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相結合,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性教育探索,也是對語言教育的深度挖掘,不僅需要教師在文化素養與語言能力方面的雙重提升,還需在教學設計中注重文化元素的精準提取與語言表達的有機結合。通過情境教學與任務型教學等方法,學生能夠在豐富的文化語境中體驗稻作文化的魅力,并在多維度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中實現語言能力與文化理解的雙向發展,能夠自信而從容地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當代價值。
關鍵詞:水稻;農耕文化;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S511;G633.41"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2-0136-03
在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教育體系相融合,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水稻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遺產,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智慧,更具有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意義。將其融入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次教育創新的嘗試,旨在通過文化與語言的雙重教育,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深入理解本土文化,在文化體驗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這種教育探索,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更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廣闊的舞臺。
1" 水稻農耕文化的教育資源挖掘
1.1" 水稻農耕文化的核心價值
水稻農耕文化,這顆鑲嵌在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匯聚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邃智慧,其內核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與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理念,構成農耕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石[1]。水稻農耕文化的核心價值,首要在于其深藏的生態智慧與可持續發展觀念。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這些古老的生態智慧依然閃耀著啟迪之光,通過深入挖掘教育資源,可以將傳統智慧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融合,培育年輕一代對自然的尊崇與責任感,激發參與熱情與行動力量。同時,水稻農耕文化中的農耕儀式與節日,是其文化內涵的又一重要展現,不僅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節點,更是人們向自然與祖先表達敬意的文化紐帶,不僅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還傳遞人們對自然的感激之情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在現代社會中,這些文化表達有助于學生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歸屬,通過親身學習體驗農耕儀式與節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從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定文化自信。
1.2" 教育資源的轉化策略
將水稻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轉化為富有成效的教育資源,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創新路徑,也是培養學生多元化文化素養與全球視野的卓越方法,通過巧妙地將文化精髓融入英語教育與實踐活動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還能顯著提升其跨文化溝通能力,使其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更加自信地表達自我,講述中國故事。在教育資源的轉化過程中,對水稻農耕文化的核心要素進行精確提煉,并將其與英語口語話題設計緊密結合,通過深入剖析文化元素,將其轉化為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英語表達材料,使學生在英語口語練習中自然融入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表達[2]。例如,以“水稻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學生不僅能探討稻作農業中的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還能分析現代農業科技在保護傳統農耕文化中的作用,在豐富英語學習內涵的同時助力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地展現中國智慧與傳統。
2" 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面臨的挑戰
2.1" 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
在融合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文化差異所構筑的理解壁壘無疑構成最為棘手的挑戰之一。水稻農耕文化中蘊含的諸多概念與習俗,對于缺乏相應文化背景知識的外國受眾而言,往往顯得晦澀難懂,難以激發共鳴。以“二十四節氣”為例,這一概念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季節的更迭與農業生產的韻律,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老智慧,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卻缺乏相應的理解框架來支撐這一獨特的時間觀念與農耕活動的緊密聯系,導致外國學習者難以準確把握其深層含義。同樣,如“插秧節”“豐收節”等傳統農耕節日,在中國社會中寓意著對自然的崇敬與對勞動的頌揚,在西方卻鮮有類似的節日與情感寄托,這種文化符號的缺失往往導致文化傳播的效果大打折扣。水稻農耕文化所體現的群體性與集體主義精神,與西方文化中強調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直接影響學習者在英語口語交際中對話題的理解與表達[3]。在水稻農耕文化中,村落集體的協作以及與土地的情感聯結構成其核心精神,而西方文化則更側重于獨立自主與創新精神。當學生試圖用英語向外國受眾闡述這些文化內涵時,由于對方缺乏相似的文化背景,往往會產生溝通障礙,導致無法有效傳遞文化背后的深層意蘊,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容易陷入表達乏力的困境。
2.2" 教學資源與教學時間的平衡
在融合水稻農耕文化于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征途中,教學資源與教學時間的微妙平衡成為一項艱巨而緊迫的挑戰。水稻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內涵博大精深,覆蓋范疇廣闊。要在英語教學中有效傳授這一文化,教師不僅要具備對水稻農耕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還需具備將這些豐富文化內涵轉化為適應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素材的能力。這一過程異常復雜,既要確保內容的學術嚴謹性和文化深度,又要兼顧語言教學的實際需求與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構建龐大而精細的教學資源體系,往往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感到茫然無措,難以在有限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特別是當水稻農耕文化中的某些復雜概念和背景知識需要更多時間解釋時,語言能力培養與文化內容傳授之間的沖突便顯得尤為突出[4]。
3" 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融合策略
3.1" 教學模式的總體設計
在融合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模式的精心設計不僅是課程執行的核心,更是實現文化傳承與語言教育雙重使命的樞紐。教學模式的設計需清晰界定教育目標,旨在培育學生深入理解水稻農耕文化的同時,增強其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運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這要求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構建層次分明的結構,從文化知識的積淀到語言表達的流暢,從思維模式的拓寬到價值觀的塑造,各環節均需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在確立教學總體方針時,應堅持文化與語言并重的原則,采用雙管齊下的策略,同步推進水稻農耕文化的傳承與英語口語能力的提升,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巧妙融合文化元素與語言訓練,避免兩者分離或偏重。文化的傳授不應局限于知識的灌輸,而應通過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與深度思考。同時,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需注重語境的真實性與多樣性,通過模擬真實的跨文化交流場景,使學生在實際互動中體驗文化差異、領悟文化內涵,并通過語言實踐達成文化理解與語言表達的雙重成就,既是對語言能力的鍛煉,也是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培育[5]。在教學流程的構思中,需構建一個系統性的教學框架,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循環。在文化導入階段,可利用視頻、圖像、故事等多種媒介,生動展現水稻農耕文化的背景、技術與習俗,引領學生沉浸于文化情境之中,通過豐富的感官刺激與情感共鳴,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索欲,為后續的語言學習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石。隨后,進入語言錘煉階段,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口語練習,將水稻農耕文化的核心理念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在此過程中,需強調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流暢性,通過反復操練與及時反饋,幫助學生突破表達障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而優雅地表達自己對本土文化的理解,成為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3.2" 教學內容與方法
將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口語教學深度融合,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創新性發掘,更是對語言教育內涵的深刻提升,需通過精心策劃的教學內容與多元化教學方法,達到文化傳遞與語言技能培養的和諧統一,為學生提供既豐富又具深度的學習旅程。教學內容應緊扣水稻農耕文化的核心要素,從多個維度,構建全面而立體的知識體系。通過細致描繪水稻從播種至收獲的完整周期,學生不僅能掌握如“sowing”(播種)、“transplanting”(插秧)、“irrigation”(灌溉)、“harvesting”(收割)等農業專業詞匯,還能通過敘述這些勞動過程的具體細節,鍛煉英語口語的精確性與流暢性。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水稻農耕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如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如何傳承與創新這一古老傳統,從而將深刻的文化反思融入語言學習之中,不僅豐富學生的英語表達庫,還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深思,使語言學習超越技能訓練的范疇,成為文化理解與價值探索的旅程。[6]在教學方法上,情境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的巧妙結合,是將水稻農耕文化有效融入英語口語教學的關鍵。情境教學法通過模擬真實或逼近真實的語言交流環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自然地運用英語表達文化內容。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語言的實際應用價值,還能在真實的文化背景下,深化對水稻農耕文化的理解,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與表達力。任務型教學法則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將語言學習與文化探索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用英語進行思考與表達的能力??梢圆贾靡豁楆P于“水稻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課題研究任務,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收集并整理水稻種植等方面的信息,并以小組形式用英語進行匯報展示,不僅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還通過實踐操作與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跨學科能力。
3.3" 教學評估與反饋
在融合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探索中,教學評估與反饋機制的有效性構成衡量教學成效的基石,不僅關乎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是推動學生語言技能與文化素養協同發展的核心動力。為確保這一教育愿景的實現,需構建一套既科學又全面的評估體系,該體系需超越傳統語言技能評估的局限,全面審視學生在語言應用、文化理解深度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上的綜合表現。在具體實施上,評估方式需實現定量與定性的有機融合。一方面,利用口語測試等量化工具,客觀衡量學生在語言技能與文化知識層面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過課堂觀察、口頭報告、文化議題討論等定性手段,深入探究學生在真實語言環境中的綜合表現。特別是在口語交際評估中,需重點考察學生在復雜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運用能力與交際策略,如模擬向國際友人介紹水稻農耕文化的歷史與當代價值,不僅評估其語言表達的精準度與流暢度,更需觀察其在文化闡釋中的靈活性與應變能力,有助于全面描繪學生在語言與文化融合中的成長路徑,為后續教學優化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同時,構建高效的反饋機制同樣不可或缺,反饋不僅是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更是促進其自我反思與持續進步的關鍵驅動力。高效的反饋應具備及時性與指導性,教師應通過課堂點評等多種渠道,及時向學生反饋其在口語表達與文化理解上的優勢與待改進之處。為增強反饋的有效性,可引入同伴互評與自我反思機制,豐富反饋形式,同伴互評讓學生從旁觀者的視角審視并分析同學的表現,既鍛煉學生的審美與批判性思維,又在對比中促進自我認知。自我反思則鼓勵學生每次語言表達與文化討論后,主動記錄個人表現與感受,反思表達中的挑戰與困難,并制定改進策略。這種內外結合的反饋機制,使學生在教師與同伴的建議中找到成長路徑,同時在自我反思中不斷積累,逐步增強語言表達的自信與文化交流的敏感度。
4" 結語
將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相結合,是一項充滿挑戰的教育實踐,更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在文化與語言的交匯點上不斷探索,學生則需在文化與語言的雙重挑戰中不斷突破。這種融合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認知邊界,更為其在全球化語境中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智慧提供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未來,唯有在教學理念、方法與評估機制上持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傳承與語言教育的共榮發展,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周敏.農村綜合改造下的水稻種植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J].北方水稻,2024,54(4):55-57.
[2] 王麗.高中英語口語交際和寫作中變“輸入”為“輸出”教學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4(6):123-125.
[3] 張文菊.以培養職場交際能力為導向的高職英語口語教學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8):142-145.
[4] 雍元元,雷晴嵐.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跨文化能力培養研究[J].海外英語,2023(16):108-110,119.
[5] 閆欣瑞.二語習得理論下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英語廣場,2022(33):91-94.
[6] 馬天書.職業導向視野下提高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策略[J].海外英語,2022(17):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