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試驗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豌豆新品種選育引入不同遺傳背景的優異基因,進一步提升豌豆育種水平,從而為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豌豆生產提供品種支撐。為了解50份來自不同地區的豌豆種質資源農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采用Shannon-Wiener's多樣性指數和SPSS 21.0軟件等,對50份供試豌豆種質資源的19個農藝性狀進行了遺傳多樣性指數、變異系數、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表明,株粒重和百粒重遺傳多樣性指數最高,為3.912;粒色的變異系數最高,為46.70%。相關性分析表明,13個農藝數量性狀之間有相關性,且部分之間具有極顯著的相關性;主成分分析將50份供試豌豆種質資源的13個農藝數量性狀降維為累計貢獻率達77.873% 的4個主成分;在歐式距離4處將參試豌豆種質資源分為5個類群,每個類群具有一定的性狀優勢。
關鍵詞:豌豆;農藝性狀;遺傳多樣性;種質資源
中圖分類號:S643.3"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5)03-0250-09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5.03.009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Agronomic Traits in Pea Germplasm Resource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BAI Lin, XIAO Gui, CAO Ning, MO Jinping, LIAN Rongfang
(Di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ingxi Gansu 74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troduce excellent genes from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 for pea breeding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thereby improving breeding levels and providing varietal support for pea production. To assess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gronomic traits in 50 pea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 and SPSS 21.0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19 agronomic traits.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grain weight and hundred-grain weight had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index(3.912), while seed color had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46.70%).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among the 13 quantitative traits with some showing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duced the 13 agronomic quantitative traits of the 50 pea germplasm resources into 4 principal components, with a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77.873%. At an Euclidean distance of 4, the tested pea germplasm resour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5 groups, each possessing specific trait advantages.
Key words: Pea; Agronomic trait; Genetic diversity; Germplasm resource
豌豆(Pisum sativum L.)是一種在春播區一年生、秋冬播區越年生的攀援草本植物[1 ]。豌豆最早記載種植于地中海、中亞細亞等地區,現廣泛種植于全世界各個地區,除了富含蛋白質、淀粉、維生素、蔗糖和脂類之外,還含有人類所需要的皂苷、植酸、多酚等微量營養元素[2 - 3 ],是廣受歡迎的豆類作物之一。此外,豌豆既可作為糧食、蔬菜、飼草兼用型作物[4 ],也可作為固氮養地作物。我國作為種植面積和產量世界排名第三的豌豆種植大國,豌豆也是僅次于蠶豆的第二大食用豆類作物[5 - 6 ]。目前,我國國家作物種質庫保存了近7 000余份豌豆種質資源,占全球豌豆種質資源的29%,其中中國特有種質資源達71%[7 ]。特有豌豆資源的保存量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豌豆種質資源的原始性狀,所以進一步挖掘篩選豌豆優異資源對于加強我國豌豆種質資源的篩選、開發利用及培育高產、抗逆、品質佳的豌豆品種具有積極的作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豌豆生產中存在品種退化嚴重,品質差、產量低等問題,亟需為豌豆新品種選育引入不同遺傳背景的優異基因,以提升豌豆育種水平,為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豌豆生產提供品種支撐。
近幾年來,為篩選優異豌豆種質資源,培育優良豌豆品種,針對豌豆農藝性狀進行分析。陳志凱等[8 ]對327份豌豆種質資源主要農藝性狀進行遺傳多樣性、主成分及聚類分析,結果篩選出高稈材料4份、高產材料4份、大粒材料4份。崔瀟等[9 ]對144份菜用豌豆種質資源的農藝性狀進行分析,篩選到遺傳變異廣泛和遺傳多樣性豐富的菜用豌豆種質資源13份,為菜用豌豆優質種質資源優良性狀精準挖掘奠定了理論基礎。張鵬等[5 ]在高寒區種植150份豌豆種質資源對其農藝性狀分析發現,150份豌豆材料可根據產草量、籽粒數量和籽粒大小3個主要指標分為3大類群,為高寒區篩選了可種植的優異豌豆資源,同時對當地豌豆育種材料的篩選提供了理論依據。萬述偉等[10 ]通過引進五大洲的57個國家和地區的271份豌豆種質資源,分析其9個主要的農藝性狀,發現不同地理位置間的豌豆資源具有豐富的遺傳變異,拓寬了國內豌豆育種的遺傳背景。本研究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種植的50份豌豆種質資源進行農藝性狀的調查,分析其遺傳多樣性,以期為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豌豆種質資源改良和新品種選育篩選材料基礎和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試材料
以從全國各地引進的50份豌豆種質資源為供試材料,具體種質材料名稱及來源見表1。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21 — 2022年在甘肅省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內試驗地(33° 32′ N、104° 4542′ E)進行,當地平均海拔1 920 m,年降水量350~380 mm,年均氣溫8.3 ℃,無霜期140 d左右,年日照時數2 600 h。試驗地土質為黃綿土,肥力中等。2020年10月進行深耕平整土地,灌溉為噴灌。將50份供試豌豆種質材料連續種植2 a。試驗小區順序排列,每份材料為1小區,不設重復,小區面積7.5 m2,每小區均種植5行,行長6.0 m,行距25 cm。采用《豌豆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觀察與記載農藝性狀[11 ],田間調查記載性狀及標準見表2。成熟期時,每小區隨機選取長勢均勻、株型一致的10株豌豆植株進行室內考種,3次重復。
1.3" " 數據標準化
統計分析時對非數值型的農藝性狀(表型性狀)予以賦值(表2)。
1.4" " 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整理數據,以每個品種2 a測定值的平均數為依據。采用Shannon Wiener's多樣性指數計算遺傳多樣性指數(H')[12 ]。同時采用SPSS 21.0進行相關性、主成分及聚類分析。
H'=∑Pi×lnPi (i=1,2,3,...,n)
式中,Pi為某一性狀第i個級別出現的頻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質量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
根據表2對豌豆種質資源質量性狀予以賦值,從而得到其遺傳多樣性指數。由表3可見,50份豌豆種質資源6個質量性狀的遺傳多樣性指數范圍為0.530~1.422,平均 為0.803;變異系數為4.43%~46.70%,平均為30.04%。說明選擇的供試豌豆資源的質量性狀存在變異。花色主要以白色為主(頻數為0.322),復葉葉型以普通葉為主(頻數為0.350),粒形以圓形為主(頻數為0.254),莢形以直形為主(頻數為0.333),粒色以淡黃為主(頻數為0.347),臍色以灰白為主(頻數為0.254)。6個質量性狀遺傳多樣性指數由高到低依次為莢形、粒形、粒色、花色、復葉葉型、臍色。
2.2" "數量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
由表4可知,50份豌豆種質資源13個數量性狀間遺傳多樣性指數為1.087~3.912,變異系數為6.10%~41.50%。除主莖分枝數和最高單莢粒數差異不顯著外,其余數量性狀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且遺傳多樣性指數均較高,表明不同資源間遺傳變異較大,親緣關系較遠,遺傳多樣性較為豐富。其中單株粒重和百粒重遺傳多樣性指數數最高,均為3.912,由此可知單株粒重和百粒重兩個指標在供試豌豆資源中變異范圍廣,大部分資源可用于育種親本。主莖分枝數的遺傳多樣性指數最低,為1.087,而由于其平均數為0,導致變異系數無法計算。最高單莢粒數的遺傳多樣性指數僅高于主莖分枝數,為1.287,變異系數為14.80%。這表明主莖分枝數和最高單莢粒數2個數量性狀的變異性較小,在供試資源中能相對穩定遺傳。
綜合表3、表4可以看出,50份供試材料遺傳多樣性指數方面以單株粒重和百粒重最高,均為3.912;臍色最低,為0.530;平均遺傳多樣性指數為2.337。生育期、株高、主莖節數、果節數、初莢節位、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重、百粒重、莢長、莢寬等11個性狀的遺傳多樣性指數均大于2.000,由此可知這11個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廣泛[9 ]。分析19個農藝性狀遺傳多樣性指數和變異系數發現其二者沒有一致性,變異范圍波動也較大,如變異系數最小(6.10%)的生育期,變異范圍為82~102 d,波動較大;遺傳多樣性指數(2.800)也較高。臍色的遺傳多樣性指數最低(0.530),但變異系數較高(34.90%)。由此可見,50份供試豌豆資源可作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雜交育種有利的親本材料,為新品種的選育與創質拓寬 種質基礎。
2.3" "數量性狀間相關性分析
由表5可知,50份供試豌豆種質資源13個數量性狀間生育期與主莖節數、初莢節位呈顯著正相關,表明豌豆生育期越長,主莖節數越多,初莢節位越高,與其他指標相關性不顯著或呈負相關。株高與12個數量性狀的相關性更為明顯,其中與主莖節數、果節數、初莢節位、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單株粒重呈顯著正相關,與百粒重呈顯著負相關,這說明為不影響植株籽粒營養物質的積累,應適當控制植株高度。主莖節數、主莖分枝數、果節數、初莢節位、單株莢數以及單株粒數相互之間呈正相關,且大部分呈極顯著正相關。最高單莢粒數與12個數量性狀指標有相關性,但都不顯著。單株粒重與果節數、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呈極顯著正相關,由此說明,果節數越多單株所結莢數也越多,單株粒重越重。百粒重與12個指標性狀大部分呈極顯著負相關,一個重要原因是實際生產收獲過程中裂莢落粒或為避免裂莢落粒,收獲時控制在80%~ 90%的莢成熟時,這樣會造成部分籽粒沒有完全成熟或不飽滿,這會導致單株粒數和單株粒重相應增高而百粒重卻不高。由莢長和莢寬來看,其與百粒重均呈現出極顯著正相關,說明籽粒越大,莢也約大,百粒重也越大,與其他大多數指標呈極顯著負相關或顯著負相關。
2.4" "數量性狀間主成分分析及綜合評價
對13個數量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從表6可知,前4個成分的累計貢獻率77.873%,說明4個主成分代表了50份豌豆種質資源13個數量性狀77.873%的信息。
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為5.059,貢獻率為38.981%。 第一主成分中單株莢數、單株粒數、果節數、主莖節數、株高正載荷量較高,載荷量分別為0.859、0.853、0.822、 0.677、0.621,第一主成分也代表了豌豆資源的生物產量。最高單莢粒數、莢寬、莢長、百粒重的載荷量為負,分別為-0.045、-0.610、-0.626、-0.750,由此可知這4個性狀在高產育種中不能作為最主要的性狀進行過度追求。
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為2.098,貢獻率為 16.136%。初莢節位、主莖節數、生育期是第二主成分中載荷較高的有3個性狀,分別為0.793、0.646、0.560,這3個性狀主要直接影響豌豆資源的株高和早晚熟。第二主成分中載荷量為負有果節數、主莖分枝數、單株莢數、單株粒數、最高單莢粒數、單株粒重和百粒重。這表明初莢節位、主莖節數和生育期在育種中可直接影響豌豆資源的產量,且在育種中要控制這3個性狀,若過高時會影響產量。
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550,貢獻率為11.923%,載荷量較大為莢長、單株粒重、莢寬分別為0.655、0.580、0.524,這3個性狀數值與單株產量相關。所以,可以選擇此類性狀較高的豌豆資源作為培育高產品種的優良親本。在第三主成分因子中只有主莖分枝數為負載荷量,因此為了獲得高產,不可過分追求此性狀。
第四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408,貢獻率為 10.833%。負有最高載荷為主莖分枝數,所以第四主成分為控制主莖分枝數的因子。各性狀之間的數量關系表明主莖分枝越多,單株莢數越多,但會嚴重影響單株粒重和百粒重,即單株產量越低。因此,為了獲得高產,在育種中要適度控制主莖分枝數。
2.5" "供試豌豆資源農藝性狀聚類分析
為更好地研究50份豌豆種質資源的親緣關系,采用系統聚類Ward法,在歐式距離為4時,將19個表型性狀劃分為5個類群(圖1)。
第Ⅰ類群有14份豌豆材料,為最大的類群。花色均為白色(表7),植株主莖分枝數少,在13個數量性狀中,除主莖節數均值最小外,其他12個數量性狀的均值處于中間,變異系數除生育期最低,株高、主莖節數、莢長較低外,其他9個數量性狀的均值處于中等狀態(表8)。總體來說該類群屬早熟中稈種質。
第Ⅱ類群有12份豌豆材料,該類群豌豆種質資源的生育期(96.50 d)、百粒重(29.09 g)、莢長(6.14 cm)和莢寬(1.31 cm)均值最高,果節數(33.16%)、單株莢數(42.59%)、百粒重(19.75%)、莢長(16.71%)變異系數最高,且莢寬的變異系數(20.15%)在5個類群中排第2位(表8),綜合分析該類群種質質量性狀的表型最為豐富,莢最大,有利于培育大莢高產豌豆品種。
第Ⅲ類群也有12份豌豆材料,莢形均為直形且粒形為圓形(表7),株高、初莢節位、單株粒數、單株粒重等4個數量性狀的均值較低,但株高(23.32%)、初莢節位(21.71%)、單株粒數(25.97%)3個數量性狀的變異系數卻最高,且單株粒重變異系數(24.13%)在5個類群中排第2(表8)。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該類群豌豆種質的遺傳變異多樣性較為豐富。
第Ⅳ類群僅有3份豌豆材料,即WD24、WD25和WD29,該類群也是一個主莖分枝數均值不為零的類群,且有7個性狀的均值為各類群中最大,分別為株高(66.60 cm)、主莖節數(19.00節)、果節數(5.60節)、初莢節位(17.00節)、單株莢數(7.60個)、單株粒數(31.80粒)、單株粒重(6.88 g)。單株粒數的變異系數為5個類群中最小,其余性狀變異系數均處中等偏上(表8)。綜合分析該類群有優質種質的基礎,適于作為豌豆育種中控制分枝的親本材料。
第Ⅴ類群有9份豌豆材料,各數量性狀的均值均處于五大類群的中間數值,生育期(7.53%)、最高單莢粒數(20.02%)、莢寬(20.80%)的變異系數最大,株高(6.17%)、單株莢數(17.86%)、果節數(18.32%)變異系數最低,其他農藝數量性狀數據均偏低(表8)。但該類群材料的臍色類型最豐富(表7),可作為控制臍色的豌豆育種材料。
3" "討論與結論
遺傳多樣性代表了一個物種對環境壓力的適應能力和進化潛力,其核心是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同時也是能夠反映同一種群內部和不同種群間遺傳變異程度[13 - 14 ] 。也就是說一個物種遺傳多樣性越高,其內部基因變化就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進化潛力也越強[15 ]。農藝性狀作為種質資源最直觀,最基礎的性狀,其測定和評價可直接在作物的生長發育期間進行。簡單直接的記載田間表型性狀、考種記載數量性狀,便可通過數據分析,對不同種質資源的性狀進行挖掘,進而選擇出優異種質資源,這種傳統的分析方法不僅依靠農藝表型性狀對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進行描述,同時也對綜合性狀進行鑒定評價。對育種工作者來說,只有充分了解育種材料的遺傳多樣性和變異程度信息,才能夠在培育優異品種和獲得優良變異時選擇雜交親本有依據,且能夠最大限度減少育種工作的盲目性[16 ]。因此,有效利用農藝性狀的鑒定和描述是豌豆育種中種質資源篩選和改良的關鍵,也是拓寬豌豆遺傳基礎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徑[17 ]。
目前國內特有豌豆資源的保存量大,農藝性狀遺傳多樣性研究能夠彌補種質資源某些農藝性狀挖掘方面的不足,進一步拓寬豌豆育種的遺傳基礎。前人研究表明,來自不同地區的豌豆資源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9, 18 ],這與本研究對 50份豌豆種質資源19個農藝性狀的研究結果一致。50份豌豆種質資源的6個農藝質量性狀遺傳多樣性指數為0.530~1.422,變異系數為4.43%~46.70%,其花色主要以白色為主,復葉葉型主要以普通葉為主,莢形主要以直形為主,粒色主要以淡黃和綠色為主,粒形以圓形表面光滑居多,臍色以灰白為主。50份豌豆種質資源的13個農藝數量性狀的遺傳多樣性指數介于1.087~3.912,變異系數為6.10%~41.50%。當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大于10%時,說明種質資源的農藝性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即存在豐富的遺傳多樣性[19 - 20 ]。本研究中僅有質量性狀中復葉葉型的變異系數(4.43%)和數量性狀中生育期的變異系數(6.10%)小于10%,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50份豌豆種質資源中葉型僅有普通葉和半無葉兩種,且大部分為普通葉;同時由于干旱地區的氣候條件會影響資源的生育期,造成部分種質資源早熟。其余17個農藝性狀中變異系數均大于10%,其中以粒形最大,為46.70%,說明50份豌豆資源的內部基因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能夠為豌豆高產育種提供較好的遺傳材料。
各農藝性狀的相關性也證明,50份豌豆種質資源13個農藝數量性狀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一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似[5, 21 ] 。株高、主莖節數、果節數、初莢節位、單株莢數、單株粒數以及單株粒重等7個指標之間相互呈正相關,且大部分之間存在極顯著正相關。其他呈極顯著正相關的有單株粒重分別與單株莢數、單株粒數之間,百粒重與9個數量性狀之間負相關或極顯著負相,與單株粒重、莢長、莢寬之間呈正相關或極顯著正相關。以上結果表明,50份豌豆種質資源的13個農藝數量性狀間的關聯較為緊密,且它們之間有遺傳的不可預知性和復雜性,從而增加了育種雜交親本選擇的不確定性[22 ]。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指標轉化將多個指標轉化為簡潔的幾個綜合性指標,使得綜合性指標既保持原有信息特點又彼此獨立的一種分析方法[22 ]。對13個農藝數量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前4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到了77.873%,這說明13個農藝數量性狀均可影響豌豆種質特征,能夠充分涵蓋供試豌豆種質資源13個農藝數量性狀之間的相關信息。對供試豌豆種質資源特征貢獻較高的主成分因子(大于0.600)由大到小依次是單株莢數、單株粒數、果節數、初莢節位、主莖節數、株高、主莖分枝數,同時各主成分的載荷值較為客觀地反映了豌豆各性狀對于選擇不同育種目標的潛力[23 ]。
聚類分析是通過種質資源農藝性狀的綜合表現對資源間親緣關系進行能粗略反映的一種聚類手段[24 - 26 ],能夠表明各地培育的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豐富程度,但此種分析方法有同質化趨勢并且同屬于同一類群的種質能在同一地區有較好的適應性[9 ]。本研究對50份供試豌豆種質資源的19個農藝性狀進行聚類分析發現,可將其農藝性狀相似的供試豌豆種質資源分為5大類群,且每個類群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第Ⅰ類群花色均為白色,主莖節數均值最小,此類群的各類數據表現一般,在育種中可以擇優選擇;第Ⅱ類群生育期、百粒重、莢長和莢寬均最高,果節數、單株莢數、百粒重、莢長的變異系數最高,作為培育高產、大粒的優質資源,綜合分析該類群種質質量性狀的表型最為豐富;第Ⅲ類群株高、初莢節位、單株粒數,單株粒重4個性狀的變異系數最高,在豐產方面遺傳變異多樣性豐富;第Ⅳ類群分枝數最多,可以作為選育高產豌豆的優良親本。第Ⅴ類群臍色類型豐富,可作為控制臍色的材料[8 ]。50份豌豆資源引自不同地區,且聚類結果表明,各省份的種質資源相互交叉,聚類組與地域來源沒有明顯的相關性,這與萬述偉等[10 ]和崔瀟等[9 ]對國內外引進豌豆資源的聚類分析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立足于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對50份供試豌豆種質資源進行了農藝性狀研究,發現供試豌豆種質資源的19個農藝性狀具有廣泛的遺傳變異和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其中以株粒重和百粒重遺傳多樣性指數最高,為3.912;粒形的變異系數最高,為46.70%。相關性分析表明,13個農藝數量性狀之間有相關性,且部分之間具有極顯著的相關性;主成分分析將50份供試豌豆種質資源的13個農藝數量性狀降維為累計貢獻率達77.873% 的4個主成分。根據聚類分析,在歐式距離4處將50份豌豆種質資源分為5個類群,每個類群具有一定的性狀優勢。今后要進一步充分挖掘供試豌豆種質資源潛在價[25 - 28 ],可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優質豌豆種質資源篩選、種質創新及保護利用奠定基礎,進一步拓寬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豌豆育種的遺傳背景。
參考文獻:
[1] 林汝法,柴" "巖,廖" "琴,等. 中國小雜糧[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ARNODRI A, ZANONI C, LAMMI C, et al. The role of grain legumes in the prevention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hypertension[J]."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2015, 34(1-3): 144-168.
[3] MARLES M A, WARKENTIN T D, BETT K E." Genotypic abundance of carotenoids and polyphenolics in the hull of field pea (Pisum sativum L.) [J]." Sci. Food Agric., 2013, 93(3): 463-470.
[4] 王" "娜,馬紹英,馬" "蕾,等. 肉桂酸和棕櫚酸對豌豆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化感效應[J]." 植物生理學報,2021,57(8):1657-1667.
[5] 張" "鵬,鮑根生,賈志鋒,等." 高寒區150份豌豆種質資源農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草地學報,2023,31(7):2116-2127.
[6] 葛長軍,閆" "良,徐麗榮,等." 食莢豌豆品種比較試驗[J]." 湖南農業科學,2021(7):11-13.
[7] RUBIAIES D, FONDEVILLA S, FERNANDEZ-APARICIO M. Development of pea breeding lines with resistance to Orobanche crenata derived from pea landraces and wild Pisum spp[J]." Agronomy, 2020, 11(1): 36.
[8] 陳志凱,侯萬偉." 豌豆種質資源農藝性狀評價及優異資源篩選[J]." "作物雜志,2023(4):38-43.
[9] 崔" "瀟,張曉艷,郝俊杰,等." 菜用豌豆資源農藝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2,40(4):489-497;590.
[10] 萬述偉,宋鳳景,郝俊杰,等." 271份豌豆種質資源農藝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7,18(1):10-18.
[11] 宗緒曉." 豌豆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12] 南" "銘,馬" "寧,劉彥明,等." 燕麥種質資源農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5,
33(1):262-267.
[13] 謝文輝,趙文武,王雷挺,等." 22份百脈根種質資源表型數量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草地學報,2023,31(1):173-179.
[14] 郭麗芬,張" "躍,徐寧生,等." 紅花種質資源形態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J]." 熱帶作物學報,2015,36(1):83-91.
[15] 涂" "敏,王云月,盧寶榮,等." 云南省不同地理位置水稻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J]." 熱帶作物學報,2011,
32(6):998-1003.
[16] 李" "晶,南" "銘." 俄羅斯和烏克蘭引進冬小麥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農藝性狀表現和遺傳多樣性分析[J]." 作物雜志,2019(5):9-14.
[17] 劉" "金,關建平,徐東旭,等." 小扁豆種質資源形態標記遺傳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8,
9(2):173-179.
[18] 孫敏杰,張天靜,沈寶宇,等." 菜用豌豆種質資源形態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J]." 種子,2017,36(8):60-62;68.
[19] 呂" "偉,韓俊梅,文" "飛,等." 不同來源芝麻種質資源的表型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0,
21(1):234-242;251.
[20] 董博文,李繼東,鄭先波,等." 山茱萸種質資源表型性狀多樣性及相關性分析[J]." 經濟林研究,2014,
32(2):163-166.
[21] 李" "莉,萬正煌,焦春海,等." "外引豌豆資源的鑒定及主要數量性狀的主成分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14,53(23):5643-5648.
[22] 李資文,周" "偉,李" "巖,等." 199份高粱種質資源農藝性狀綜合分析[J]." 種子,2023,42(1):70-78. [23] 賈瑞玲,趙小琴,南" "銘,等." 64份苦蕎種質資源農藝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與綜合評價[J]." 作物雜志,2021(3):19-27.
[24] 夏利娟,蔡鯤鵬,馬莉娟,等." 小麥品質相關分析和聚類分析[J]." 農學學報,2021,11(8):1-7.
[25] 王興珍,卯旭輝,賈秀蘋,等." 基于主成分和系統聚類分析法對23個觀賞向日葵株系農藝性狀的綜合評價[J]." 寒旱農業科學,2024,3(11):1019-1024.
[26] 李旭華,牟麗明,令" "鵬,等." 149份春小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J]." 寒旱農業科學,2024,3(6):531-537.
[27] 屈建軍,凌裕泉,俎瑞平,等." 半隱蔽格狀沙障的綜合防護效益觀測研究[J]." 中國沙漠,2005(3):329-335.
[28] 連榮芳,曹" "寧,白" "琳,等." 高產穩產旱地豌豆新品種定豌12號選育報告[J]." 寒旱農業科學,2023,
2(8):7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