂壺的造型設計中,不同的線、面組合及變化能夠產生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而其中的變化需要紫砂藝人經過不斷推敲才能夠總結、發現,這樣的藝術變化能夠讓紫砂作品別具一格,展現出紫砂之美。
紫砂壺作品《小江南》保持了傳統壺器的特點,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六方的造型設計很好地塑造出整件壺器的造型美感,真正體現出“方中寓圓、圓中見方”的藝術特點,尤其是每一個面都處理得十分協調、自然,轉折處不生硬,以圓滑的方式進行處理,以六方立體線條塑造出整體的造型,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整件作品構思獨特、古樸典雅,于精致中散發著一種獨特的藝術力量,壺身、壺把與壺流之間相互映襯,以六棱狀的線條突出整件作品的統一與和諧。壺身通過面的轉折與過渡讓整件作品看上去更加有型、立體,壺身上刻畫著鄭板橋《新竹》詩一首:“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池繞鳳池。”其篆刻的內容以竹為題,將紫砂壺與竹結合在一起,體現出紫砂壺的文化特點。壺把弧度自然、比例和諧,讓茶客在提握時十分舒適;壺嘴從壺身中延伸出來,出水順暢;壺蓋以壺身為基礎向上等比例拓展,其六邊形的特點讓整件作品的風格和諧、統一;壺蓋上更是以竹子的紋飾與壺身篆刻的內容相呼應,體現出創作的整體性;六邊形的壺鈕點綴在壺蓋之上,使得整件作品層次分明、極具美感。
紫砂壺作品《小江南》通過線條的刻畫展現出整件作品的美感,凸顯出作品的對稱性,完美的造型刻畫帶給人們視覺上的享受,也展現出紫砂藝人干凈利落的藝術手法。此壺的設計從整體性出發,在制作中一氣呵成,使得整件壺器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在傳統作品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藝術審美的特點,使得壺器的各個部分有效地銜接在一起,產生和諧之美,壺韻深遠。
2紫砂壺作品《小江南》的藝術之美
紫砂壺作品《小江南》的設計凝練、獨特,整件作品既充滿著藝術的穩重,又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具有不錯的藝術效果。紫砂壺是文化的載體,其中蘊含的紫砂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歷史上得益于文人雅士的參與,紫砂壺的設計變得更加豐富多樣,紫砂壺的藝術設計可謂集百家之所長,藝術與文化高度統一。紫砂藝人在設計紫砂壺作品《小江南》時,出于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以及對于《新竹》一詩的閱讀感悟,通過詩、壺結合的方式展現出紫砂壺中蘊含的文化特質,表現出紫砂藝人對于文化的解讀和思考。紫砂壺在豐富的文化熏陶下能夠展現出紫砂藝術創作的核心與內涵,人們細細品味紫砂壺作品《小江南》時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藝術之美。
紫砂壺就像是一本歷史書,其中記載了文化的發展與興衰,見證著時代的更迭,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氣息。紫砂壺作品《小江南》以獨特的藝術設計和文化特點讓人們感受到其中的文化氣息,將紫砂壺的特點充分展現。每一件紫砂壺都是紫砂藝人的智慧結晶,也是對文化的解讀和思考,為了讓紫砂壺能夠承載更多的文化內涵,紫砂藝人應當深入研究傳統文化,發掘其中蘊含的精髓并將其融入紫砂藝術之中,寄托人們對于紫砂藝術的情感,只有這樣紫砂藝術才能夠經久不衰,才能夠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3總結
紫砂壺是文化與藝術的結合,數百年來無數的紫砂藝人將自己對于文化的理解融入紫砂藝術中,將紫砂壺打造成獨具特色的藝術品,具有出眾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使得紫砂壺從最初的茶具發展成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受到無數人的喜愛和關注,因此紫砂藝術應當堅持文化與藝術相結合的道路,以匠人的智慧突出紫砂藝術的特點,使其成為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佼佼者,成為中國陶瓷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吳永歡.《大彬六方壺》的藝術氣韻[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5,49(5):90.
[2]徐萍.《大彬六方壺》的創作與鑒賞[J].佛山陶瓷,2016,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