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發展銀發經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抓手。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青島市60周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數量為238萬人,居山東省首位,老年人口占比達23.8%。銀發經濟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青島市康養學會,自2023年11月成立以來,積極發揮智能助力銀發經濟,開展銀齡行動,為人民群眾的康養問題探索新路徑。
近日,本刊記者來到青島市康養學會,聽會長王中講述青島市康養學會的創新發展思路和實踐。
應運而生,走康養融合之路
" 青島市康養學會作為國內首個以“康養學會”命名的社會團體組織,其成立背景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王中會長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養老行業面臨諸多挑戰,單打獨斗的模式面臨諸多制約。因此,“康養+百業”的系統性融合成為了產業的新出路。然而,各產業領域間的分離與缺乏綜合協調的主管部門,使得這一融合之路充滿挑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島市康養學會應運而生,致力于在政府部門、企業、民眾之間搭建橋梁,傾聽各方聲音,參與政策制訂與實施,助力解決社會問題。
康養學會成立后,首先面對的就是人員建設問題。隨著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康養服務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術。王中舉例道,在與某高端醫院的“80后”博士交流細胞技術時,相關內容就得現學。作為會長,王中帶頭沖在一線,鼓勵大家“干中學,學中干”。截至目前,王中會長已帶領團隊走訪了40多個部門、大學、機構和企業,深入調研學習,積極尋求合作。不僅提升了團隊的專業素養,也為康養學會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還計劃到康養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學習交流。
" 王中表示,康養學會作為國內首創,具體怎么辦,沒有先例可循。經過調查研究,不斷摸索,思路逐漸成熟后,學會于2024年底成立了三支隊伍:青島康養“銀齡行動”老干部志愿服務隊(目前共有29人,主要是退休的市管領導干部);康養學會專家委員會(包括特邀專家和推薦專家共154人);青年博士團33人。
" 這三支隊伍的成立,為學會的工作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王中會長表示,2025年,這三支隊伍將分別從各自的角度行使學會職能,緊扣上級有關方向和康養學會關注的課題,圍繞學術研究、決策咨詢、助力企業、服務群眾等四大職能發揮作用。據悉,三支隊伍的第一批成員主要來自黨政部門、醫養領域、高校、科研機構、養老企業、大健康相關企業的骨干人員,今年還會招募第二批。
前瞻布局,把工作做在前面
" 康養學會堅持群眾路線,聚焦民生需求開展前瞻布局。率先啟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康養產業發展專項研究;迅速響應上級銀齡行動工作動員,創新組建銀齡行動志愿服務隊;超前研判文旅康養趨勢,精準把握發展機遇……在康養融合方面,提出“醫養融合”的創新思路。
" 王中會長強調,醫養融合需突破簡單的物理結合模式,核心在于實現醫療與養老兩大領域的利益共生。他提出雙向賦能路徑:其一為“以醫帶養”,推動醫療機構延伸養老服務。通過在醫院后端建設養老院區,既能盤活閑置醫療資源,又可依托專業醫護團隊實現失能老人特護,某示范醫院創新采用“醫療養老一體化病房”模式,配置1:3的精細化護患比,同步解決交叉感染防控難題。其二倡導“以養辦醫”,支持養老機構嵌入醫療服務。青島某具備醫療資質的養老機構通過引進設備人才自建醫院,形成閉環服務體系。這種雙向融合模式建議提出兩三個月后,省級層面即出臺文件明確鼓勵二級醫院辦養老院。
" 此外,王中會長還關注到失能老人照料問題,建議一方面鼓勵發展特護機器人,進行智能化照顧;另一方面加強特護隊伍建設,包括在大專院校設立特護專業,在職稱體系中設特護職稱,讓特護人員有晉升渠道,增強特護人員的社會榮譽感等。山東省衛健委在近期公布的科研項目中專門列入了“特護隊伍建設”一項。這不僅體現了康養學會的前瞻性布局,也展現了其對老年人福祉的深切關懷。
" 王中會長總結道,康養學會工作中有不少亮點,這些舉措其實是對事物內在發展邏輯的體察和對時代發展趨勢的順應,康養學會不能辜負時代和社會提供的機會。今年全國兩會對“銀發經濟”發展提出了更具體和實際的政策支持,在未來發展中,青島市康養學會將積極貫徹落實兩會精神,推動銀發經濟、銀發產業的融合發展,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貢獻力量。(本刊全媒體記者 張子倩 侯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