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酒店民宿被偷拍”“取快遞的監控片段被合成造謠”“家門口裝攝像頭被起訴”,在攝像頭幾乎無處不在的當下,如何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時保護個人隱私安全,向來是公眾關心的議題。
4月1日,《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部系統性規范公共安全視頻管理的行政法規。
根據《條例》,“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是指通過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設備及相關設施,對涉及公共安全的區域進行視頻圖像信息收集、傳輸、顯示、存儲的系統。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叢虎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公共安全視頻系統包括交通管理的各類“電子眼”、治安管理的各類攝像頭等,此次《條例》的出臺是為了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不同部門的各類公共安全視頻系統,解決“誰來統籌規劃、誰來出錢建設,以及誰來管、怎么管”等現實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指出,《條例》的亮點之一是加強了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權益的保護。
《條例》第八條明確規定,禁止在以下特定私密區域安裝圖像采集設備及相關設施,包括旅館、飯店、賓館、招待所、民宿等經營接待食宿場所的客房或者包間內部;學生宿舍的房間內部,或者單位為內部人員提供住宿、休息服務的房間內部;公共的浴室、衛生間、更衣室、哺乳室、試衣間的內部;安裝圖像采集設備后能夠拍攝、窺視、竊聽他人隱私的其他區域、部位。

劉興亮認為,這條規定是對目前很多地方監控設備濫用情況的一種有力回應,尤其是對公民個人生活細節的監控上,給了人們更多隱私保護的保障。
很長一段時間里,酒店民宿偷拍案件頻頻發生,酒店民宿是否應該對客房內存在偷拍攝像頭負責,是此類案件中的爭議點。由于缺少相關法律法規或者行業標準,許多酒店民宿對于客房內攝像頭的排查只能依靠自覺。
如今,《條例》明確規定,負有經營管理責任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加強日常管理和檢查,發現在所列區域、部位安裝圖像采集設備及相關設施的,應當立即報告所在地公安機關處理。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學院教授劉為軍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如果因為經營方沒有履行義務,導致賓館的客房、餐館的包間被他人非法安裝了圖像采集設備,那么賓館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法律責任方面,《條例》的規定也更進了一步。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一位檢察官曾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攝像頭偷拍偷窺面臨的處罰大部分是行政處罰,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有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行為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如今,根據《條例》,對違法安裝圖像采集設備設施,或者非法對外提供、公開傳播視頻圖像信息的,沒收設備設施、刪除視頻圖像信息、給予罰款處罰,例如對違法個人并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對違法單位并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偷窺、偷拍、竊聽他人隱私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而對未履行日常管理和檢查義務并造成嚴重后果的經營管理單位或者個人,給予罰款處罰,并根據情節輕重責令暫停業務或者停業整頓、吊銷業務許可或者營業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