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在國外起步比中國更早,發展也較為成熟,較早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國外一些國家建立了專門的社區教育基地,最具代表性的有北歐諸國、英美、新加坡、日本等國,建立了民眾學校、社區學院、社區中心、民公館等教育基地,都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徑。當前社會的主流發展趨勢是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模式,而社區教育在推動全面學習型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新的教育發展模式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重視。由于各個國家的歷史背景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一致、經濟文化制度存在差異,各國的社區教育發展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社區教育模式。而我國社區教育的發展對比國外而言,起步較晚,發展歷程較短。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我們在不斷吸收國外社區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可以使我們在社區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少走一些彎路,加快步伐。
鄉村文化振興視閾下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情況
為了對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的現狀有所了解,為了更好地抓好本市社區教育工作,整體提升六盤水市市民文化素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為鄉村文化振興培養更多人才,課題組成員對鐘山區木果鎮、水城區化樂鎮開展了農村社區教育調研。調研涉及社區存在的最凸顯的問題就是社區勞動力人口學歷層次普遍偏低。
課題組對木果鎮木果社區提供的數據表明,社區4896人中,本科學歷共有6人,占社區總人口0.1%;大專學歷共有144人,占社區總人口3%;高中和中專學歷共有743人,占社區總人口15%;初中學歷共有852人,占社區總人口17.3%;小學學歷共有3069人,占社區總人口63%;文盲或半文盲共有48人,占社區總人口1%;高中初中輟學34人,占社區總人口0.6%。可見社區居民現有學歷層次普遍偏低是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要想實現“穩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加快本市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步伐,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水平。
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是鄉村文化振興就業政策的前提和基礎。根據調查,社區內勞動力人口還存在一個問題,即就業創業能力普遍不足。他們最需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需要獲得一份有穩定收入的職業技能。如果解決不好,就容易出現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救濟式扶貧只能“治標不治本”,智力扶貧卻可以從提高人的素質的根本上解決問題,非學歷教育能夠實現使貧困人群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加強本市農村社區教育,通過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可加強居民創業就業本領,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因此,對本市農村居民要盡早開展富有成效的學歷提升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農村勞動者綜合素質,拓展農民就業和創業空間,這也為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指明了方向。這是尋求破解文化、觀念、信息、能力、資金、技術等方面困境的路徑之一。深入開展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工作,成為加快本市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的當務之急,也是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質量,夯實鄉村文化振興人力資源的建設基礎。
二、現階段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
忽視農村社區教育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中發揮的重大作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提出體現出黨中央對我國農村地區建設的重視,符合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因此,在短時間之內這一政策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與認可。但是,目前六盤水市社區教育工作處于一種基本停滯的狀態,本市社區教育工作與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處于脫節的狀態,并未緊密聯系在一起。農村社區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廣大農民,他們不愿意主動參與到社區教育的主題活動中來,甚至認為農村社區教育工作可有可無。
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社區教育是指運用本市社區教育、文化等資源,面向本市社區公民,從而促進本社區的發展,并且以社區發展作為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社區教育是一種社會性組織,是時代變革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六盤水市社區教育在推動本市經濟發展和地方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本市相關政府部門也一直在引導干預社區教育的發展問題,部分鄉鎮已經建立起了相對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但是它們在農村社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依然不明確,相互之間缺乏溝通交流。
師資力量不到位。長期以來,社區教育工作存在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鄉村教師的不穩定性,導致本省社區師資供給不足。就貴陽而言,在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下,貴陽市的社區教育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起步到深入的全面推進。在貴陽市教育局的指導下,全市已經建成社區教育試點單位44個,開展“教子有方”“老年教育”“送學上門”等特色項目。同時,貴陽市還培育出一批“百姓學習之星”“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
與貴陽市相比,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顯得穩定性差,且力量薄弱。本市農村社區教育的師資主要是由專職社區教師、基層公務員、大學生志愿者等組成,人員結構看似多樣化,實際上還存在結構短板。當前六盤水市社區教育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本市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存在教師專業素質有待加強、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所以在培訓教師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干預,這樣才能起到提高他們學習效率的作用。這也就要求社區教育教師要具備服務意識,否則新興的農村社區教育就無法適應全新的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形勢。
三、六盤水市農村居民對社區教育的認知情況
近年來,隨著六盤水市農村地區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的提出,政府相關部門越來越關注農村教育問題,尤其是認識到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學校教育固然是主流教育,但是社區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本市社區教育起步較晚,當前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存在的一大困境是居民對社區教育的知曉率不高,缺乏參與積極性。
鄉村文化振興視閾下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農村社區教育缺乏“為農服務”的理念
在當前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六盤水市不失時機深入抓好社區教育,這是建設新農村、推進城鎮化、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力助推器,是實現六盤水市“穩得住、能致富”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徑,社區居民對學歷提升和技能學習的渴望已逐步變成可能。結合六盤水市當前的實際,加強本市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刻不容緩。
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當地農民,所以農村社區教育應該扎根鄉村,辦學思路、辦學理念應以服務本社區農民為核心。但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加劇和兩者發展差距的拉大,某些地方將農村社區教育的功能看作是為經濟服務,將城市教育的一系列做法生搬硬套到農村社區,缺乏“為農服務”的理念。
二、農村社區治理不完善,教育資源不足
農村社區教育在師資上存在很多缺憾,比如專職社區教育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其他教師的整體素質也不高,缺乏一定的專業性,并且服務意識和態度也不是很強烈。農村社區教育自推進以來初見成效,但是由于本市農村社區治理仍不完善。教育資金相對短缺,一定程度上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校舍師資、教學設備的配給不足。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門投入足夠的經費來支撐教學活動的實施。
三、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缺乏地方特色,課程無針對性
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背景下,要真正實現具有六盤水市當地特色的社區教育模式,就要求社區成員積極參與到當地社區教育中來,形成具有本市特色的社區教育模式。當前,農村社區教育仍然呈現的是“教者有心,學者無意”的一言堂教學模式,教學課程無針對性,許多社區群眾持有觀望的態度,甚至有很多人選擇避而遠之的態度。單一呆板的農村社區教育模式沒有針對少年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各自的特點進行設計多樣性的學習形式,無法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鄉村文化振興視閾下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轉變傳統的社區教育觀念,提高農村居民認識程度
轉變傳統的社區教育服務思想。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下,要辦具有本市特色的社區教育,就要結合六盤水市的實際情況。社區與教育的融合、終身教育觀念的普及正是高質量社區教育的體現。2019年3月4日召開的貴州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抓緊補齊教育短板,統籌指導規范成人學歷、繼續教育,實施貴州省社區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全省社區教育三級辦學試點,繼續指導省級社區教育試點單位建設,開展好終身學習活動,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這充分說明國家是高度重視社區教育工作的。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要立足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要求,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實際,按照社區教育的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在六盤水地區積極開展社區教育的教學服務工作,充分提高居民的認識程度,不斷推動社區教育工作的進程。進一步提升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本市農村居民提供打破傳統觀念的教育模式,提供一種多樣化、多次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和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
二、加強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在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下,師資隊伍的規模與水平是決定六盤水市社區教育發展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六盤水市的師資隊伍無法滿足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需要,所以必須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強本市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加強農村社區教育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化發展,通過多渠道和途徑對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和引進。另一方面,要提升農村社區教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要做好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和社會保障工作,簡而言之,就是在確保農村教師能夠獲得理想的薪資待遇、福利待遇的基礎上,還要構建科學合理的“保障機制”,讓教師沒有后顧之憂,使這些農村教師能夠在鄉村文化振興的背景下,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在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的選舉中相關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三、加強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資源建設,拓寬本市教育經費投入渠道
社區教育的發展水平與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金的投入量。農村社區教育是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載體,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部門要將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基金納入財政專項資金范疇,保障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必要的人員支出,要拓寬六盤水市社區經費投入的渠道。總體來說,六盤水市社區教育事業的來源方式就是要切實保障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資金的供給,從而促進本市農村社區教育的長足發展。
總而言之,新形勢下,農村社區教育的變革發展在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和要求,更是我們黨在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過程中的使命。當前需要提高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的關注度,進而推動現代化農業的轉型升級。在這一改革實踐中,要求六盤水市相關部門要重點解決好本市農村社區教育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完善本市農村社區教育體系,做好社區教育的督促和指導工作,根據農村社區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本課題組通過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對六盤水市農村社區教育工作進行了闡述,提出幾點可行性的改革措施,以期為六盤水市新農村建設培養出更多有用人才,從而提高本市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希望對推進本省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的改革創新有所幫助,進而為深化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程佳敏,1991年生,女,籍貫貴州省盤州市,本科,初級職稱,研究方向為教育學。作者單位:六盤水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