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海潮生處,法治清風來。在舟山群島東南隅的普陀區,千年古剎的晨鐘暮鼓與數字賦能的法治新章正譜寫著新時代社會治理的交響曲。當游客駐足普陀山古樟林蔭道,輕掃古樹“電子身份證”時,指尖躍動的不僅是217棵名木的養護檔案,更映射出人大監督與法治建設的深層嬗變——從一條代表建議到“數檢督”平臺的全域貫通,從“柔性監督”到“剛性閉環”的機制重塑。這片海洋藍與法治藍交織的土地,正以制度創新為帆,在法治政府建設的航程中破浪前行。
制度破壁,鍛造“監督利劍”
“過去人大法律監督精準度不夠,檢察法律監督剛性不足,部門整改常‘打折扣’,如今有了‘兩審閉環’,監督真正長出了‘鋼牙利齒’!”談及普陀區人大監督機制的變革,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愛華深有感觸。針對以往檢察建議一發了之、部門整改應付了事的頑疾,普陀區人大常委會以制度破題,出臺《普陀區人大常委會關于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跟蹤監督辦法》,創新構建“兩審制”閉環監督模式,以制度剛性重塑監督權威。
“兩審制”以“年初定標、年末驗效”為核心。每年初,區人大常委會專題審議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報告,聚焦民生熱點,以“條目+量化”的清單形式,明確年度監督重點,為檢察機關規劃清晰的“履職路線圖”。年末“二審”則直擊整改實效,通過滿意度測評與專項監督倒逼責任落地。在2024年的“違規漁具整治”專項行動中,因個別單位整改不徹底,測評滿意度未達預期,區人大常委會立即啟動專項監督,通過多方聯動督辦,最終推動全區清理違規漁具1.2萬件,整改率達100%。“測評‘曬’出壓力,部門再也不敢‘躺平’!”舟山市人大代表劉優飛直言。
制度破壁的關鍵在于打通監督“中梗阻”。2021年,舟山市人大代表葉璐璐接到群眾反映:“漁港油污水直排問題嚴重,相關部門卻相互推諉”。借助“兩審制”,問題線索通過“數檢督”平臺,在48小時內直達檢察機關。檢察機關迅速行動,3天立案,7天發出檢察建議。相關部門不僅對涉事漁船進行處罰,還建立“電子圍欄”,實現24小時智能監測。
“兩審制”實施四年來,相關單位辦理回復率達100%,檢察建議和整改答復滿意率分別提升至99%和98%。區人大常委會法制與監察司法工委主任唐洪濤介紹:“過去,檢察建議書的落實情況參差不齊,部分部門存在敷衍塞責現象。如今,我們對檢察建議的制發、整改、落實進行全流程跟蹤監督,確保問題切實得到解決。監督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刀真槍見實效。”
如今,“兩審閉環”正從個案突破向類案治理深化,從單一監督向制度重塑升級,成為法治政府建設的“普陀樣本”。正如徐愛華所言:“讓監督長出‘鋼牙’,制度創新就是最硬的‘牙床’!”
數智賦能,構筑“智慧中樞”
“過去監督靠‘腿跑’,現在監督靠‘數據’!”普陀區人大代表戎冰一通過“數檢督”平臺,僅用3分鐘便完成對某環境污染案件的線上評議。這一轉變,得益于普陀人大打造的“一艙一網一鍵一環一云”數字化監督體系。
“數字化改革為人大監督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徐愛華在調研中強調,“借助數字賦能,我們實現了從粗放式人工監督向精準化數據監督的跨越。”2021年,普陀區人大常委會創新打造“數檢督”系統,以數據集成、閉環管理、多元協同為核心,構建起法治政府建設的數智化監督新模式。
“數檢督”系統的核心功能“類案監督鍵”,能夠高效歸集檢察案件數據,精準識別社會治理中的共性難題。“紅黃綠”三色預警機制,能對檢察建議的辦理進度進行實時跟蹤和動態管理。2024年,系統通過分析案件數據發現“散裝汽油銷售亂象”線索占比達23%,隨即觸發紅色預警。人大代表借助“議案快車”模塊,將線索轉化為檢察建議,推動公安、應急等部門聯合行動,查處違規銷售點12處,消除安全隱患37項。區人大常委會法制與監察司法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監督工作存在泛化、碎片化問題,‘數檢督’讓我們能夠精準鎖定監督重點,監督效率大幅提升。”
“代表參與云”模塊讓人大代表擁有了“一鍵直達”的便捷通道,代表們可以隨時隨地在線提交線索、參與聽證、評議整改。截至目前,已有1658人次代表參與監督,提出建議452條。在小型海釣船艇安全監管專項監督中,20名代表采用“實地視察+線上評議”模式,提出6條關鍵建議。這些建議推動政府出臺《普陀區海上小型海釣船艇管理實施辦法》,創新建立小型船艇公司化管理體制,實行“人船”雙向閉環管理,海釣船艇事故率同比下降62%。
暢通民意,凝聚“法治合力”
2023年端午節前夕,蝦峙鎮的陳阿婆通過“基層單元”掃碼反映島上診所經常缺少降壓藥。這條信息經“數檢督”直轉檢察機關后,區衛健局不僅增加了藥品儲備,更建立起“海島藥事服務地圖”。在整改評議會上,陳阿婆現場點贊:“沒想到我這個老太婆的話,竟能變成政府紅頭文件!”
在普陀區法治政府建設的生動實踐中,“人民”二字始終是改革的初心與落腳點。普陀區人大常委會創新構建“雙向銜接轉化+基層單元聯動+數字平臺賦能”的全鏈條機制,讓民意轉化跑出加速度。92條群眾呼聲轉化為公益訴訟案件,推動解決船舶污染、非法采砂、海灘固廢垃圾等民生痛點,民生類監督議題占比三年提升33%,真正實現“民聲有回應”。
從“數檢督”系統的精準監督預警,到“兩審制”的剛性閉環管理;從“類案治理”的系統重塑,到“全民參與”的民主實踐,普陀區人大常委會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探索出了一條海島地區法治政府建設的創新之路。展望未來,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愛華目光堅定:“我們將繼續以數字化改革牽引監督機制創新,讓法治成為普陀最鮮明的城市底色,為‘重要窗口’建設注入更強勁的法治動能!”
相關鏈接
深耕監督主業 助推法治政府建設
近年來,諸暨市人大常委會在法治政府建設監督上深耕主業,精選議題,創新方式,用好平臺,有力提升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助推法治諸暨建設作出了人大貢獻。
以精準選題為切入點,提高監督針對性
如何提升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找對切口、精選議題是關鍵。
堅持選題規劃跟著“節奏”走,來源跟著“問題”走,內容跟著“需求”走。立足“與黨政同向”,2024年為深化“楓橋經驗”護企優商模式,市人大常委會把助推高質量發展作為監督“重頭戲”,針對審議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立足“與法治同行”,2024年,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執法監督工作專題調研,對全市32家行政執法部門的1497項執法內容進行深度梳理,助推執法頻次統籌、執法檢查規范、監管閉環健全,為全力構建高效執法體系貢獻人大力量;立足“與人民同心”,市人大常委會連續三年對“宅基地制度改革”開展視察調研,專門聽取了市農業農村局《關于我市新時代鄉村集成改革試點實施情況的報告》,作出了審議意見,并對相關規范性文件開展了專項審查,較好推動了以良法促善治。
以解難破題為突破點,提升監督實效性
近年來,諸暨市人大常委會以法治政府建設中存在的突出性問題為突破點,創新監督形式,注重錘煉“三力”,有效提升了監督的實效性。
立體監督提內力。市人大持續關注訴源治理工作,連續三年納入履職計劃。市人大常委會監察和司法工委對“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和“信訪矛盾有效化解”等領域進行專門監督,主任會議聽取了專項匯報,常委會會議進行了專題審議等。聯動監督成合力。市人大與法檢兩院制定出臺《諸暨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檢察建議與代表建議銜接轉化工作辦法》,有效建立了三方常態化聯系機制,為推進法治諸暨建設注入強勁動力。專業監督聚外力。組織專家參與人大監督視察,解決特定領域專業缺陷,全方位助力監督。
以呼應答題為著力點,拓寬監督覆蓋面
發揮各類履職平臺的疊加效應,進一步延伸觸角、延展視角。用足固定平臺。近年來,諸暨市人大在代表聯絡站(室)全面推行“楓橋式工作法”,努力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2024年,市人大代表聯絡站共收到涉及法治政府建設及相關領域的民意訴求126條,梳理轉化成閉會期間代表建議7件。用好線上平臺。諸暨市人大立足省人大備案審查系統,建立了聯合審查機制,以監督載體的數智化促進了備案審查工作的高效化。2024年,通過系統的高效流轉,對市人民政府報送備案的28個規范性文件開展了高質量審查,發放《鄉鎮街道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系統操作手冊》,助推鄉鎮街道備案審查工作流程明確、操作規范,實現了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縣域全覆蓋。用活創新平臺。推動共享法庭、檢察聽證點入駐代表聯絡站,2024年5月,在諸暨市楓橋鎮人大代表聯絡站舉行了駐聯絡站檢察聽證點揭牌儀式,雙方簽署了《諸暨市人民檢察院駐楓橋鎮人大代表聯絡站聽證點工作規則》,為“人大+檢察”開辟嶄新的合作渠道提供制度保障。
(諸暨市人大常委會監察和司法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