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期,各地引入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輔助辦公,有人擔心它們會造成大量失業,對此,你怎么看?
當前,人工智能(AI)極大推動了日常生活、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發展。然而,其在辦公場景的快速滲透引發的“失業焦慮”,源于技術對傳統崗位的替代,卻忽視了技術革新對就業市場的動態重塑。面對新技術浪潮,需理性看待其多維度影響。
首先,人工智能的替代效應集中于特定領域,但催生的新崗位需求更廣泛。以DeepSeek為例,輔助辦公雖可能減少基礎文案等崗位需求,但催生了人工智能訓練師、系統維護工程師等新興職業,這類崗位為勞動者提供了更高價值的就業選擇。
其次,就業結構的轉變要求勞動者加速技能升級。對個體而言,與其恐懼失業,不如通過掌握AI工具的使用能力提高效率,或轉向AI難以替代的領域,如心理咨詢、創意設計等,以增強職場競爭力的核心。
再次,社會協同機制是平衡失業風險的關鍵。一方面,政府需完善職業培訓體系,如將AI技術納入教育系統、職業培訓等領域,幫助不同群體適應技術變革;另一方面,企業可通過重構崗位體系,以內部轉崗而非裁員方式應對新技術沖擊。
2.近年來,“社區食堂”在各地快速發展,但也存在菜品單一、運營成本高等問題。請從公共服務可持續性角度提出改進建議。
社區食堂作為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既是解決“一老一小”等特殊群體就餐難題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抓手。現階段,社區食堂存在菜品單一、運營成本高等問題,反映了公益屬性與市場規律、短期供給與長效運營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對此,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首先,優化制度設計,加強政策供給。明確社區食堂作為“民生兜底工程”的定位。完善“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績效獎勵”階梯式扶持政策。
其次,探索新型運營模式,提高服務效能。探索推行“黨建+企業+公益”合作模式,引導國企、優質餐飲企業、慈善組織等力量,通過品牌聯營、供應鏈共享等方式參與運營。
再次,利用科技賦能,實現降本增效。打造“中央廚房+智能配送”體系,建立“智慧食堂”數據平臺,動態分析就餐需求,實現“按需備餐、減少浪費”,降低人工和運營成本。
最后,加強質量管理,確保食品安全。建立健全社區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服務質量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3.你和同事共同負責一項基層調研工作,同事想要簡化調研步驟,你認為這樣會影響調研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與之產生分歧,你怎么處理?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在處理與同事工作中的分歧時,應以“求同存異、協同增效”為目標,既要保障工作質量,更要注重團隊協作的效能。
首先,保持冷靜心態,避免情緒對立。主動分享方案設計初衷,詢問同事簡化步驟的具體考量,與其共同探討如何在保證質量前提下進一步優化流程。
其次,明確責任邊界,調整工作機制。根據工作實際,科學拆分任務鏈,與同事發揮各自優勢,建立“雙人背靠背校驗”機制,關鍵數據由兩人獨立錄入,用技術手段對比驗證。
再次,利用新技術,優化工作思路。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和新技術,提高數據采集效率,避2免簡化步驟可能帶來的偏差,用新工具、新技術保障調研工作質量。
最后,認真總結反思,構建長效機制。共同分析調研數據和成果,總結簡化步驟的利弊,將“問題導向”與“系統思維”相結合,減少工作中非必要的分歧,確保調研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福建省文尚天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