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安,江蘇高郵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于多家報刊發表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百萬字以上,出版散文集及長篇報告文學多部。曾獲得冰心散文獎、江蘇省報告文學獎等。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有一次,他與幾個學生來到衛國的邊境之邑“儀”,住在某一家客棧里。誰承想孔子來到儀地的消息不脛而走,被當地的官員知道了。那位沒留姓名的官員屁顛屁顛地趕到客棧,要求見孔子。也許出于孔子人身安全考慮,學生們不同意其見孔子。那位官員于是揚言:“凡是君子來到此地,我從沒有得不到接見的?!边@句話應該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沒有君子不給我面子的,其二是我對君子是尊重的,孔子是君子,我必須見。語氣軟中帶硬,學生們擋也擋不住,或許也通報了老師,讓那位官員進入了孔子房間。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那位官員走出房間,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個何必憂傷于老師失去官位離開魯國呢?天下無道很久了,上天將要把夫子作為醒世的木鐸?!?/p>
這是一個沒有時間、背景,也沒有具體情節的故事,我們無從知道那位官員究竟與孔子談論了什么,官員又是憑借什么對孔子的學生說出這一番驚世駭俗的話語。
這個故事記載在《論語·八佾第三》里,原文是這樣的:
儀封人(掌管封疆之官)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朱熹解釋說,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以警眾者也。
木鐸,類似于鈴鐺,其作用相當于驚堂木,振或者拍,都是以其響聲引起眾人的注意。
每每讀到這一章,我就油然想起鄉間冬夜更夫打更的事來。
每年進入冬季,村里總會安排一位年長的男性巡夜,人稱打更的,也就是更夫。一夜五更,更夫每更天都準時地敲著鑼,在村子里的每條巷子走過,口中念念有詞:“灶口干凈,火燭當心?!鼻描尩牧τ玫貌皇呛艽?,但在靜謐的鄉村夜晚,“咣當咣當”的聲音異常響亮而余韻悠長,令人心驚而又安然。五十多年前,農村燒的是土灶、點的是油燈,失火的事,是經常發生的,是更夫及時發現并喚起熱被窩中的村民,全力搶救而避免重大損失。更夫,不是干部,卻受到村民們的尊重。是啊,冬夜漫長,朔風怒號,時有雨雪,更夫毫不懈怠地艱難行走在鄉村的土路上,口干舌燥地提醒著沉睡的鄉民,理應得到人們的尊重。
當然,我的這一聯想,不是胡思亂想,是受了朱熹的啟發。在這一章后面,朱熹做了批注:“或曰‘木鐸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于道路也。’”
朱熹說,木鐸的作用就是在道路上巡行。上天讓夫子失去官位,就是讓夫子周游四方推行他的教化,就如同手執木鐸者在道路上巡行。
依朱熹的說法,孔子就像是一位手執木鐸的更夫,而且這位更夫是上天派遣的。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爭頻仍,暴政虐政肆行,弒父弒君不斷,人民生活在如墨黑一般的寒夜之中??鬃有哦霉?,篤信周禮,高舉仁義之劍試圖戳穿那黑幕,他興辦私學,推行仁義,利用短暫的為官之機遇,整頓朝綱,取得顯著成效。但他的言行與統治者所想格格不入,終不為其所容。孔子無奈,走上了“周游四方”之路。朱熹說,孔子的“失位”與“周游四方”都是上天刻意安排的。
整整十四年,孔子帶著幾個學生,坐著馬車抑或牛車,一路顛簸,一路風塵,非親歷者不能知其苦難。他到過衛、陳、蔡、鄭、宋、楚諸國;他游說諸侯,遍訪賢良,溝通隱士;他在匡地被圍,蒲地被困,陳蔡之間絕糧七天,在宋國邊境差點被司馬桓魋殺了;君主們不待見他,隱士們諷刺他,有人甚至譏之為“喪家之犬”。
但是,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深知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以仁為己任,死而后已,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呼吁。他厭惡戰爭,渴望社會穩定,他希望統治者施行仁政,以實現小康大同,可是,現實常常給他迎頭一擊。他恓恓惶惶,跌跌撞撞,他痛苦悲哀,無奈迷茫,但決不氣餒,決不妥協,像一匹來自北方的狼,頑強地行走在無垠的曠野上,直到六十八歲才拖著疲憊老邁的身軀回到祖國。魯國為政者僅以國老之名將其束之高閣。孔子不管不顧,恪守“天命”,以衰弱的生命繼續傳道授業,把無數平民子弟培養成“士”,并刪《詩》定《禮》,撰寫《春秋》,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儀封人是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間,遇見的少有的知音。這位官員以“木鐸”給孔子以最高的褒獎,也以“木鐸”預示著孔學的未來。
儀封人所言不差,孔子身后,有一群得道的學生,他們編輯了孔子的言行錄《論語》,成為儒學的第一經典。他們像蒲公英的種子散落在春秋末期的周朝大地上,他們或做官,或經商,或辦學,但無不接過夫子手中的木鐸,高舉起仁義的火炬,繼續奔走在傳教布道的道路上,生生不息。從戰國的孟荀之儒,到漢代定儒為一尊,再到宋明理學、王陽明心學,以至清、近現代的新儒學,儒學一脈,綿綿延延,何曾斷絕?兩千多年過去,孔子的木鐸聲依然那么響亮,那么悠遠。
有一位詩人曾經斷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難道不是嗎?
孔子沒死??鬃邮且晃挥啦黄>氲母?,蹣跚在煙火蒙蒙的大地上,行走在茫茫宇宙間。
魯人必拯溺者矣
做好事,行善舉,歷來為人稱道。然而,孔子告訴我們,不是所有人的所有善舉都能有好的結果,或者是好的反響。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中記載的一則故事,就很值得深思。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男奴仆)妾(女奴仆)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鬃釉唬骸百n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釉唬骸棒斎吮卣缯咭?。”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矣。
故事講了子貢贖人而不到政府拿賞錢,子路拯救落水者而接受了對方一頭牛的獎賞。
按理說,子貢不要政府的獎勵補貼不是好事嗎?而子路幫了別人,收了別人的贈予是不是有點貪心呢?
可是,孔子不這么認為。當孔子聽到子貢贖人不到政府領賞錢的事時,直接批評子貢做錯了,而且預測,魯人以后不會再贖人了。
孔子為什么要這么說?
有必要簡單地介紹一下子貢。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是孔門十哲之一,列言語科。
子貢出身商家,做孔子學生的時候,一直邊學習邊做生意,生意做得挺大挺紅火??鬃釉f:“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保伝匮剑牡赖滦摒B已經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很貧困。端木賜不聽天由命,而去做生意,猜測市場行情往往很準)(《論語·先進篇》)就連司馬遷都說“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子貢是孔子學生中最富有的。然后,又先后做了魯國和衛國的國相,每到一國,其君主與其分庭抗禮。可以說,子貢是商人中的高官,是高官中的商人。
子貢這么有錢,在國外做生意時,贖幾位國人,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不到政府領補貼,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子貢看來,這是為國人做好事,為政府減壓力,不是一件好事嗎?怎么會遭到老師的批評呢?當時的子貢聽了老師的話也一定是一頭霧水。但是,憑子貢一己之力又能贖幾個人呢?魯國既然出臺政策,不是指望某一個人憑自身能力贖回一兩個人,而是鼓勵所有國人行贖人之義舉。有了政策的激勵和支持,贖人的局面才會被打開。
但是,被子貢這么一操作,情況可能出現逆轉。你想想,子貢贖人不領政府的補助,而得到了人們的贊譽。如果有一個人贖了人,而到政府領錢,結果會怎么樣呢?人們可能會將其與子貢比較,說,人家子貢多好,贖了人不要錢,而某某贖了人就到政府拿錢,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如子貢高尚,弄得贖人者灰頭鼠腦。進一步想想,這個人或許拿出家中所有的錢贖回了人,如果不到政府領錢,便過不了日子,甚至是借了部分錢而贖人的,不到政府領錢,便背上債務。響應號召,做了好事,貼了錢,又得不到好處,誰吃飽了撐的?
子貢不同,子貢有的是錢。子貢贖人,考慮的不是錢,說得高尚一點是為了國家利益,體恤同胞,說得現實一點,是為了獲得好的名聲。錢對于子貢來說,根本就不是事兒。
然而,在魯國,有子貢之經濟實力者又有幾人呢?誰愿意傾家蕩產花費錢財去贖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子貢所為,破壞規則,打擊了國人行義為善的積極性,是好心做了壞事錯事。所以,孔子要批評他,并且沮喪地感嘆其做法造成的惡劣影響——“魯人不贖人矣”。
子路則不然,做了好事,取應得的酬金,非但沒有人指責他,而且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并由此預測“魯人必拯溺者矣”。
《呂氏春秋》的作者從孔子對故事的不同態度上,贊揚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矣”,即能夠從細小處看到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子貢所為錯在哪里呢?根本上錯在拔高了道德標準,使一般人望而卻步,難以跟從。
做好事,行善舉,是社會道德。這種道德是社會普遍能夠接受能夠遵守的。但是過了頭,就可能走向反面,像子貢那樣,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打一個比方,偶遇一位老人因病倒地了,你讓我將他扶起來,我做得到。你讓我將他送到醫院,我也可能做得到。但是,你一定要我為他付醫藥費,并在醫院里像孝子賢孫一樣地侍候他,直到康復,我做不到。于是,你就說我不道德,受到輿論譴責,我還敢扶老人,敢送他到醫院嗎?我有可能就佯裝不見揚長而去了。
再比如,敬業愛崗,是職業道德。我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懈怠不出錯,但如果你讓我天天加班,而且不要報酬,我做不到,因此你就說我職業道德欠佳,敬業精神不夠,這擱誰能夠受得了呢?
道德是社會運行的基本準則,是為人做事的基本標準,具有普遍的社會性、民眾性和民俗性。一種美好的道德,是引領人們向上向善的,使更多的人追求美好道德。我們不能說子貢贖人不取錢不是好的品德,但這種道德一般人難以遵從,曲高和寡。如果要求所有人都像子貢那樣,贖了人不去領錢,非此即為不道德,這種做法不但不可能實行推廣,而且是標準的道德綁架。
孔子之所以批評子貢,深層次的原因正在于此。
責任編輯:楊榮