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葆華家在林梓沈家腰莊,現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沈腰村四組,1926年出生,1948年5月26日犧牲。
沈葆華15歲時就參加了革命隊伍。他參軍的念頭還要從他的舅舅和大哥說起。沈葆華的舅舅顧祖昌,家住在如東縣雙甸鎮,原是北元村九組,現是蓮花池村四組。沈葆華的舅舅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擔任地下黨的秘密聯絡員。1947年正月初七,被日軍抓走,活埋在當地的深塘,犧牲時53歲。沈葆華的大哥沈達軒1941年由舅舅介紹,參加了新四軍,在四分區財稅局擔任稅務員。1943年農歷三月二十,在收稅的途中,被偽團長朱開聰逮捕,當天在紅元鄉(現如皋市丁堰鎮朱家莊東頭)被殘忍殺害,犧牲時年僅29歲。沈葆華的母親深明大義,在得知大兒子犧牲后,沒有被悲痛壓倒,而是振作精神對親友和鄉鄰說:“大家不要哭,要把仇恨記在心里,血債要用血來還!”
哥哥沈達軒的犧牲激發了沈葆華要去當新四軍的決心。當天夜里,在雞不啼、狗不叫的深夜,他拿起了大哥使用過的一把短槍,穿過田埂小路,直奔他舅舅家。見到舅舅,他說:我要參加新四軍。舅舅看他態度堅決,就說,你先參加民兵組織吧!就這樣,沈葆華成為一名抗日民兵。參加民兵后,沈葆華作戰機智勇敢,曾沖進日軍據點,繳獲敵人的武器,被評為“民兵英雄”。1944年,沈葆華成為新四軍蘇中武工隊中的一員,在南通港閘地區,他和當地武工隊王文俊等戰友一同活躍在唐閘、天生港公路沿線。抗日戰爭勝利后,沈葆華任區委委員,在前沿地區了解敵情,收集情報,秘密組織群眾,建立鄉村政權,發展游擊隊,開展懲奸清算斗爭。1947年至1948年,沈葆華任港閘區區隊長,帶領武工隊神出鬼沒,運用靈活戰術,偵察敵情,選擇伏擊地點,采取突然襲擊的辦法,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狼狽逃竄。這期間沈葆華指揮大小戰斗10多次,殲滅俘獲敵人1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令敵人聞風喪膽。1948年5月26日,沈葆華在陳橋戰斗中觀察敵情時,被敵冷槍擊中,犧牲時年僅22歲。
沈葆華烈士犧牲后,葬在通州縣永寧鄉內。為紀念沈葆華烈士,通州縣永寧鄉改稱為葆華鄉,將埋葬地的村莊改為葆華村。葆華村村民將沈葆華烈士視為村子的驕傲,精心守護著烈士墳墓,年年清明當作親人祭掃。
1988年7月18日,由村民趙建有張羅,朱顧明、嚴國權、張會、陳余德等人共同出資30多萬元,在村頭建起了沈葆華烈士紀念碑、紀念館,供后人瞻仰緬懷。
趙建有1963年生人,從小聽著烈士的故事長大,他對沈葆華烈士崇敬有加,他說:當年沈葆華烈士背井離鄉來到通州,領導當地群眾抗擊日軍,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片土地上流有烈士的鮮血,我們要永遠銘記英雄。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