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漢市漢正街歷史商業發展的過程中,“扁擔”是其不可或缺的運輸環節?!氨鈸迸d起于漢正街道四通八達的小巷,具有典型的流動散工性質。而現如今,漢正街道交通基礎設施的優化,使得“扁擔”的生存空間正在日益縮小。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人類學視角,聚焦于田野點漢正街,以漢正街“扁擔”這一特殊搬運工群體為切入點,對其發展歷史、生存現狀與困境進行考察研究,以此增強社會對漢正街搬運工群體的關注度,進而改善搬運工群體的生存處境。
【關鍵詞】漢正街;“扁擔”;搬運工;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C912.4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6-007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6.020
一、漢正街搬運工群體概況
(一)漢正街搬運工歷史文化淵源
武漢被稱為九省通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憑借發達的交通條件繁榮了當地商業,而漢正街是武漢商業發展歷史上無法繞過的地理位置。漢正街恰如其名,位于武漢市的硚口區,東接長江,南臨漢水,因得水獨厚而商貿繁榮,逐漸形成了著名商埠,是武漢城市文化的發源之地。作為武漢傳統意義上商品流通的發源地和集散地,漢正街已有著近500年的商業發展歷史,在明清時就已是繁盛的水陸商埠。
漢正街搬運工的興起與漢正街的歷史不可分割,正是漢正街錯綜復雜的街巷以及繁榮的商業孕育了搬運工這一勞動群體。漢正街的搬運工是隨著1700年左右興起的碼頭而出現的,曾經主要在碼頭周圍謀生。清朝前期,隨著漢正街和港口運輸業發展迅速,當地開始興建碼頭以轉運貨物。水陸交通便利加之工商業云集使得碼頭搬運業長盛不衰,大量苦力接踵而至,聚集了大量搬貨運貨的碼頭工人,后來形成了碼頭幫會,成為搬運工人較早的組織形式。發展至1861年漢口開埠,外商外企逐漸涌入,大量的扁擔工開始在漢水與長江交匯的各大碼頭聚集。商貿繁榮的漢正街擁有著交錯狹窄的數百條小巷,從那時起被稱作“扁擔”的搬運工便靈巧地穿梭于這街巷之間,延續了數百年。
(二)漢正街搬運工群體當代發展
漢正街錯綜復雜的街巷布局,興起了“扁擔”這一搬運工的崗位群體?!氨鈸笔菍ξ錆h市漢正街流動農民搬運工的這一特定群體的形象化稱呼,類似于重慶的“棒棒”,因其依靠隨身攜帶的扁擔從事體力勞動謀生而得名。漢正街的扁擔群體屬于勞動力市場中的低端勞動群體,所從事的勞動以體力勞動為主,這也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之中較為底層的勞動者群體“苦力”的表現[1]。
“扁擔”在漢正街三百多條復雜小巷的布局之中,承擔著構建物流系統的職責,為漢正街商業的發展給予了莫大支持,也成了漢正街獨有的名片[2]。這也意味著,“扁擔”搬運工們的生活與漢正街的商業、環境息息相關。而現如今,漢正街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不斷地進行升級改造,原本錯綜復雜的小巷變得寬敞、商業倉儲位置也逐漸外遷,“扁擔”搬運工的人數也在不斷減少,如今仍堅持在漢正街“扁擔”崗位上的搬運工僅有千余人。即便如此,絕大多數的搬運工猶如城市的候鳥一般,無法融入又無法脫離,往返于自己的家鄉與漢正街之間[3]。
二、漢正街搬運工生存現狀
現如今漢正街仍然擁有一千左右的搬運工正在工作,但由于漢正街環境的優化以及搬運工工作的雇傭屬性,使得“扁擔”搬運工面臨著嚴峻苛刻的生存現狀。
(一)工作現狀
漢正街搬運工具有零散人力搬運的特征,需要工作者憑借自身的體力謀生,其工作內容是為雇主搬運貨物,包括裝貨和卸貨等工作。漢正街的搬運工并不屬于非正規就業,具有顯著的不穩定屬性。發展至如今,漢正街搬運工的類型主要分為“扁擔”和“拖車”。
1.“扁擔”
“扁擔”是目前漢正街有著最為久遠歷史,覆蓋區域最大的搬運職業人,他們隨身帶著一根拴著麻繩的粗扁擔,通過用人力挑扁擔來運送貨物,通常挑著上百斤的貨物穿梭在漢正街的大街小巷中。扁擔這一古老原始的工具具有體積小,機動靈活的優勢,哪怕是在漢正街狹窄的小路和起伏的樓梯中也能穿梭自如,這也是“扁擔”多年來未被取代的重要因素。但是,扁擔也有著搬運量小、耗費體力大的劣勢,因此隨著時代發展漢正街的搬運工們也會選用別的工具運輸貨物。
2.“拖車”
與“扁擔”一樣,“拖車”在漢正街也是一個雙義詞?!巴宪嚒奔却改切┗螂妱踊蛉肆Φ倪\輸工具,即電動板車和人力板車,又代指以它謀生的搬運工們。許多“拖車”也是由“扁擔”發展而來的。當他們通過當“扁擔”攢到錢時,部分人會選擇擴大規模,購買板車。板車具備許多扁擔沒有的優勢,例如速度快、載貨量大,便捷省力等。板車有人力板車和電動板車之分,兩者體積相差不大,人力板車更早出現。從2012年8月起,漢正街全面禁止了大貨車和長途客車通行,靠扁擔運載已經難以解決物流運輸問題。這時,從河南傳過來一種電動板車成為許多搬運工的運輸工具,很受他們青睞。電動板車靈活機動,節省勞力,載貨量也大,一次能拉五百斤到一兩噸重的貨物車;而與面包車相比,電動板車的成本更低,性價比高,好停車,載人也方便,主要用于附近商場的短途貨物運輸。
(二)生活境況
漢正街搬運工由于散工和不穩定的特點,絕大多數都處于低收入水平。部分搬運工僅僅能夠維持自身生計,其生活水平較為低下。
1.飲食
漢正街搬運工的工作性質涉及大量的重體力勞動,長期的高強度體力消耗使得保持身體健康和強壯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他們通常更加注重飲食營養,尤其是肉類蛋白的攝入,搬運工普遍存在只有吃葷菜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的觀念?,F如今,漢正街搬運工的工作時間主要集中于早晨以及中午這段時間,因而絕大多數的搬運工往往會選擇在漢正街的餐館里面解決自己的用餐需要。
2.住宿
由于大多數搬運工并非武漢本地人,且在武漢沒有固定住所,他們通常選擇租房居住并傾向于合租,租住在漢正街周圍的老舊社區,月租大致在300至600元之間。出租房的形式多樣,較為常見的是將整套房子劃分成多個單間[5]。由于居住條件有限,他們的居住環境通常較為簡陋,房屋空間狹小且老舊。
3.娛樂
在休閑娛樂方面,由于搬運工的工作時間相對靈活,且閑暇時間較為充裕,他們通常通過簡單的娛樂方式來放松休閑、打發時間。在白天等待工作或工作完成時,搬運工們常會獨自在推車上、路邊臺階上休息小憩。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搬運工在下班后休息時刷短視頻、聽書或瀏覽新聞,這些手機上的娛樂內容也成為他們日常休閑的重要方式。
4.醫療
現如今,由于所處的工作環境較為惡劣,且進行的工作勞動強度較大,無論是嚴寒酷暑,漢正街搬運工都需要在室外進行搬運工作,導致許多人患有腰酸背痛、肌肉勞損、動脈曲張等常見病癥。加之缺乏醫療保險,搬運工最為擔憂的便是生病。生病不僅意味著無法工作、失去收入,還需要支出藥費,消耗時間、精力和財力。因此,除非患有重大疾病或急癥,大多數搬運工通常不會選擇前往醫院就診。
(三)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的形成往往需要社交網絡的支持,搬運工的社交網絡通常具有明顯的鄉土性,其社會關系與社會支持多由血緣或地緣關系構成,主要依賴家人、親戚和老鄉等人。他們通常與熟人保持密切聯系,自發結成松散的非正式團體,通過共同居住、互通信息、打牌聊天等活動自我服務和自我組織。搬運工屬于社會邊緣群體,因游離在體制之外且社會地位較低,常遭受外界或明或暗的排斥與歧視,從而更傾向于內部抱團。由此,漢正街流動搬運工工會在2006年正式成立,也是漢正街搬運工的主要社會關系構建來源。
加入漢正街流動搬運工工會的成員主要都是“扁擔”,因此人們也稱其為“扁擔工會”。同年年底,漢正街工作相對穩定的5000多名“扁擔”中,有3986人加入了工會組織[4]。然而近年來,“扁擔工會”并不活躍,在網上也很少有關于此工會的報道。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有許多扁擔不清楚甚至完全不知道這個工會組織,或是從沒享受過工會相關福利,并認為他們完全沒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群體組織。這就意味著,工會的建立并沒有發揮預期作用,仍需要各方努力發揮保障搬運工的合法權益,關懷其日常工作生活以及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等重要作用。
三、漢正街搬運工的時代現狀
漢正街搬運工與漢正街同興而不同發展,憑借著自身體力與吃苦耐勞品質的漢正街搬運工逐漸跟不上時代的進步。搬運工在漢正街的生存空間正逐漸縮小,所從事的行業也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發展困境。
(一)搬運工散工工作不穩定,無法滿足勞動者保障需求
自漢正街搬運工興起以來,就具備顯著的散工屬性,使其工作人員無法擁有穩定的工作收入。除此之外,搬運工較低的收入來源不足以支持繳納社會保險等基金,進一步喪失了生活的安全保障。這也意味著,搬運工作為非正規就業者,他們被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忽略,游離于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體系之外。漢正街的搬運工與雇主之間,往往通過口頭承諾來獲得工作與報酬,并沒有通過合同等模式確定雙方之間的雇傭關系。對于當地政府以及國家社會保障的工作人員而言,漢正街搬運工的非正規崗位屬性,難以使其獲得來自國家的勞動管理以及保護支持。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不僅是漢正街搬運工們社會弱勢地位的體現,也是他們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原因。
(二)搬運工文化水平較低,未來職業發展存在制約
絕大多數的漢正街搬運工來自周邊農村或邊緣地區,其整體表現出文化水平較低的現狀,除去從事體力工作之外,并不具備其他技術能力。這就意味著,搬運工因自身受教育程度和掌握技能的限制,如若失去搬運工的崗位,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其他的勞動崗位。隨著漢正街貨物整體搬運量的減少,搬運工越來越難找到搬運的工作,許多搬運工想另謀出路,卻苦于沒有職業技能,不知道能以什么謀生。當然,也有一部分的搬運工選擇積極主動地尋找工作機會。即便如此,搬運工工作具有的臨時性和可代替性,使得這樣攬活效果甚微。因此,搬運工若是想要謀求新的出路,單依靠自身努力難以實現,還需要社會及政府的支持與引導。
四、漢正街搬運工的生存路徑
漢正街搬運工處于城市生活的底層,依靠艱辛的勞動維持生計,合法權益難以落實。面對漢正街搬運工工作空間壓縮的現狀,文化水平以及技術能力較弱的搬運工無法更好地找到工作計劃。因此,社會各界需要根據漢正街搬運工群體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困境采取有效措施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一)擴大社會支持網絡,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漢正街搬運工如若想要獲得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需要調動自身社會網絡的構建積極性,并與政府、社區等公共部門主動聯系,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社會支持網絡。漢正街搬運工唯有整合社會各方資源,才能夠獲得自身所需要的社會保障支持。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絕大多數的漢正街搬運工社會關系簡單單薄,往往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這就意味著,漢正街搬運工在遇到失業等生活困境的過程中,所能夠獲得的支持資源極少。因此,需要政府進一步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聯合社區相關部門,構建搬運工正式支持系統,為散工群體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為其在城市的立足、生存和發展提供保障,推動搬運工落腳社區和融入城市。政府及社會相關部門,需要考慮搬運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供一定的政策傾斜,使其能夠享受到一些優惠政策。此外,還應提高搬運工群體的政治參與度。漢正街搬運工作為弱勢群體,自身的相關訴求往往不被重視。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優化針對搬運工群體的管理程序,積極推動搬運工主體參與到整治活動中,保護其擁有的合法權益。
(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
對于漢正街搬運工而言,面對漢正街整體改造的現狀,如何進一步擴大就業范疇是必須面對的現狀。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外來搬運工群體在城市立足和發展的基礎。針對漢正街搬運工群體的職業發展限制及年齡結構進一步老化的問題,社區以及政府應當積極提供搬運工職業技能培訓[5],增強搬運工流動的可能性,進而改善工作就業環境。搬運工在漫長的工作過程中,往往通過體能以及吃苦的精神獲得工作與報酬。貧瘠的職業技能是制約搬運工就業能力與就業機會的根源所在。許多搬運工想另謀出路,卻苦于沒有職業技能。因此,政府以及社區工作人員需要考慮到搬運工在就業方面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職業培訓,豐富對城市外來搬運工進行職業培訓的形式,使他們能夠掌握一門或一門以上能維持生存需要的專業技能,幫助他們提高競爭力,改善其就業狀況和收入狀況,增強搬運工向其他行業和地區流動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呂偉.漢正街系列研究之六 搬運工[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2]何仁,賀彬亮.從關注弱勢群體生活到探索街區更新策略——以武漢市漢正街為例[J].城市建筑2020,17(25):13-17.
[3]周大鳴.渴望生存——農民工流動的人類學考察[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4]鐘思利,劉昌海.我和我們的“扁擔工會”[J].工友,2019(10):48-49.
[5]徐疆.城市外來散工社會融入的社會支持研究[J].新疆社科論壇,2021(02):89-93.
作者簡介:
陳美竹(2000-),女,漢族,重慶人,民族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