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懷一顆敏感的心,善于從生活和作品中積累素材。
2. 樹立中心意識,學會圍繞中心選擇、安排材料。
3. 明確選材三要點,材料要典型、真實和新穎。
如果說立意是一篇文章的靈魂,那么選材則是構建文章的血肉。對于作文選材,魯迅先生主張“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不可將一點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創作豐富自樂”;梁實秋認為,“不成熟的思想,不穩妥的意見,不切題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寫,不恰當的詞字,統統要大刀闊斧地加以削刪。芟除枝蔓之后,才能顯著整潔而有精神”。
可見,合理的選材對于作文的撰寫、思想的表達非常重要,那我們如何有效選取、妥當安排素材呢?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從廣闊的生活和豐富的作品中積累材料
中學生的寫作內容,大多源于日常生活。一花一草一枯榮,這是自然生活;父母之恩、手足情深,這是家庭生活;同學相處、學習之旅,這是校園生活。日常生活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莫懷戚從散步這一日常小事,抒發對親情與責任的思考;史鐵生回憶與母親相處的點滴,感悟到母愛的無私和偉大;蕭紅回首童年生活,寫出了呼蘭小城的社會百態……所以,一定要懷一顆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從生活的海洋中擷取晶瑩的浪花,為寫作做好材料儲備。例如,窗外的一抹綠、媽媽用心熬煮的一碗梨羹、樓下包子鋪老板暖心的言行、老師給“我”寫下的一段作文批語等,都可能引發我們對生活的感悟。
同時,我們還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豐富的作品中積累寫作素材,正如沈從文所說:“寫小說應看一大堆好作品。”寫作文亦是如此,去閱覽圖書、報刊上的優秀文學作品,去觀看經典影視節目、舞臺戲曲等,可以從眾多形式多樣的作品中,觀察不同時空的生活面貌,體悟精神世界的韌性、廣度和深度,積累寫作素材。
二、圍繞中心精心選材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要想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表現力,我們就要學會圍繞中心有的放矢地選擇和安排材料。
首先,我們要選取能夠突出文章中心的典型材料。所謂典型材料,就是最能突出中心思想,反映人物或事物主要特征的材料。以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為例,作者魏巍在創作這篇作品前,在朝鮮前線做了3個月的采訪,積累了大量的材料。他先是選取了20多個他認為生動的例子,寫了一篇題為《自豪吧,祖國》的通訊。但這篇通訊的效果并不好,“因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記賬,哪一個也說得不清楚、不充分”。后來,他只選取了3個典型材料來寫志愿軍戰士的英勇品質,最終成就了一篇影響巨大、傳誦廣泛的優秀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可見,寫作前,一定要占有大量素材并精心選擇素材。

其次,我們還要注重材料的詳略安排,與中心思想有密切聯系的內容要詳寫,對表現中心起輔助作用的材料則略寫。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一文,魯迅在文中寫了7件與阿長相關的事,但詳略不同:對阿長的“切切察察”、愛告狀、睡相不好等事件略寫,而把吃福橘、講長毛故事、買《山海經》這3件事詳寫,尤其是給“我”買《山海經》,用了濃重的筆墨進行敘述。原因是這3件事最能突出中心,最能體現阿長對“我”的關愛,以及“我”對她的懷念之情。
三、材料要典型、真實和新穎
“材不在多,典型就行”,選材要選擇最能表現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質的材料,從而使作文更具說服力和共鳴感。如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中,緊扣母親的性格特點來選材:為突出母親的勤勞能干,重點寫母親每日勞作、為家人做飯織布等;為突出母親的愛憎分明、剛毅倔強,重點寫母親同情貧苦人民、在地主欺壓下堅持送“我”讀書等;為突出母親識大局,重點寫母親支持“我”的革命事業。通過多個典型事件,呈現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材料的真實性,這是對材料的基本要求。寫作中,材料要有真實的情節和真實的情感,不生編硬造,做到寫真事、抒真情。葉圣陶認為,好文章要“誠實”,“自己發抒的文字與自己的思想、性情、環境等一致”;魯迅也提倡寫作要有真意,去粉飾。
此外,選材新穎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寫作時,我們要盡量選擇那些有新意的材料,避免陳詞濫調,如雨中送傘、拾金不昧、生病送醫等老舊素材。多用心留意生活,多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努力尋找、思考生活中常被忽視或未被充分探討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